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拳经历及体会-苏京娇 中华气功大全网(WAP手机版)


首页 > 实修杂谈

学拳经历及体会-苏京娇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1295
2013年8月20日我参加了河南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此次交流大赛上我有幸获得了传统杨式太极拳一等奖及传统杨式太极刀二等奖的荣誉。回顾多年来的练拳经历,心中有太多的感慨。我因身体原因自年轻时就开始打太极拳,屈指算来也有20多年的岁月了,期间我走过了许多弯路。下面我谈谈自己练习太极拳的经历和体会,把我练拳的苦和乐分享给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

最初我开始学太极拳是买来DVD盘,按照盘中老师讲的动作要领一个一个的动作反复模仿练习,凭着自己的聪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苦练,自以为也打得像模像样了。我先后学习了24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等,外人看了都以赞叹的口吻说好,这使我成就感大增,每天痴迷地练习着。更让我喜悦的是我的身体越来越健康。这样坚持练习了十多年。2008年我50岁时退休了,我很高兴有更多的时间能练习太极拳,每天早晨我背着刀剑到地坛公园去练拳,常常遇到一 些练拳的老师傅,说我腿脚柔韧性不错,但也指出了我打拳的不足之处,如动作做得挺漂亮却没有什么劲力,是花架子。后来我也发现自己打拳时动作有许多毛病,如耸肩、夹腋、虚实不分、上下肢体不协调等等。这些毛病在我以后的学拳道路中形成了很大的障碍。经过思考我决心要找一个好老师,认认真真去学太极,经人介绍我认识了杨式传统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崔仲三老师,并成为永年太极拳社的一名成员。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打的太极拳在崔老师眼里整个一个花架子。老师一眼就看出我打拳的毛病:颈椎僵硬不说还连带四肢也僵硬,尤其腰部不放松,练套路时常常会出现夹腋,上下肢体不协调、动作不舒展,缺少上下相随、周身相合、连绵不断的感觉,太极界有句谚语:“学拳容易改拳难。”这句话千真万确,练习套路时老师花了很长时间纠正我的错误动作,当时我会注意到,而回家自己练时又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反反复复纠正了很长时间。

崔老师传授的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在这之前我没有接触过传统太极拳,一切都从零开始学起,传统太极拳与竞赛套路有所不同,尤其下盘动作更是有很大的差异:传统杨式太极拳转脚是实脚转动,套路中的“碾脚”有展脚、扣脚、拧脚,崔老师常说:“无论哪种脚法的变化,都是以脚掌的局部为支撑点和受力点,来完成动作的虚实转换,关键是转动的脚一侧的髖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都要处于放松、灵活的状态,以保证身体重心稳固和立身中正的要求。”一开始我难以习惯这种转脚方式,再加上我打拳时没有掌握好基本要领:膝盖和脚尖应该保持同一个方向,我却膝盖偏离脚尖,造成我的膝盖疼痛,通过学习我才知道膝盖与脚尖不在同一个方向会引起膝关节损伤。我体会到没有掌握打太极拳的技术要领是会走很多弯路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练,我终于明白了实脚转动可以使得身体重心下沉,起到“下盘稳固”的作用。

为了较快地掌握太极拳原理和提高太极拳水平。我订阅了《中华武术》杂志,从中学到了许多有关太极拳的知识。此外我常常参加比赛,挑战自我,因为比赛使我有动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拳技也在比赛中逐渐得到提高。几年来我先后参加区里、市里比赛,开始成绩平平,但我并不气馁,认真分析失败原因,不断总结思索,反复刻苦练习,通过几年的坚持练习我收获了许多,终于在这次“河南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有了收获:多年来的汗水没有白流,同时我也明白 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众所周知,太极拳一是练身, 二是练气,三是练心,因而太极拳是最好的强身健体、有益健康的运动之一,这么多年太极生涯我有很深的体会和感受,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练太极拳一定要找一个“明师”。也就是找个懂得太极拳的好老师,你会进步快,并且不会走弯路。首先要从“拳架”练起,应该跟着老师仔细练习套路中的每一个动作,并记在脑子里,此外练拳时要注意内、外、上、的协调,“内”是指用意不用力;“外”是指四肢、肩、肘,动作由脚而腿而腰柔和、相连不断:“上”是指虚灵顶劲;“下”是指气沉丹田。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牢记以上要点,抓住精髓,正确地、反复地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每一个基本动作,练太极拳最忌讳的是追求速成和短期效果,要缓慢而又稳步地进步,因为这是一个长久的功夫。

