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名家

一个武术世家的“风雨江湖”

时间:2014-8-3 11:52:40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28  评论:0

一个武术世家的“风雨江湖”

  甘肃的马凤图家族,是很独特的,他们的世界是一个“江湖世界”。

  上世纪20年代初,随着这个家族落户甘肃,“马氏通备武学”亦随之盛行于此,乃至西北,直至今时。

  90多年,三代人,始终以一种“独立之精神”致力于“德先于力”的武学传播……

  “通备武学的天下”

  75岁的马令达从兰州市体育中心退休十多年来,还在习武打拳,也还在教学生。和以前做武术教练时相比,只不过他练拳的地盘小了,教的学生少了。

  习武者,多有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江湖规矩,就简单一个称呼而言,马令达的学生们是不叫他“马老师”的,而称其为“三老师”。“三老师”的叫法缘于马令达在弟兄中排行老三。他的大哥叫马颖达,二哥马贤达,四弟马明达。他们四兄弟就是武术界人人皆知的“马氏四杰”,而他们的父亲就是当代著名武术大家马凤图先生——“马氏通备武学”的创立者。

  这两年,59岁的阎顺义以业余队带队的身份多次参加了各类武术比赛。“去年我带的队就在传统项目——通备拳的比赛中获得了一项第一名。”阎顺义也是出自“马氏通备武学”门下的弟子,现在他还在七里河大桥下组织着一个通备拳习武点。“就是一群好通备拳的人在一起切磋而已。重要的是‘三老师’常过去做指导。”

  阎顺义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拜“大老师”马颖达为师学“通备拳”的,之前他是学兰州地方拳的。

  “我自小身体弱,母亲就让我跟随她单位一位习武的同事练武,不过通过我家的邻居认识‘大老师’后我就转投通备拳门下。”在邻居家,阎顺义给马颖达磕了个头,行了正式拜师仪式。

  “在我的印象中,‘文革’之前兰州地区只流行兰州地方拳和通备拳两种武术流派,其他的都打不进来。不过到改革开放初期,这种局面发生了改变,整个兰州城里几乎都是学通备的,那个热火劲真是少见。”在阎顺义看来,“马氏通备武学”在兰州“一统天下”的局面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现在‘马氏通备武学’弟子达到10万人之众的基础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至于自己为何“改门换派”,阎顺义的解释是“自己看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高低”。

  在武侠的世界里,“改门换派者”总是遭到江湖人士不齿,恰如金庸《笑傲江湖》中出身武术世家的林平之,尽管为报灭门之仇投岳不群的华山派门下,但他此举终究还是成了江湖人耻笑的把柄,也是他至死不能洗刷的一个耻辱。

  阎顺义没有这样的顾虑。自始至终他都认为自己的那一次选择是“明智之举”。

  “大老师生前曾给我说过他听说的这样一件事,说是有一次兰州当地在武术界都很有名的几位兰州地方拳武家,集体投帖拜马凤图先生为师。”

  推算起来,阎顺义所说的马氏通备武学盛极一时的时代,恰是中国第一部武打片《少林寺》热播的前后。“马氏四杰”的“二老师”马贤达是这部电影的首席武术指导。马贤达的侄子、马令达之子马廉颇记得二伯父说过,《少林寺》中,于海演的是“李连杰”的那个和尚师傅,他在片中耍的那套螳螂拳少了“通备劲”,后来由二伯父的弟子张克俭从“身形上”做了指导,使其“身法带劲”。

  兰州人习惯将通备武学称作“马家拳”。不管是曾任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的马贤达,还是远在广州的马明达,还有在兰州的马令达,以至去世的马颖达,江湖上驰名的“马家拳”说的就是他们。


标签:一个 武术 世家 风雨 江湖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