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动态

国家级非遗项目——绵拳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日子里

时间:2018-6-22 10:00:07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0  评论:0
2018-06-12  

报道:在2018“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里,让我们重新回顾国家级非遗项目—绵拳的发展历史并记录绵拳项目团队和非遗传承人孙红喜参加本次活动的花絮。

位于杨浦区兰州路857弄的兰桂坊,可谓是绵拳在上海的发源地。初看,这里与其他石库门建筑群并无不同,弄堂稍显狭窄,停满各式交通工具,晾衣杆悬在空中,邻里之声嘈嘈切切。但这个看似普通的地方,却真真切切地孕育了上海几代绵拳弟子。

20世纪50年代初,绵拳第一代掌门人孙福海在这里广收门徒。一晃半个多世纪,2008年,孙福海之孙、绵拳第三代掌门人孙红喜在同样的地方成立“上海兰桂坊绵拳武术俱乐部”,继续传授绵拳。2014年,绵拳入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代表性传承人,孙红喜的心愿是让这门独特的拳种从家庭走向社会,为更多人所悉知。绵拳第三代掌门人孙红喜(右)与徒弟对练。

绵拳起源于何时、何地,由何人所创,至今已不可考。

根据弟子回忆,绵拳有据可查的最早传播者为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沧州顺德镖局的镖师孟光银。1920年前后,孟光银来到上海,经扬州名师唐殿青(音)推荐,到上海富商李瑞九府上教授拳术。孙红喜的爷爷孙福海,是孟光银在上海收的第二个徒弟。

“爷爷以经营南货店为生,他从小学习少林武功,有次孟光银见到他,觉得他很聪明,就问他要不要学绵拳。”孙红喜说,“爷爷发现自己学的武术抵不过绵拳,就把孟光银接回家,学习了8年。”

2014年,绵拳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绵拳是一种均速柔和、圆活连贯、刚柔相济的拳术。它的运动柔似棉花,形意相随,动作运行处处为弧形,同时劲力寓于其中,舒展沉实,得势则刚,击人以寸劲,动作简单实用,不设花架子。

习得绵拳的孙福海武艺高强,这一点或许可从徒弟们口耳相传的故事中窥见。据老前辈们回忆,孙福海曾和徒弟们玩过一个游戏:他将两个膀子往前平平地伸开,叫徒弟们上来扳,结果任凭徒弟们使出浑身解数,托、压、扳、顶,都不能使他动一丝一毫。

孟光银过世后,孙福海尊孟师遗嘱,专教劳动人民。孙红喜介绍,爷爷的徒弟大多来自烟草公司、公交公司与码头工人,这些人生活艰苦、子女众多,学习绵拳可以防身自卫、强身健体。“收徒的唯一标准是‘德’——有德之人,分文不取;无德之人,千金不教。”孙红喜说。

兰桂坊的绵拳俱乐部里,孙福海的照片被端端正正地挂在墙上,数不清的武术比赛奖杯与非遗证书排列在照片底下,象征着绵拳的百年传承。

武林中人常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开手教拳,待至年长才领回家亲自教导,其缘由就是怕自己狠不下心,枉费了美玉良材。孙家也不例外。

6岁时,孙长根与弟弟孙林根被托付给孙福海的至交好友宋银龙,追随这位少林拳名家学习武艺,苦练3年有余。10岁时,孙长根开始学习家传绵拳,依仗少林武术基础,他进步神速,十八般兵器样样精熟。

“父亲从小痴迷戏曲艺术,尤其喜欢舞台上那些身披战袍、叱咤疆场的统帅。”孙红喜介绍,“他凭着出众的武术功底和戏剧天分,10岁左右就进入淮剧团当武生,艺名‘孙少芳’。”

孙长根鲜衣亮甲的扮相十分精美,唱念做打的功夫样样精通。翻跟斗和猴戏中的“宝剑入鞘”是他的绝活。“父亲能从三张堆叠的方桌上倒栽着翻下来,大翻套着小翻连绵不断,前翻连着后翻绝不拖泥带水。”孙红喜说笑道,自己从小跟着父亲去淮剧团,吃住都在那里,但却没有把“翻跟头”继承下来,“那不是适合我的东西,我一翻跟头,就眼前发黑。”

不管在淮剧团还是在家里,孙长根都没断过练功。他身形步法灵活,手法上擅使连环,手裹身靠、肘击扒打、腾靠追打是他最擅长的技法。通背是绵拳核心功法之一,绵拳特有的猴形身法从这里延伸而来。孙长根练通背喜欢躺着,全身放松平摊在地上,然后身体略向一侧倾斜,异侧的膀背按照通背功的方式迅速往下沉,强大的力量作用在地面上发出沉闷的砰砰声,身体则在反作用力下腾空而起,往前或往后平移一段距离。兴致高的时候,孙长根常从屋子的一头练到另一头,再倒退着练回来,隔着好几间房子的邻居也能感受到地面上传来的震动,经常开玩笑说“孙长根又在夯地皮了”。

和孙福海一样,孙长根的徒弟也很多。“父亲对绵拳的另一大贡献,在于整理绵拳史料。”孙红喜说。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挖掘整理传统武术活动中,孙长根听取前辈口述,出版《上海绵拳体育史话》,首次完成了绵拳理论体系的文字记载。

绵拳传承到现在,如果说有什么最大的变化的话,那便是在传承人孙红喜的推动下,绵拳逐步从神秘、保守走向社会,并为更多人所熟知。

“我爷爷教绵拳,有几个要求,一是不能在公园等公共场所里练,二是即便在家里练,也要把门关好、窗帘拉好,就连徒弟之间也互不交流。”孙红喜推测,绵拳的神秘性和保守性可能与祖师爷孟光银的镖师身份有关,“走镖时,武术是看家绝活,如果被许多人学了去,那就没有优势了。所以爷爷也是在孟师去世后才开始带徒弟的。”

几十年过去,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绵拳如果再继续“关起门”传承,那将丧失这门武术的生命力。2008年,绵拳第三代掌门人孙红喜成立“上海兰桂坊绵拳武术俱乐部”,他有一个心愿:“不仅要让绵拳摘下神秘面纱,更要让绵拳为社会服务,为全民健身服务。”俱乐部就在孙福海居住并教授绵拳的故居里。每周六,孙红喜会花半天时间,在俱乐部指点徒弟、徒孙,“有德之人,分文不取”的规矩一直延续到今天。

绵拳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老前辈练绵拳,花时间多,能下苦功夫,可能一年、半年师父就只教一个单架子。但如今大家时间少,如果再这么教,大家嫌枯燥,很多人都要逃走了。”俱乐部秘书长贾青是孙福海徒弟孙宝庆的弟子,他说道,“现在师父教的时间少,所以会把传承下来的健身、防身的基本功重点讲解给他们,比起以前,教的架子、招式会稍微丰富一点。但不意味着要求低了,这是希望大家回去能在私底下多练习。”

慕名而来拜师学艺的武术爱好者很多。孙红喜的徒子徒孙中,年龄最大的近50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2岁。他也收了几位外国徒弟,来自法国的徒弟悟安每年都会专程来一趟中国,向孙红喜学习绵拳。

 “没有最厉害的武术,没有最厉害的人。中国128个流派,每个拳种各有特点。”孙红喜说,“拳是靠人练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绵拳有刚有柔,技法多变,学无止境。”


标签:国家 国家级 项目 文化 自然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154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