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

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和功能

时间:2013-11-2 10:33:49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38  评论:0

中华武术文化内涵丰富,它追求系统整体结构的融合统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华武术文化中所蕴含“和合思想”的深入挖掘,找出其对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同时对其价值实现的途径和策略进行分析,旨在把中华武术文化中的“和合”理念转化为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1前言
21世纪是和平、发展和生态的世纪。在全球普遍要求和谐的时代召唤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并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纳入建设和谐文化的范围之中。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我们党要努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指向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和合文化是贯穿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灵魂,是薪火相传、指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宝贵资产。她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和博爱的精神,与西方崇尚的物竞天择、弱肉强食和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与自然相对立的“达尔文主义”是截然相反的一种文化类型。荀子在《荀子·礼论》中提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的观点,认为万物的生生变化、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天下的治理,都是和合的结果,事物不能脱离“和合”而存在。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就是一个贵“和”的民族,“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
中华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绪言》开宗明义地对“武术”的概念进行表述: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1〕。本文依据和合学理论原理,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对中华武术文化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挖掘,旨在希冀更多的人对中华武术文化所蕴含的深厚的和合文化内涵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中华武术的文化优势真正转变为服务于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优势,实现武术文化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目的。
2结果与分析
2.1对和合思想的几点阐释
2.1.1和合思想概述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嘴唇的合拢、结合的意思。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2〕。
《太平经》指出:“阴阳者象天地以治事,合和万物,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和”是指异质因素的共处;而“合”是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把“和”与“合”联用,突出和强调了事物是由不同因素相异相成和紧密凝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辩证思想和系统观念。和合是宇宙间普遍的现象。
2.1.2和合思想的五大原理(核心价值)
(1)和生原理
人类和一切生物、非生物,都是由自然而生。《老子·四十二章》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周易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宇宙万物生成的起点,万物得“一”而生,太极一开始便是将阴阳两种相反相成力量或趋势统一为“一”的整体,太极图就生动表达了阴与阳互含、互根、互生的动态关系。太极既为生成万物之本源,又为万物生成之普遍规律。
人类生命和自然生命应构建共生意识。任何一方受到威胁或危害,另一方也将无可逃避。只有在共同的环境中共生、共存,和谐相处,才能促进彼此的发展、新生和延续。
(2)和处原理
和处是生存权利平等的体现,对于天地中的任何生命而言,生存都是第一位的,因此和处应该是万事万物相处的根本规范。(易经·系辞上,五)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意为易道涵盖了天地运化之道而不超出它的范围,细致地成全万物,任何小的事物都不忽略,既不过,也不会遗漏。和处的基本原则就是各要素生存权的平等性,也就是在地球资源共享的时候要平等地考虑各要素的利益,保持和平共处。
(3)和立原理
和立精神也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体现。它是以开放、宽容的胸怀,接纳自然、社会、人际、心灵、他文明,选择适合自己特性和利于自己发展的生存方式,而不是按一个模式、一种制度。只有使自然界各要素互相“自立”,才能保持世界多元化和多样性,才能进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互补,并发展为多样、多元的和生、和处、和立。
(4)和达原理
人与社会、他人、自然、异文明都需要共同发达,这便是和达。和达的基本原则是共处各方的平等互利和共同发达。
如果一方居高临下、忽略甚至妄想取代其他要素,不但欲速不达,反而最终会自身难保。只有采用良好、生态的自我发达手段,追求彼此的和谐进步,共存共荣,自身及其他各方才会共同发展和发达。
(5)和爱原理
和爱是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原理的基础和核心,也即“兼爱”“泛爱”的思想。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人们要有“兼爱”的意识,要像爱自己家人一样去爱他人、他家、他国,这样每个人心中都有爱,社会就会充满爱,个人也都能发挥自己所长来为社会发展努力。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实现“和爱”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追求和价值所在。
2.2对中华武术文化所蕴含的“和合思想”的剖析
2.2.1 中华武术文化追求人自身的和谐
事物自身的和谐可以使事物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一和谐度越高,其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越旺盛。对于人这一生命个体来说,人自身系统的和谐是其生理、心理要素良好运行的基础。中华武术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追求个人身心和谐。
中华武术文化把人体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认为人的身心是统一的。武术理论提出“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练习原则,长拳的习练要“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四法互相协调相合,太极拳更是体用结合,理法兼备,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强调“精、气、神”修养。在中国传统太极拳理论中,精、气、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力:“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这亦可见中华武术对实现人自身和谐的重要作用,他是通过人外在的动作与内在的精神相统一来实现人自身的和谐。
2.2.2中华武术文化追求人际间的和谐
道德伦理是一种社会调节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论语·学而第一》记载:“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体现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即是以礼相待,注重和谐。
