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

先秦时期武术体系研究-袁宇宁

时间:2014-4-13 15:26:54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133  评论:0
【摘要】先秦时期是武术形成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武术体系的形成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基础,对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先秦时期武术体系的形成进行分析整理。这一时期,武术从军事武艺中分离出来,形成自己的独特体系,并开始展现自己的竞技、表演、娱乐功能;并开始有了关于武术技击内容、武道论述的记载;同时武德也有了初步的体现。
Research on Martial Arts System in the Early Qin Period
YUAN Yu-n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 450044)
【Abstract】The early Qin period is the embryo of martial arts formation. The martial arts system formed during this period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Wushu cultur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martial arts system in the early Qin period. During this period, the martial arts began to be separated from military martial arts and formed its own unique system, and it started to show its competition, performances and entertainment functions. It began to have the content of martial art and budo. At the same time, martial virtue has a preliminary embodiment.
【Keywords】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system; formation; impact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公元前221年之前)。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在这段历史中,中华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作为中华古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武术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武术活动从军事技艺分离,并开始向竞赛、艺术化发展;理论形式上出现了针对武术技击的描述,及武道论述,并有武德雏形的相关论述。同时这也初步组成了中国古代武术的基本理论体系。
1 先秦时期的武术技击属性
从各个时期对武术的定义可以看出来,技击是武术的特性,不可被磨灭掉的。先秦时期的武术技击属性就已经清楚地表现出来了。《荀子·议兵》篇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说的是:就像手臂捍卫脑袋眼睛、庇护胸部腹部一样,所以用欺诈的办法袭击他与先惊动他之后再攻击他,那结果是一样的。虽然这不是专门记录的武术,但是这些都已经表现出武术雏形中的技击这一特性。《列子集释·黄帝篇》有讲:“子华使其侠客以智鄙相攻,强弱相凌。岁伤破于前,不用介意,终日夜以此为戏乐。”讲的是古代贵族使人以角力相斗为乐,相斗相凌,且整天以此为乐。但也从侧面表明了武术的初期表现形式角力中技击:“岁伤破于前,不用介意”。发展至春秋战国,手搏的社会活动范围更为广泛。《谷梁传·僖公元年》记鲁公子友与莒“相搏”,范宁注:“搏,手搏也。”又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梦与楚子搏”,杜预注:“搏,手搏也。”另外,《庄子·人间世》中有段关于徒手相搏的话值得注意:“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以巧斗力”是中国武术在历史上一脉相承的技击旨趣,这若明若暗地反映了当时的徒手搏斗技巧已发展到了一个较高水平〔1〕。《庄子·说剑篇》顾名思义,其内容写的就是庄子说剑。是一篇庄子说服赵文王停止“斗剑”而执“天子之剑”来治理国家的寓言故事。郝大伟《〈庄子·说剑篇〉之武术文化刍论》中提到,《庄子·说剑篇》“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等武术文化形态的人物关系是对当时武术的技击技术的体现;“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下,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等武术文化形态的人物、人人关系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整篇文章所孕育的武术文化内涵正是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对春秋战国时期武术文化思想的涵盖。同时出现的剑舞及武舞活动虽然不一定表现的就是武术的本身,但剑舞及武舞活动也出现了一批这一职业的人群,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了武术的娱乐、教育功能。
2 先秦时期的武术理论
