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咒法术

道教的法术-啸

时间:2014-8-16 23:51:27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170  评论:0
    “啸”,《说文解字》云:“吹声也,从口肃声。”《诗经·召南·江有汜》第三章:“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郑玄《笺》云:“啸,蹙口而出声也。”许慎说“啸”是用口吹出声音,重在注意发声的气流;郑玄说“啸”是撮口而发出声音,重在指出发声的嘴形。根据两人的解释可知:啸,指撮口发出清越而悠长的声音。正如西晋成公绥《啸赋》所云:“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啸,其实就是今天的吹口哨。唐代孙广《啸旨序》云:“夫气激于喉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由于是吹出的声音,从音质上看,啸是一种“清”音。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关于啸的记载。就《诗经》来说,除前引《江有汜》外,还有《小雅·白华》的“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和《王风·中谷有》的“有女仳离,条其啸矣”。“硕人”,身材高大的人,此指男子。“仳离”,别离,特指妇女被遗弃。诗中的主人公都是女性,或思念恋人,情意凄苦,或被遗弃,忧愁悲伤,就以“啸”抒发其抑郁忧伤的情怀。古籍中关于妇女善啸的记载不少。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仁智》谓鲁漆室女“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晋人崔豹的《古今注·音乐》载商陵牧子“娶妻五年而无子,父兄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这些妇女都是用啸来抒发哀怨愁苦的感情。当然,用啸表达忧愁悲伤的情绪不只是女子,男子亦然。三国魏嵇康的《赠秀才入军》诗就云:“感悟驰情,思我所钦;心之忧矣,永啸长吟。”西晋左思的《招隐诗》也说:“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啸在魏晋时期最为流行,是魏晋名士风度的标志之一。魏晋名士经常用啸来表达他们闲适的意趣、旷达的心境。如西晋郭《游仙诗》云:“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冥寂士指静默士。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曰:“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魏晋名士还常常“傲然啸咏”以表现他们清高倨傲的性格。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载:“晋文王(司马昭)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郭璞《游仙诗》:“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啸傲”正是魏晋名士清高孤傲个性的生动写照。魏晋名士也用啸来表达他们心灵感应的知音之情,也就是说,名士之间可以不用语言,只用啸声互和就可以“心有灵犀一点通”,成为知音。有名的“苏门之啸”就是如此:阮籍“尝游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姓名,有竹实数斛,杵臼而已。籍以然长啸,韵响寥亮。苏门先生乃然而笑。籍既降,先生喟然高啸,有如凤音。籍素知音,乃假苏门先生之论,以寄所怀”(《世说新语·栖逸》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籍归,遂著《大人先生论》,所言皆胸怀间本趣,大意谓先生与己不异也。观其长啸相和,亦近乎目击道存矣”(刘孝标注引袁宏《竹林七贤论》)。阮籍和苏门先生(即孙登)不以语言交流而只用啸声意会,表达共同的意趣,成为知音。
