武林动态

继承传统 勇破陋俗 引领创新——探究蔡龙云武术思想、促进武学发展

时间:2016-1-8 14:05:43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0  评论:0
2016-01-07  

文/王培锟 曾美英

2015年12月19日,我国著名的武术教育家蔡龙云因病医治无效,在新华医院逝世,享年87岁。他的生前同事、培养过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纷纷追忆这位武林泰斗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蔡先生幼年即从其父——近代著名武术家蔡桂勤先生习武,不仅武艺高深,且受中华武术传统教育的影响,他厚德、笃实、博学、才广,宽容、大度。对武术传统的文化、技术的内涵的理解极为深刻,他尊重武术前人的创造,认真吸取传留下来的理、技、艺,但非全盘接收,对前人所论,经分析、研究后,精华部分加以吸取,而对糟粕和传统陋俗加以批判与摒弃,并果敢地提出新论,引领武术发展。

只有创新,武术才有生命

蔡先生认为“中华武术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传统的东西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文化,应该保留。但是,武术是跟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仅仅保留,就无法反映现时代的精神,因之更重要的还在于发展。”先生在武术继承传统问题上,决不含糊,提出学拳要按传统要求,讲究“一专、二博、三化”。他在84岁高龄时,为传承“华拳”这一传统的拳种,身体力行,坚持每周二次给年教师传授“华拳”套路。“蔡龙云武术大师工作室”还计划出版“华拳系列丛书”(中含1至12路“华拳”和“华拳对练”套路),为保证一招一式的准确,大师不假手于人,亲自执笔撰写,每天伏案“爬格子”,传统式写作数小时,以求早日完成大作。除外,常在上海市教委授予的“蔡龙云大师工作室”里,孜孜不倦翻阅着与中华武术文化有关的古今的图书典藉,也看些“杂书”,并认真地做笔记,保持着早年养成的学习、求知的习惯。

他博学,对武术传统中存留下的,在武术人群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所谓武术“论”与“说”,及残留在武术领域中的陋俗勇于撰文批判。早在1953年上海举办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后,对猴拳、猴棍套路中出现“搔耳朵”、“棍夹二股”等动作,就指出:练猴拳是采取它的活泼、敏捷的精神,并不是要学那些猴子的丑态。对“双刀进枪”对练项目出现“刀片在对方背上乱拍”,认为它不符合武术技术方法的,是“旧一套不合实际的噱头”。提出应对“含有丑化的、迷信的、不合实际的、不合科学的武术作严厉的批评……才能进一步向新体育的方向前进。”

1956年蔡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武技艺术》文中指出:“由于武术……宗派分立,造成了技术上的零散混乱和迷信荒诞的说法。因此整理武术运动,要注意推陈出新、去粗存精,把一切有益于人民身体健康、艺术形象优美的项目收集起来,加以研究整理,依据各种项目的不同性质,明确它的使用目的、对象,在技术上使它成为有标准、有规则、科学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特别是在1984年在《当代体育》“写在《精武》专栏前的几句话”中说:反对宣扬那些臆造的、幻想的、不科学的东西,如“履水功”“避火功”“刀枪不入”“隔墙打人”及所谓的“绝招”等。还说:不反对为了探讨项目的源流而做些“家谱”“宗谱”的叙述。然而,宣传介绍的重点应该是武术的传统技艺与理论,绝不能以世袭嫡传、辈份来论定技艺的优劣,绝不能以封建宗法来替代武术技艺的流传。宣传武术“绝不可以失真,不可以故弄玄虚,哗众取宠。更不能无中生有,胡编乱造”,提倡阐述观点和流派,反对打击别人、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宗派意识。认为,武术越老越好、越古越真,以标榜“正宗”,甚称是第几代传人、嫡传等搞厚古薄今是没有意义的,在批判了武术中残存的诸多陋俗后,他认为“继承是基础,而发展才是最终的目标。”“创新并不是说要丢掉传统,而是要有所发展。”

蔡先生从历史起源、技术方法、优劣评判、健身功效、社会意义等方面论证了它在当代的发展价值。使曾被认为是“落后的、粗糙的、上不得台面的东西”在思想上予以重视,在行动中予以整理、在实践中加以提高。蔡先生认为,只有创新,武术才有生命。早在1987年就提出“武术跨学科研究”、“武术研究要社会化”。建议“各种学术观点都允许发表”,尤其是新见解、新观点。

“武术运动要注意推陈出新、去粗存精,把一切有益于人民身体健康、艺术形象优美的项目收集起来,加以研究整理,依据各种项目的不同性质,明确它的使用目的、对象,在技术上使它成为有标准、有规则、科学化的体育运动项目。——蔡龙云”