追求人际和谐是中华武术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习武讲究“学拳以德行为先”,“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拳以德立,无德无拳”等。这些讲的都是良好的道德与武艺习得之间的密切联系,把道德素养作为习武的基础和内涵。老师对于传授者的考察,首先是伦理道德、礼仪规范,继而是意志品质的磨练,通过长期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意志品质的磨练,最终形成“内圣外王”的侠义精神。通过中华武术文化教育,可以使人养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优良品德,可以让人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明礼诚信,严以律己,宽厚待人,从而促进人际之间的和谐共处。
2.2.3中华武术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根本性的关系。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庄子《庄子·达生》云:“弃事则形不老,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庄子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追求与天地合为一体的自然无为境界,这对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华武术最主要的原则。中华武术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熏陶,十分注重按自然界四时变化的规律和人体自身技能的形成规律来进行习练,以达到更好的练功修身的目的。如八卦拳须“择天时、地利、气候而习练之”;少林八卦五行功须根据季节和人体各脏器的变化进行习练;五行拳须五行之间相互配合,顺应自然,适应自然。
中华武术不但注重在习练中顺应自然规律,还要求善于效仿自然之物来充实和完善自己。汉代名医华佗发明的著名导引气功——“五禽戏”,就是模仿大自然中虎、鹿、熊、猿、鸟(鹤)五种动物的动作而成。总之,中华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实现的,与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毁灭和破坏。
2.2.4中华武术文化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
《国语·郑语》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也”(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书中认为商契能够用道和德将五教和合,从而使百姓都能够安身立命,团结和睦,整个社会就会安定有序,呈现和谐稳定的局面。这一思想被其他思想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原则。武术提倡“尚武崇德”“以武止武”,这不但有益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更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国民道德素质,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2.3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及实现策略
中华武术文化把传统和合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以及和谐价值观念落实到行之有效的操作层面,对构建和谐社会大有裨益,对化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具有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和实践价值,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3.1 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
(1)有利于化解人与自我心灵间的信仰危机
《论语·述而》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着粗粮,饮着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也充满了乐趣。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好像浮云那样转瞬即逝而无足轻重。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呈现出“快节奏”化,各种压力纷至沓来。中华武术可以使习练者在全身心的投入练习中,通过与大自然的物我交融、合二为一,充分领略到大自然与人生的奥妙和美好,从而对自我有一个准确合理的认识,进而缓解心灵的压力和种种困惑;另外,通过习练可以提高其自身修养和气质,并能够积极投身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可以说,中华武术文化对化解人与自我心灵间的信仰危机具有不可言喻的妙用。
(2)有利于化解人与人间的道德危机
孔子讲“仁者爱人”,中华武术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自古至今,武术文化体现着温文尔雅、谦恭互敬的良好体育道德规范。中华武术文化始终把武德放在首要的位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一书中就对武术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提出了要求:“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从武德的内容上就可以看出,武德不但可以培养人良好的德行修养,而且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
中华武术文化追求“人际和谐”的价值取向,注重提倡武德修养,以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参与中华武术,“能够给人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3〕促进一切社会成员间的理性沟通、和谐相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3)有利于化解人与社会间的人文危机
学习和合思想就是学习道德,修养道德就能够和合。人人具有道德修养,社会就能够形成“和合”局面。
中华武术文化宣扬的个人“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等思想,可以很好地提高个人道德素质,教化个人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积极地面对现实,认真遵守社会秩序和纪律,能够通过自己合理、合法、辛勤的劳动来获得正当的利益,通过正当手段来实现个人价值,获取生存所需的社会生产资料。人的行动都是在其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拥有健康、乐观的心态,配合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实际行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就不再难以实现。
(4)有利于化解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危机
中华武术文化的终极思想是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这里讲的也是人的生产生活都要顺应自然四时规律,不要违背这个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持生态平衡,这样,自然就也会给我们以丰厚的回报。
“天人合一”充分说明了中华武术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推广中华武术和进行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可以使更多人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引导下,在了解中华武术的同时,顺其自然,遵循规律,积极锻炼,同时能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物我两忘的真实情感和崇高境界,从而引发珍惜自然生态,重塑对合理利用自然的价值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相促进、共同健康发展。
(5)有利于化解异文明间的价值危机
