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命理

试论天地人三财和谐之理

时间:2014-10-2 15:58:46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7  评论:0

试论"天地人三财"和谐之理
摘要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及事例,论述了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的和谐之理,从而使之理解掌握天地人三财合一的和谐之理,才能掌握天道、地道、人道之理,使用于民,服务于民,以达到大自然的和谐之长久。

一、三财的基本认识
中国古代哲学的主干是以<周易>为代表几千年来形成的易学思维科学体系.这种思维哲学, 不仅从理论上作为指导思想,并且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实践领域发挥过重要作用.同时,我们的祖先还依据象、数、理、用的独特思维方式,构建了许多预测模型,用于现实中百事预测.
周易在发展沿革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三式” (即太乙神数,奇们遁甲,六壬神课),再由三式发展出纳甲(今称六爻),天罡时课,梅花易数,子平命理,铁板神数等术数.
人所共知,“三”“六”“九”之数在生活和演易过程中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前面已提到“三式”与“六爻”。
三元运气,三元三个60年,共180年。分配于九宫,各得20年。
人们所知三点确定一个园,也是最稳定的。现代科技证明全球只用三个卫星就能覆盖,但是2600年前,已有了三大教派来覆盖地球。计算机的起源原本使用三进制(e =2.78),但是,世上没有三状态的物质。所以,舍掉小数取了二进制。
计算机使用中的程序编制就有顺序、分支、循环三大结构。
小孩子一进幼儿园,分三级班(小、中、大班)。上学以后有小学、中学、大学。还有硕研、博研、博后三级。有一种儿童猜拳游戏,好像尚无正式名字,姑且叫做“石头——剪刀——布”吧。
从佛教方面讲有佛、菩萨、罗汉三级,人们恭香时有佛、法、生,在道教中称圣、经、师。又有天堂、人间、地狱。面相中的三庭,性命哲学中有三命,即天命、宿命、阴命,三理,即天理、道理、情理。三界为性、心、身。三世为前世、现世、后世。对於事事物物的本真的洞见。中国古代一位大哲学家庄子,曾将人们认知外物的活动分为“以俗观之”、“以物观之”和“以道观之”这样三种立场或角度(见"庄子•秋水")。佛家谈知识和智慧关系的转识成智说,天台宗说空、假、中三谛圆融。
在修炼中有“一气”意有三:一是指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论衡。 齐世"云:“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一生,俱得一气”; 二是一气含阴阳两方面。"关尹子"曰:“一气生万物”; 三是指三侯为一气见"钟吕传道记。论四时"道:“五日为一侯三侯为一气”。“三车”意有三:一是指羊车、鹿车、牛车。
以上罗列了若干事例都是与三有关,从实际现象使人们认识到三的重要性。

二、天地人合之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命题。
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德”。儒家认为,天之根本德性,含在人之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虽表现形式各异,其精神实质却是一贯的。天道运行,化生万物,人得天地之正气,所以能与之相通。作为宇宙根本的德,也就成了人伦道德的根源,反之,人伦道德也是宇宙天道的体现。孟子曾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着眼点就在天人合一上。“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虽然其表现有三,但“一以贯之”的却都离不开那个“道”。从“道”的层面理解“天人合一”,体现出宋人的理性精神。与儒学追求在“理”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同,道教也讲“天人合一”,但更强调它作为一种修炼的手段或者说修炼的境界。道教外丹派吸纳阴阳五行理论成书于炼丹术,内丹派则干脆把人体解释为一个宇宙,五脏就是五行,河车搬运,就相当于日月的运动。内丹修炼,也就是人体内部宇宙与外界的大宇宙沟通,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理论,努力谋求人与自然天道的和谐,也为今人的环境意识提供了范本。虽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在心性论的基础上出现并发展起来的,但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它消弥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线,为主体认识客体打开了另外一扇全息式的方便之门。这种“天人合一”式的认知方式,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走势、审美追求、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通常人们常讲:“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日月星三宝的和谐,使九大行星(太阳系)和谐运转无天灾; 水火风三宝的和谐,使地球上风调雨顺无大灾; 精气神三宝的和谐,使人体健康无疾病。
诗曰:日月星明天天晴,
水火风静年年丰,
精气神旺人人行,
天地人合代代传。
还有称国家、家庭、个人,对应天、地、人三财。诗句有:“国和人太平,家和万事兴,人和路路通。”
从这一点讲,“天时不如地理,地理不如人和”,应重新考虑成“人和不如地理,地理不如天时”。


标签:天地 和谐 
上一篇:智慧能纲要
下一篇:揭开命运之奥秘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