第二,练习太极拳必须严格遵循太极拳十要素: 虚灵、含拔、松腰、分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太极拳运动是一项全身运动:不仅锻炼四肢关节及五脏六腑,而且还锻炼我们的大脑。然而要做到这十点并不是件容易事,太极拳练就的就是全身心的放松。以松腰为例,凡打太极者都知道腰是一身的主宰。拳论云:“命意源头在腰隙”“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只有松腰才能气沉丹田,只有松腰才能灵活稳健。学打太极拳这么多年,对我来说松腰是个大难题,每次练拳时腰部总是僵硬不灵活,腰放松不下来,因而打拳时上下动作总是难以协调,常常影响到下肢的虚实变换不分明。太极拳动作的虚实变化全靠腰的活动来完成,靠腰部转动的灵活、敏捷和松沉来体现太极拳分清虚实的特点。崔老师常说:“松腰时一定要保持上身中正,收腹敛臀,两个大腿根微微折叠,命门向外凸出,同时膝盖要放松。”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很长一段时间我还是不能掌握这一要领。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练习仔细揣摩,我明白了松腰的时候,腰脊应该端正竖起,同时不能用力而是用意念引导下垂,集中意识收敛小腹,按此法反复练习则能达到松腰的目的。经常坚持这种练习方法,腰部就会灵活稳健,腰松了动作才能做到上下相随。同时腰松气则自然下沉,能使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第三,打太极拳不可忽视基本功的练习。所谓基本功包括腰腿的柔韧性和下肢的稳定性。太极拳是一项刚柔相济的运动.在最初几年里我只是练习套路,而忽视了基本功的练习,因此在参加比赛中往往因下肢力度不够而经常失误。总结后发现我的柔韧性虽好但缺乏刚性,也就是下肢的稳定性差,做“双摆莲”这种比较高难度的动作时常常因腿部稳定性差造成掉腿,真对这个弱点我加强了基本功的练习。那么“站桩”和练“太极步”自然是练习下肢稳定性最好的方法了,于是我每天会抽一些时间练习站桩及走太极步,同时练习耗腿也十分重要,能增加腿部的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果然腿力大增,在做蹬脚、分脚、摆莲及金鸡独立等式子时我的腿不再颤抖了,下肢稳定性大大增强。体会到了“脚下生根,与天地同体”的感觉。

第四、打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相连不断十分重要。太极用意不用力,自始自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拳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贯穿一气。

起初我打太极拳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善于模仿,动作定势优美,每做一式必有停顿,而且很少用意念指导动作,经常用拙力,四肢关节僵硬。真对这种情况我除了请教老师之外,还翻阅了有关书籍:“太极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又曰:“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自己经过认真学习和思索,久久练习,终于有了显著的进步。同时我也体会到用意不用力的真正含义:它是用意念去指导动作,用意识支配行动;也就是意念在先,用意识放松肌肉,不用力是指不用拙力,而是要用自身的重力,打拳时如果用意,意到气到,气血自然疏通了;同时我明白了前一个动作的结束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这样才能有连绵不断、势断意不断、如行云流水的感觉。就能体会到周身血液循环加快、经络通畅,身体自然轻松舒适。通过坚持不断地习拳,使我明白了意念对动作套路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总而言之,打拳时上体要正,腰部要活,下盘要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去僵求柔,松贯 全身,并且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目的。

多年的习练我深深地体会到,练拳既能身心兼练,又可内外兼修。练拳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和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今天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培养和付出的心血,在这里向崔仲三老师和所有教过我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衷心祝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拥有健康,拥有快乐。
联系我们|友情链接|关于我们|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我要啦免费统计
蜀ICP备170154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