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

基于“武道”模式的高校武术公体课教学探索-茹军强 昔玲

时间:2014-3-21 23:24:45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48  评论:0
  摘要:武术被列入高校公体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授课内容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如何使武术公体课既能体现项目特征又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与国际武道接轨,是当前高校公体武术教学的主题之一。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手段等方面通过对现有高校武术和武道教学做了基本比较,对当前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劣做了简要分析,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借鉴“武道”教学的模式改革现有高校武术公体课教学的构想。 
  引言 
  早在1961年,武术就被列入并编订出版在《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使武术运动进人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并得到了初步的普及和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武术教学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被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领导曾经多次指出,要把武术列入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校体育课要把现代体育的教学和民族体育的教学联系起来,应把武术列为达标考核项目。而近年来,基于传统文化逐渐复苏的背景以及奥运会的机遇,关于怎样发展武术、发展什么样的武术进一步被各界关注。在此背景下,走在学校武术教育前端的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从未止步。高校武术教学主要包括高校专业武术教学和公体武术教学,本文就高校公体武术教学做以探索,以期为高校武术教学的开展和改革的研究添砖加瓦。 
  1 高校武术与武道教育比较 
  1.1 相关概念阐释 
  1.1.1 武术 
  在学术和教学领域,武术的概念自产生至今经历了曲曲折折的多次变化,今天学界的武术已不等同于大众观念中的“武术”。在新形式的现代武术出现以前,武术没有传统和现代的概念之分的,都指一种体现中国文化特点的攻防格斗技能的运动形式。建国后,随着武术向奥林匹克竞技化模式的发展,武术出现了全新的形式。现今的武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自产生至今主要技术内容未发生变化或者变化较小主要在民间盛行的武术形式,即“传统武术”;引进体操技术内容和评判标准的全新的以“高飘新美”和高难度动作为竞赛标杆的武术形式,学界习惯称之为“竞技武术”;引进中国跤技术、拳击技术和竞赛评判标准,并今天仍在不断与跆拳道技术、泰拳技术相结合的格斗对抗形式,即“武术散打”。由于现今的体育体制以及竞赛的需要以及评判标准和模式相对成熟,“竞技武术”和“武术散打”由国家官方主力推广,而“传统武术”主要是民间自发活动为主。现今的高校武术教学以竞技武术和武术散打为主,辅以零星的传统武术教学。武术作为高校公体课主要局限于中国,部分国外高校以及国外的孔子学院都有开设相应的武术兴趣班,但多未纳入正规的学校体育教育计划之列。 
  1.1.2 武道 
  进入近代,随着冷兵器的没落,各民族的格斗术都在寻找进入现代化的途径。而在这些格斗技能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支以日本的柔道、空手道,韩国跆拳道为代表的、融东方礼仪教育、爱国教育、心理拓展和格斗对抗为一体的、具有完整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手段、晋级制度的东方武技,通常习惯将其际之为武道。由于武道教育本身的系统性,技术相对简单,适应年龄广泛,并且有庞大的群众基础,学校武道教育自日韩向全世界推广,现今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高校都有直接开设相关的课程,部分高校开设的名为Martial Arts的武术类课程,其内容电多为此类武道课。 
  1.2 当前高校武术发展的现状 
  1.2.1 竞技武术是当前学校武术发展的主体 
  作为体育竞技项目的武术被纳入学校体育锦标赛制之内,听以,以运动队为主导、以协会为依托、以公体课为基础的高校武术发展主要以竞技长拳、南拳、太极拳、器械为主,目标是武术教学与运动队同步,更好地为运动队选拔人才。 
  1.2.2 传统武术较少进入学校武术教学领域 
  传统武术由于处于锦标赛制的边缘,甚至正逐渐退出大运会舞台,故仍然以零零星星的个体传承为主。大部分学校很少有专门的传统武术协会和研究机构,虽然部分体育院校或高校的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或有开设传统拳术,但仍以演练为目的、以套路为唯一形式,未全面的体现传统武术的内容。 
  1.2.3 传统武术进入高校开始被重视 
  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为代表,开始有部分高校尝试开展传统武术的课程,主要以公体课和协会为主进行传承,为高校师生认识传统武术、体验传统武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和平台。虽然传统武术不在高校武术比赛的正式赛制之列,但由于其承载着传统文化、实用性强、特点风格突出等特点,仍然受到以留学生为主体的广大师生的欢迎。 
  1.3 当前高校公体武术教学与武道教学比较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武术公体课和跆拳道、柔道此类武道课程。武道课程授课内容基本一致,武术的授课内容主要以初级拳剑刀等套路为主,部分高校开设有散打,个别学校也有进行传统武术的教学。 
  1.3.1 从教学对象比较 
  从当前国内多数高校的体育教育现状看,选修武术公体课的学生服装上均比较随意,多数学生属于自愿,但对武术课要学习的武术内容都不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选课因素或室内课等因素而选报武术课。武道课的学生均身着统一的服装,并纳入礼仪考核之中,以跆拳道为例,绝大多数学校选报学生都爆满,并且多数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比较了解。 
  1.3.2 从教学内容进行比较 
  在我国,传统的武术公体课教学是以长拳类的初级拳和刀枪剑棍的套路教学为主,教学内容为介绍基本的武术礼仪、武术套路的基本功和某个套路;部分高校有开设武术散打,教学内容以基本的拳腿摔技术为主,考虑到安全性,较少有对抗的练习。武道课程比较注重每次课中强化基本的礼仪,并且贯穿在训练的整个过程,以此来约束和控制对抗,教学内容为基本的技术,约束对练、套路等。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武术以封闭式单人为主的记忆性的套路教学和礼仪以介绍了解为主;武道教学多为开放式的二人对练,并且礼仪的练习和强化占主要位置。
  1.3.3 从教学目的进行比较 
