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拳形意拳

谈心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13-7-21 10:34:14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48  评论:0

 古老的心意拳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风雨历程,已经形成了很多流派,这是众多心意拳传承者都承认的事实。目前心意拳流派有纷呈,也有纷争,但古贤在心意拳的盘练上给后人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规矩,那就是《拳谱》所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众多心意拳人才能在《拳谱》的正确指导下将心意拳健康地向前发展。

  按照这个规则,我们再来看目前有关心意拳的文章,就不难分出哪些是符合心意拳的拳理的,哪些是有违心意拳理的。同时,我们在阅读有关报刊杂志上所发表的有关心意拳方面的文章时用《拳谱》中的理论来对照分析目前发表的一些文章,不难看出有些文章中有些理论是欠妥的。我们来看《搏击》2004年11期上张文艺的《虎蹲山与横捶》(以下简称“张文”)和12期上章明辉和张文艺的《鹰捉和虎扑》的文章,其中有些理论和说法甚至练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1、关于“经典”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所谓经典者,是历史上被大多数人承认并且正确的才能称为经典。翻开词典可以看到:经典者,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因此,我们认为张文艺将其文章称为经典盘式,一定要是传统的才行。可是,将“虎蹲山”与“横捶”放在一起作为对称性的劲力练习并不是“经典”的,而是作者的个人组合。我们认为:首先“虎蹲山”是体现心意拳的蹲劲的,其劲在腿而不是如“张文”所说的“虎蹲山是心意拳少有的盘臀打之法”。实际上,心意拳的“虎蹲山”是心意拳的缩身之式,是练心意拳的裹缩劲的;而心意拳的臀打是虎坐山(坡)而不是虎蹲山,如果从传统或者经典来说,显然是不确切的。因为虎蹲山其劲在腿,而虎坐山(坡)既有往后击打的作用,也有向下坐击打的作用。因此,将虎蹲山说成是“心意拳少有的盘臀打之法”有张冠李戴之嫌。

  我们再来看“横捶”。《六合心意拳谱》中说道:“出手横捶势难招,展开中平前后梢”,在心意拳中,其式子有鹰熊二式在内,而横捶也有横捶鹰式和横捶熊式,这鹰熊二式才组成一个完整的“横捶”。虽然横捶是展开,是纵放,但不能忘记横捶是“恨地无环”的动作,它是从下往上击打的式子。所谓“横”者,是起为横,落为顺也,这里是“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的含义。另外,心意拳的“横捶”还有代表心意拳武德的抱拳行礼的标志。所以,如果像张的横捶图1,左掌在左脚上面,右掌在右胯部,根本形不成“恨地无环”之势。当然,心意拳是“意由心生”的,拳术也是可以随意组合的,但这是心意拳的“发展”但不能称之为“经典”。所谓“经典”者,一定是前人或者先贤们已经用惯了并且被认为是成功的拳式或者招数才能是经典的。凡后人在练习中任意组合的只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行为,还要一段时日的实践,待被大家公认是好的拳式或者招数,也只能被称为“组合发展”而不能被称为经典。因此,“张文”所介绍的文章用“心意拳经典盘式”有些夸大其词,会诱导读者认为是古谱或者是前辈留传下来的。

  2、关于“三尖照,三尖到”

  心意拳为了形体的势顺才有“三尖照”的标准,但我们却没听说过还有“三尖到”的说法。心意拳是要求三尖照,可那是说鼻尖、手(肩)尖、脚尖要在一个立体平面上。其实在实战搏击中只有手尖到、脚尖到,鼻尖一定是不能到的,如果鼻尖也到了,那一定是有前俯之病。人的头面前俯,只有被对方击打而痛遭失败。如果你不相信,可以与人动手较艺试一下,你要是不挨揍才怪呢。我个人认为:心意拳的三尖照是经典,而三尖到是后人的意会罢了。

  3、关于“怒”