当今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以保证各国和平共处、合作发展,也就越需要和合。完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华武术深受中华和合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深刻的反映出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底蕴。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深深融入传统武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之中,中华武术可以突破各国文化在语言上的障碍,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利于我国和其他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有利于我国“和合”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使更多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来了解中国文化、接受中国文化,并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这对化解异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危机具有无与伦比的促进作用。
2.3.2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价值的实现策略
(1)促进中华武术文化自身的和谐发展
中华武术文化自身的和谐发展,是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价值和功能能够充分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中华武术文化在结构上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重是指武术表现出来的活动形式,即外在的活动形式;第二重是指武术文化的中间层,包括诸如武术的训练原则、传承方式等等;第三重是指武术文化的内引层,从具体内容上看是指诸如武术的价值取向,武术的审美情趣,武术的思维方式等。武术的发展离不开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新观念,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和平共处,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另外要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承和不断创新,既要保持绵延不绝,也要不断地赋予新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中华武术持续地、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2)加强武德宣扬,蓄养社会道德
中华武德的主要内容包括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有多方面的契合。忠:忠于国家;信:诚实守信;孝:孝敬长辈;悌:爱护同胞;礼:知书达礼;义:见义勇为;廉:廉洁自律;耻:明辨是非。这些可以使人们在习练过程中道德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升华和提高〔4〕。另外,武德以德服人、以诚待人、不狂妄自尊大、不粗暴无理、尊师重道、乐于助人的道德理念对教化国民,提高国民素质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诗文中所言的境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武德正如春风化雨般沐浴和净化人的精神和心灵,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
(3)突出大众武术的主体地位
中华武术文化的产生和世代衍生不息依靠的都是广大民众的创造、传承和发展,也就是说大众是中华武术的实践主体。而在当今社会,中华武术要想进一步地提高和发展,仍然要以服务民众、能够被广大人民所普遍接受为目标。偏离人民群众需要、与人民的接受度越来越远,只会使其丧失自己生长的根基。因此,中华武术要以大众武术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出发点,套路的创编要顾全广大人民的需求和接受度,在保持武术本质的前提下提高其趣味性,并适当降低难度。人民大众是中华武术文化传播的载体,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武术才能持续发展,也只有在人民大众中,中华武术才能尽显其生机和活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千秋伟业。
(4)加强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的国际化传播
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多元化趋势愈演愈烈,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也颇为频繁。中华武术文化植根中华文化大系统之中,自然也免不了国际化的传播和交流,这对中华武术文化既是一种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作为优秀的中华文化之一,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不但可以消解奥林匹克运动遭遇的“人文危机”,而且可以使贵“和”的中华文化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接受和了解提供一个更为简单、便捷的途径,中华武术是一种以肢体语言来阐释中国文化的独特方式,人们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感悟、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可以说中华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生动载体,中华武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为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话语权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结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内地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5〕。”中华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思想的价值取向贯穿于武术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规范之中,可以为当今社会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和源泉。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与和谐社会在理念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时在现实层面上具有结合的实践基础。因此,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和合”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意义,并通过适当的促进方式,有意识地将中华武术的实践活动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使中华武术文化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2〕张立文.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21世纪〔J〕.理论参考,2007(2).
〔3〕姜娟.太极拳健身文化价值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44.
〔4〕马友文.弘扬武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功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126.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6年2月19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纲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42.


标签:中华 武术 文化 思想 构建 
上一篇:香港獬豸武术服漫谈
下一篇:大武术观形成的必然性-周江燕 刘磊 周兰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