开科学训练先河  扶持散打运动  倡导武术竞赛新思路

在1953年蔡先生参加“全国民族形式体育竞赛暨表演大会”,获“优秀奖”后,在武术竞赛运动的“破”与“立”中,是引领武术竞赛创新人之一。

武术在民间的发展,不能停留在普及的水平上,不能停留在普及的水平上,必须更上一层。蔡先生1958年出版发行《武术运动基本训练》一书。无论在基本功训练、基本动作训练、基本套路的讲述均较前人所著的武术书论,更明确、更系统,更具有实用价值,特别是基本技法中所论述的“二十四要”,即“四击”、“八法”、“十二型”的深入浅出的论述,至今尚难见到如此精辟的有关武术演练的论说,即使现代的武术运动竞赛规则有了较大的变化,而“评分方法与标准”一章中“演练水平”仍占“3分”分值,这是运动员获取优胜的关键,因此教练员、运动员均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探求“二十四要”的精髓所在。

1958年有了全国性的武术竞赛活动后,在全国各省市陆续成立武术运动队。《武术运动基本训练》一书己成为各地业余和省市武术运动队的首要训练参考书。至今,在各高等院校的武术教材、各武术运动队制定的训练纲要中,有关武术基本功、基本技术、基本理论的章节中,无不引用《武术运动基本训练》的内容。可见,蔡先生的武术运动系统、科学训练的创新思想,在中国武术半世纪的发展中所具有的影响力和地位。此书早己一书难求,《人民体育出版社》准备明年再版,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从武术“击”和“舞”双向发展论的提出,足以看到先生对武术对抗运动的独特认识。从童年习武及少年时与洋人的公开实战的经历中,自然而然地对民间兴起的武术“散打”运动给予关注与扶持。并在1988年《话技击、散打》文中说:奥运会,我们己确定争取将武术列为表演项目,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己是大势所趋。由于国外一些武术团体比较注重武术的实用价值,同时技击本来就是武术的重要内容,因此,当前加强对技击的研究和实践,对促进武术早日走向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期望,“用不了太长时间,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运动将会为世界所瞩目。”显然,先生对“散打”运动的开展既给予明确的肯定,还指明技术发展的方向要有“中国特色”。他对“古代的角抵相扑运动”的研究后,提炼出“气盛心平、得机得时、顺势勿逆、搏贵无形、击必中,中必摧”古代角抵相扑的战略战术思想,也蕴藏着先生自身实战的经验总结,对现今散打运动是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探索武术的校园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列为各级体育教学内容。武术这一民族的体育项目也进入了高等教育大雅之堂。1959年国家体委的直属体育学院还设置了武术专业,培养武术人才。此后各种形式的武术学校相继建立。对学校的武术教育,先生说:“不能只重技术,不重文化课学习”,应文武并重。更强调“习武先习德”。他认为,通过教材的施教是武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在学校习武,首先要有一本好的武术教材,通过教财能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传授中华武术的文化和技艺给学生,使其培养成社会有用的武术人才。当武术项目成为体育学院的专业后,编写武术教材,成为首要的事情。1959年他参加了武术教材的编写工作。第一本“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于1961年出版,注明为“内部教材”。这本“讲义”奠定了体育院、校武术教材的基础。“讲义”主要理论章节是由蔡先生撰写的,最后由他进行修改和编纂。“讲义”中有关武术的特点和作用、内容分类、基础训练、教学与训练等章节的内容,体现了武术理论与实际,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务实求新的思路。此后,先生又分别于1978年、1983年参加体育院系《武术》通用教材的编篡,在“讲义”的基础上,拓展了教材的内容,吸取了新的观点,并纳入培养学生能力章节,使重编的教材更具有新意和时代性。先生的创新观、发展观在所编写的教材中依然可见。

蔡龙云先生的学生们,曾经得到先生的面授及长时期的工作相处,不论从做人、习武、学识等方面均获益匪浅,通过对《琴剑楼.武术文集》的再研读,更加深了对先生“勇破陋俗、引领创新”武术思想的认识。事实上,在他的直接教导与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多少也有了点破旧立新的思路。因此,从上海体院武术系到武术学院,学生们也做了创建“上海体育学院武术散打专业”、促建非奥运项目的“上海体育学院竞校武术班”获批、申报“上海体育学院重竞技硕士点”获批、申报全国第一个“武术博士授予点”获批、创建“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组建“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养生与民间体育专业”等工作,传承了先生的武术发展思想,果敢地克服各种困难,做了一些有益于武术发展的事。


标签:继承 传统 陋俗 引领 创新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我会带《丝绸之路》来演出!” ——华人武术家朱荣富回“娘家”与上海武术家相聚
站内搜索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