  公体课武术的教学目的是了解武术运动的特点,学习武术运动的方法,掌握武术的套路动作,从而体会传统体育运动的形式。从总体上说,教学目的趋于技术化,大多数套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该套路,并从中体会武术健身与其他体育健身的区别。武道教育模式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某种武技的练习去达成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目的,把武技中的礼仪和对人的态度生活化,在直接面对对手中体会战胜自我,培养果敢勇武、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武道的教学目的看,教学的内容只是一种途径和手段,培养不同的意志品质才是目的。 
  1.3.4 从评价方式进行比较 
  武术公体课的评价手段为本学期学习的套路或者基本技术的考核,多为单人演示或者复现某个技术;武道教学考察包括服装在内的日常训练的基本礼仪礼节、基本技术、基本对抗、基本理论等等,部分公体课教学与武道本身晋级制度结合,也会有不同水平的晋级授带等考核。尤其在礼仪和武德方面,武道教育更注重整个学习的过程的礼仪规范,而非仅仅考察是最终目的。 
  2 基于武道教育模式的高校公体武术教学改革探索 
  学者骆红斌对浙江省高校学生选择武术课的动机以及对武术价值的认识的调查结果表明,57.8%认为武术的主要价值在于攻防价值,这也是多数学生选择武术课而非其他体育课的主要动机。需要的满足往往成为动机的内在因素,也直接决定着某一行为的持久性和可持续性,而长期以来,传统的武术教学过于强调了武术的健身和表演价值,而忽视了这一武术的核心价值,这也是武术自1961年以来就出现在学校教育的领域,而至今仍发展缓慢的原因。基于高校武术及武道教学的比较,以及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借鉴当前社会上和高校内开展较好的武道课程和部分武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拟对公体武术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体系等相关的教学改革作以尝试。 
  2.1 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项目特色 
  教学内容是关键。改革后的武术教学内容改变原来高校武术教学以初级三路等纯套路类课程为主的局面,推广以传统武术为主的具有较好的文化传承作用和武术的攻防价值、健身价值的教学内容。借鉴武道分级教学的模式,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使其既有区分性又有连续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步法、基本手法(拳、掌)技术、基本腿法技术、基本肘法技术、基本膝法技术、基本摔法技术和其他技术等。借鉴跆拳道练习中对练与品式兼顾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和对练后再学习此技术对应的基本套路;通过对前一阶段的基本技术和套路的考核达到合格的学生,可进行第二阶段的基本技术和对应套路的学习。这种以基本技术为核心的教学内容相对于传统的以套路的记忆为核心的内容来说较易操作,使武术课程变得清晰简单。 
  2.2 教学方式要有互动性 
  由于教学内容的改变,使得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也应相应的进行调整。对比空手道、跆拳道、柔道等教学体系完备、分级分类的模式,使原有的难懂难练被神秘化、抽象化的训练方法变得相对较明确、较具体、易操作、易检验,适合更广泛群体的参与与学习。在教学内容上以徒手为主、辅以基本的器械;以攻防技术为主、辅以套路教学;以防身自卫为主、辅以健身强身;以礼仪教育和精神力教学为主,辅以技术教育;以互动性教学内容为主,辅以独立性内容。教学的安全性以及相关设施也可参照比较成熟的高校武道教育的形式。在体现武术类课程与其他体育课程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更强调对学生礼仪礼节、武德和坚韧品质、果敢精神的教育,是武术教学成为学生通向自强不息品质和完善人格的途径而非目的。 
  2.3 评价方式多元化 
  由于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变,教学评价也相应进行改革,使得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与阶段,改革后的教学评价使原来以表演、健身等武术的附加价值和以套路的演练水平为主要评价指标的高校武术课教学变成凸显武术核心攻防价值的,以对练、散手和防身实用技能的掌握程度为主,以套路教学为辅助的形式,更加突出教学的实际价值和意义,解决了武术发展中打练分离的问题,同时也对武术的完整传承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时引进武术的级别和段位考评到武术教学中,考评的内容从原来的一套拳变为以攻防技术、基本功力、传统套路、礼仪武德、基本理论的考核为基本的考核类项,根据选修同学的水平设置不同级别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使教学内容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教学方式趋于标准化,评价方式既体现项目的核心特征,同时使目的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使其既体现阶段性和全面性,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参与武术训练的积极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高校武术公体课的教学内容可改革为更能体现项目核心价值的以攻防为主题的课程。 
  (2)高校武术公体课的教学方式可改革为由原来的单一性演练模仿改革为互动性教学。
  (3)高校武术公体课的评价方式由原来的套路演练水平的单一性、目的性评价改革为礼仪、功力、对抗、套路等综合标准的过程评价与目的评价结合的方式。 
  (4)高效武术评价与规范后的武术段位制晋级模式相结合。 
  3.2 建议 
  (1)设定初级的武术教学的基本模式标准,教学内容、级别标准、教学方式、教学设备、教学评价等等,以规范和明确武术教学内容,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 
  (2)不定期对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和教学期望的调查,对学生习武动机和需要加以适当的满足和正确的引导。 
  (3)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的社会化管理相关联。高校的武术段位制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成就感、举办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武术比赛,参照高校武道比赛形式,进行对抗、表演、功力等不同形式的校内或校际对抗赛等等。 
  参考文献: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骆红斌.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127.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我国武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简介《中国武术段位制》[EB/OL].http:∥www.news.cn,1998-03-21

标签:基于 模式 高校 武术 教学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