     啸成为道教的法术,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尽管道教还没有产生,但楚地的啸,既具有浓厚的巫术色彩,又颇有神仙方术的意味,而神仙方术就是道教形成的重要渊源。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啸就是楚人信鬼而召唤亡灵的一种方式。《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兮。”王逸注云:“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夫啸者,阴也;呼者,阳也。阳主魂,阴主魄。故必啸呼以感之也。”就是说楚人以长啸大呼的方式,召唤死者的魂魄。以啸召唤亡灵,葛洪的《神仙传》有一则记载生动而具体:西汉人刘根得道,郡太守史祈命其召鬼,若不见,即当杀戮。刘根“因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于城外,闻者莫不肃然,众宾客悉恐。须臾,厅前南壁忽开数丈,见四赤衣吏传呼避道,赤衣兵数十人操持刀剑,将一科车直从坏壁中入到厅前,(刘)根敕下车上鬼,赤衣兵发车上乌被,上有一老公老姥,反缚囚系。熟视之,乃(史)祈亡父母也”。可见,啸是巫、方士经常使用的一种法术。
    啸为巫、方士所采用后,就逐渐成为道教的一种神异方术。《啸旨序》云:“啸之清可以灭鬼神,致不死。盖出其言善,千里应之;出其啸善,万灵受职。”方士道徒觉得啸声与鬼神、万物之灵之间可以相互感应,认为运用啸声作法不但能够“灭鬼神,致不死”,而且能够使万物之灵听从调遣,呼风唤雨。《后汉书·方术传》就有赵炳以啸呼风渡河的记载:赵炳“尝临水求渡,船人不和之,炳乃张盖坐其中,长啸呼风,乱流而济。于是百姓神服,从者如归”。《文选·啸赋》李善注引《灵宝经》也有女仙“仰啸”求雨的记载:某国大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一位“常日咽气,引月服精”的音姓女仙,“显其真,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然后“化形隐影而去”。宋代张君房的《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三还载有道士以啸使“万灵受职”、听从调遣的故事:马湘随道士遍游天下,道术高妙,可令溪水逆流、桥断复续等等。“ 后游常州,遇马植出相,任常州刺史……植言:‘此城中鼠极多。’湘书一符,令人贴于南壁下,以箸击盘长啸,鼠成群而来,走就符下俯伏。”马湘又叱鼠要其离开此城,群鼠“皆叩头谢罪,遂作队莫知其数,出城门去。”
    正因为啸术如此神异而灵验,才使得许多道士虔心学习。唐无名氏《灌畦暇语》就记载有道士精诚学啸的故事:“仙人海春,居髑髅山,善啸术。太山道士钟约往来,敬其艺,愿学焉而无从。一日,春变其形为石,约不之知,乃坐旁石上,仰面啸。而春所化石应之,亦发声,倾山动涧,云雾为之下堕。约知是春,惊起再拜,以祈请焉。春哀其诚,因教以三术。凡不饮不食,乃得啸而风生于虎也。”
     啸也是方士道徒的一种养生方法。道教以求长生不死、修道成仙为主要目标,因而极为重视养生长寿。在道士看来,啸就对宣泄不良情绪如郁闷、压抑、滞怒和消除心理上的紧张具有良好的效用;而且啸还能开胸顺气,娱情怡心,激发生命的活力。孙广在《啸旨·苏门章第十一》中就说:“仙君之啸,非止于养道怡神,……”因此,古代的方士、真人、道徒以至诗人常常“长啸”、“吟啸”、“啸歌”等等,也多与这养生思想有关。嵇康作《幽愤诗》,就不仅倾诉自己的平生追求:“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而且还通过长啸来抒发被囚的忧郁与愤慨,进而养生怡性:“采微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道教诸神中,多有善啸者。历史传说人物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被道教尊奉为神, 《淮南子·览冥训》谓“夏桀之时”,“黄神啸吟”。汉高诱注:“黄帝之神伤道之衰,故啸吟而长叹也。”道教徒亦尊大禹为神,大禹也善啸。唐代李冗的《独异志》谓:“禹伤其父功不成,乃南逃衡山……仰天而啸,忽梦神人降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大禹以啸声感动天神,神的垂怜与赐予使禹治水成功。西王母是道教神仙系统中的女仙领袖,《山海经·西山经》说她“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一谓得道的赵威伯“善啸,声若冲风之激长林,众鸟之群鸣。须臾,归云四集,零雨其”;卷四十九和卷六十八还描写有群仙之啸的壮观场面:“登飞上清,浮景七元,长生顺往,啸吟千神。”“左啸则神仙启首,右啸则八景合真。”孙广的《啸旨序》为了强调道教“啸”术的重要,还杜撰了神仙传授啸术的次序:“故太上老君授南极真人,南极真人授广成子,广成子授风后,风后授务光,务光授舜,演之为琴以授禹。自后或废或续。晋太行山人孙公能以啸得道而无所授,阮嗣宗所得少分,其后不复闻矣。” 

标签:道教 法术 
上一篇:道指
下一篇:道教法术-掐诀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