  “张文”在论述心意拳的劲力来源时提到一个“怒”字,他认为心意拳的劲来自怒,因此才引用了“怒发冲冠”一词,并且说什么“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其实心意拳不管是行拳走势或者是实战搏击,都不能怒。因为人一怒就会气血上升,故《拳谱》有:“怒腾气升血冲脑”的说法。在练习中如果怒,会使练者血压增高,平常人也会练出高血压,搞不好,时间长了就会半身不遂,形成瘫痪。所以凡内行的心意拳人从来都是平心静气地练习心意拳。《拳谱》要求:“内实精神,外示安逸”,并且要做到“拳打三节不见形,假若见形不为能”。所以,不管练习还是动手较艺,都要做到冷静,外表不能让敌人看出什么表情来。心意拳武术家解兴帮在“三练三不练”的教诲中教导:“精神不愉快不练”。想想看,人发怒还能冷静地练吗?因此,尽管《拳谱》中有:“发欲冲冠,甲欲透骨,牙欲断金(张文写作筋更错),舌欲摧齿”。发欲冲冠者,头顶项竖也;甲欲透骨者,把把不离鹰爪,鹰爪抓人入肉也;牙欲断金,牙齿要叩也;舌欲摧齿者,是舌顶上腭,舌搭鹊桥也。心意拳只有掌握静或者平心静气才能斗敌取胜,只有做到势正招圆才能练出“力拔山”的撼天动地的气势和劲力,不然,你一定会像楚霸王一样,“一怒”而自刎乌江。我想,“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是凭军事势力体现出来的,而不是你一发怒就能将匈奴吓跑的。作者为了说明“怒”还用了《拳谱》中的“心如火药拳如蛋”来说明。火药者,物小而爆发力大,这是要求练习心意拳的人练裹劲时裹要紧,其发力(弹性)才大;而作者把心意拳的束裹和展发说成是“怒”,从此也可见作者对心意拳谱的理解肤浅。因此,我在这里申明,怒不能在心中积聚足够的力量,怒只能使你头脑发涨,使你失去理智。

  4、关于“虎蹲山”与“拉锚断纤”

  这个问题我不想多谈,幸好《搏击》杂志上有马琳璋老师的文章,虎蹲山其力在蹲,其劲在腿。而拉锚断纤其力在臂,其劲在肩。两者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马老师在《搏击》2004年第4期的《背缆断纤定力坚》文章上说:“拉锚断纤”是一种谬误的叫法。

  5、关于“鹰捉”与“虎扑”

  章明辉和张文艺在《鹰捉与虎扑》一文中,更是理论说法欠妥,就是练法也直让人不明白。文章在介绍鹰捉时说:“双手从左胯起”,真不知道是哪一家的练法。在介绍“虎扑”时说:“左脚向前跨一大步,落步亦蹬、亦踩、亦刮卷地风”,怎么可能呢?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是否亲自比划比划,一只脚在空中是否可以落步时又蹬、又踩、又发卷地风?当然,作者意在说明心意拳的“厉害”,但是,这个动作一势多用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

  也许有读者会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要有继承,也要有发展。可是对于心意拳,我个人认为还应该多继承,然后再发展。况且发展不是信口开河,发展不是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在这里我只想说一点:心意拳由于历史上保守的原因,知道的人与其它拳种相比确实很少。对于心意拳的传承,它已经保守了几乎400年,心意拳是中华武术的上品,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当然应该发展,应该弘扬。对于弘扬和推广心意拳是每一个心意拳人都应该做到的,心意拳要发展、要弘扬、要推广,首先是要继承好,然后再去发展。

  《心意拳谱》说的非常清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建议每个宣传和想推广心意拳的人应该虚心,多向明家学习、请教,正确理解后再写文章,可能出现的纰漏要少得多。

  以上只是个人看法,当否望与大家共同商榷。


标签:谈心 心意 传承 发展 
上一篇:形意拳七疾浅释
下一篇:心意六合拳的马形与“破势”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