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

论武术套路演练中的动静节奏-周惠新

时间:2014-6-4 9:43:06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64  评论:0
“节奏”(rhythm)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礼记、乐记》中:“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以及不同的学科,节奏表现了不同的属性和意义。在自然界,节奏表现为一种生命有机体的运动过程与节律形式,具有一种流动的周期性的特点;在哲学中,节奏是时间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哲学家对于生命存在的形式的认识,“是使生命延续的、自由自在的、栩栩如生的东西”、在美学中,节奏是人们对于规律与不规律、比例与无比例、周期性与非周期性的情感的体验。

自古以来武术套路演练中非常重视节奏的运用技巧,如武术的演练过程中有“动迅静定”,“抑扬顿挫”等的要求,还有“十二型”,如:动如涛、静如岳等,都是对“韵”即武术节奏的生动展现与描述。郭沫若曾在《文艺论集》里写过,“节奏,可以说就是生命!”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武术节奏的变化也就是贯穿整个武术演练过程中的灵魂,然而,随着竞技武术规则的不断更新及对“高难美新”的追求,在武术套路演练中教练和运动员往往过分注视对难度动作的追求而忽视对演练技巧的掌握,曾一度使得武术套路演练的节奏感不分明,失去了武术演练本身应有的神韵,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武术运动的发展。因此,对武术套路演练节奏的研究已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正如柏拉图在其著作《习惯》中论述到:“节奏是运动的秩序[1]”,武术套路演练中的动静节奏是指定势的动作与连贯动作在时间、空间上的转换变化而表现出来的运动和秩序的关系。从动静节奏的变化中可以演化出动作的快慢、虚实等节奏的变化,故动静节奏的变化是整个套路演练节奏变化的根本。因此,准确把握住武术演练中动静节奏变化的技巧,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演练水平,凸现出武术运动传奇的神韵,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及内心的震撼,进一步从技术上促进武术运动的深远发展,推动其国际化传播与进程,让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大放异彩!

本文以辩证唯物方法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问等研究方法,以艺术学(音乐、戏剧、雕塑、绘画等)、哲学、美学等为理论参考,对中国武术套路演练中的动静节奏进行 深人研究,认为在武术套路演练中动要突现神韵,静要蕴含意境。同时,依据武术套路演练中动静节奏的上述审美特征,指出了动静节奏的艺蕴内涵应凸现出动迅静定,动韵静势,顿合规律等具体要求,进而推断出要从动态性、延续性、整体性、综合性的角度去把握武术套路演练中节奏的变化,为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提高武术套路演练的技巧以及其他从事武术科研的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论武术套路演练中的动静节奏

摘要:辩证唯物方法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问等研究方法,以艺术学(音乐、戏剧、雕塑、绘画等)、哲学、美学等为理论参考,对中国武术套路演练中的动静节奏进行深入研究,认为在武术套路演练中动要突现神韵,静要蕴含意境。同时,依据武术套路演练中动静节奏的上述审美特征,指出了动静节奏的艺蕴内涵应凸现出动迅静定,动韵静势,顿合规律等具体要求,进而推断出要从动态性、延续性、整体性、综合性的角度去把握武术套路演练中节奏的变化,为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提高武术套路演练的技巧以及其他从事武术科研的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前言

随着竞技武术规则的不断更新及对“高难美新”的追求,在武术套路演练中教练和运动员往往过分注视对难度动作的追求而忽视对演练技巧的掌握,曾一度使得武术套路演练的节奏不分明,失去了武术演练本身应有的神韵,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武术运动的发展。因此,对武术套路演练节奏的研究已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正如柏拉图在其著作《习惯》中论述到:“节奏是运动的秩序[1]”,武术套路演练中的动静节奏是指定势的动作与连贯动作在时间、空间上的转换变化而表现出来的运动和秩序的关系。从动静节秦的变化中可以演化出动作的快慢、虚实等节奏的变化,故动静节奏的变化是整个套路演练节奏变化的根本。因此,准确把握武术演练中动静节奏变化的技巧,有助于提高运运员的演练水平,凸现出武术运动传奇的神韵,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及内心的震撼,进一步从技术上促进武术运动的深远发展,推动其国际化传播与进程,让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大放异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辩证唯物方法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专家访问等研究方法,以艺术学(音乐、戏剧、雕塑、绘画等)、哲学、美学等为理论参考,对武术套路演练中的动静节奏进行深人研究。