先秦时期不仅武术的技击形式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有了少量武术理论的出现,最为著名的就是《吴越春秋》中的“越女论剑”,《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记述:越王向越女询问剑道,越女讲述了一套精辟的击剑理论,她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变阳兴。追形逐影,光若仿佛”。说的是先秦剑道讲究的是动与静、快与慢、虚与实、内与外、逆与顺的矛盾关系。这种剑术理论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庄子·说剑篇》中也有对于剑道的阐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同时也有对关于竞赛组织编排的记载,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文王用击剑比武的方式,以死伤六十多人的代价,选拔出了五六人准备与庄子比试剑术。从中折射出了剑术比赛的组织与选拔已经有相当的规定性,首先,人才是实战选拔;其次,有统一的选拔制度和明确的组织办法,“赛程”七日得五六人就是实证〔2〕。射术作为最早期的一种军事武艺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人那里得到了完善。楚人在善射的同时,又形成了较完整的射术理论。羿、逢蒙者,天下之善射者也(《荀子·正论篇》)。逢蒙死后,遗有《射法》二卷,《汉书·艺文志》里还收录了《逢门射法》两篇,现已亡佚。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记载,越王勾践的大臣范蠡推荐楚国的“善射者”陈音训练弩手,并向越王论及射箭之道,即射术理论。楚人陈音所言强调动势与气机的有机配合,是对当时射技理论完整的描述和总结〔3〕。先秦也有专门对武术中礼仪标准的记载:《礼记·少仪》中“凡有刺刃者,以授人则辟刃”。指凡事带着兵刃的人,在给人兵刃时,不能以刀锋向人,以示对对方的尊重。这是目前发现的对古代武术礼仪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我国古代武术理论主要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大大促进了这一时期武术理论的发展,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先秦时期的武德雏形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到方方面面。在武术礼仪——武德这一方面也有体现。最早的武德体现于“射礼”中,《周礼注疏》卷十:以乡三物教万民,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娴、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对于“射”从传世文献来看,古时的“射”,可能分为军事训练和礼仪活动两种不同的要求,一种是《周礼注疏》卷十中“射”注曰,“教五射之法”指学校教的五种射箭方法;另一种是四种射礼:一是大射礼,曰:“大射者,为祭祀射,王将有郊廟之事以射择诸侯及群臣与邦国所贡之士可以与祭者。”所以大射礼是天子在重大祭祀活动之前,为了挑选助祭者而举行的射礼。大射礼的礼法,见于《仪礼·大射仪》;二是乡射礼,《周礼注疏》卷十:“古者,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其中,“阳礼”注曰:“谓乡射礼饮酒之礼也。”又疏曰:“州长春秋二时射于序学。”所以,乡射礼是每年春秋两季各州州长在序学为教民礼让,敦化风俗而举行的礼仪,参加者有卿、大夫、士等,《周礼注疏》卷二十四:“祭祀乡射,共其钟笙之乐”,可见乡射礼和祭祀是同样重要。乡射饮酒礼的礼法,见于《仪礼·乡射礼》;三是燕射,是国君与大臣在行燕饮礼之后举行的射礼,旨在明君臣的大义,燕射的具体礼法文献失载,由《周礼注疏》卷二十三:“燕射,帅射夫以弓矢舞”记载可见,燕射可能有“兴舞”内容;四是宾射,这应该是次于燕射级别的饮宴,乐舞相结合的娱乐性较强的射礼,此礼仅见于《周礼》〔4〕。随着社会的发展,“射”作为早期军事武艺到后来的武术雏形,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的武术礼仪,作为一种武德的体现。而且到先秦后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武德的发展。如:儒家的核心思想及伦理观念主张“仁爱”,这恰恰也是中国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道家主张“德”,从古至今流传着“未曾习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学德”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谚语;又如,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这又恰恰符合中国人的侠义精神,但凡称之为“侠”的人,在正义面前无不为圣者。
4 结语
先秦时期的武术奠定了中国武术传统文化的方向,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源远流长,能够传承至今,先秦时期的武术理论体系居功至伟,整理出先秦时期的武术理论体系对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先秦时期理论体系的整理,为后来者提供借鉴,以期以后中国传统武术可以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周伟良.古代武术的历史分期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2,1(7):15-17.
〔2〕郝大伟.《庄子·说剑篇》之武术文化刍论〔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2):21-22.
〔3〕王家忠.先秦时期楚人的武术文化探究〔J〕.体育学刊,2009,16(12):87-90.
〔4〕顾浙秦.从《弹歌》到射礼——礼仪生成研究断想之一〔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2,33(6):92-98.
〔5〕常明礼,卫志强.武术价值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4):9-11.
〔6〕张胜利,郭志禹.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模式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4):73-77.

标签:先秦 时期 武术 体系 研究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