2 武术套路演练中动静节奏的哲学思辩

明清之际的著名哲学家王夫之曾说过:“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静者静动,非不动也!”,[2]从阴阳的角度论证了动与静是不要分割的:亦即在绝对的运动中包含着相对的静止,在相对的静止中又蕴伏着绝对的运动,并以此形成动静的相对动态平衡,从而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

同样,中国武术的动静观,不仅注意身体运动表面的动静变化,而且强调人的身体和心灵整体内外的动静运动变化。武术讲究动与静的和谐,要求身心运动“动中静”,动是打破平衡,静是维持平衡。正如拳论所说:“只要性心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3]“动中寓静,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是武术许多流派的共同要求,是以人的身体和心灵来体验动静变化的哲理。《孙子》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吴越春秋》中“见之似好妇,夺之似俱虎”之句,及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追求了西周沿用夏朝的“击刺之法”作“夹振之而四伐”的情景,“一击一刺,作奋疾状,舞虽奋疾而不失节,若树木得疾风而不拔” 等等,均论述了武术运动中“动”与“静”的规律。[4]唐朝诗人杜甫的《剑器行》对“剑舞”的“动”与“静”也有形象的描绘,“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剑术的动静之妙。拳谚曾曰“动如奔獭,静如潜鱼,动如游龙飞凤,静似湖光波影,动时则要气势连贯,静时则有寻机待动的意识。”等等, 无不在武术的发展历程上展开了关于动静节奏话题生动而精辟的对话!

3 武术套路演练中动静节奏的审美特征

3.1 动显神韵

“韵者,美之极”,“凡事即尽其美,要有韵”。林语堂先生曾指出:“韵,气韵或神韵,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理想[5]!”在武术理论中,“韵”的观念,同样也深刻地反映着武术的一种传统审美思想。武术韵味其在动作的演练上表现为:要使动作做得像海浪那样激荡,有节奏,有韵律,滔滔不绝,如在万马奔腾的气势中仍然有稳定感和明朗感,这就是所谓的“动要有韵”。“韵”通过“动”的节奏使各种变化表现充分、激烈,使变化清晰、层次分明、韵厚味醇,这样便能给观赏者一种美的感受。

作为美学范畴的神,是指艺术作品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美的境界。“立之奉原而知道于神”。[6]形与神的统一、和谐,是武术演练者所表现出的精神境界与风度气概的本源。具体地讲,“神”又通过演练者的眼神透出,武术动作中的一拳一腿、一招一势,无不与“神”相配合,形具而神生。在套路演练中,神随形转,形随意动,使整个套路协调而富有生气。神的表现,体现出了整套动作气不绝、韵不断、味无穷的美感魅力!

3.2 静含意境

意境,是指创作主体吸纳宇宙人生万象而在内心玩味、体验所营造的、含深蕴于“言”内,留余味于“象”外,能唤起接受主体对于宇宙人生的无尽情思与体验,以致形而上的领悟的有 唤结构以及这一结构所引发出的艺术世界[7]。《易经·系辞传上》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动静节奏也一样,有动必有静,在武术套路的演练过程中,动到极点,往往有一个急停,接下来整个运动进人相对静止状态,这个静止状态往往伴有一定的造型亮相动作,形态的变化给人的视觉以具体的实体感受武术套路中那而静若山岳、巍巍壮观的定势造型。

动与静处理的恰当,往往能产生“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静媚”的美学特效。此时,静态节奏是动态节奏在空间的移位和联想的结果,这种效果是来自欣赏的时间性(过程性)所造成的积极的、开放的艺术思维[8]。例如:在一段快速激烈的动作后紧跟一个旋风脚接马步盘肘的动作突然停顿,就能给人以一种嗄然而止的鲜明的节奏感,加上盘肘使得上体微前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寓动于静,静中含势”,使审美主体有“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山之峻”之感,表现出了“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的独特意境!

4 武术套路演练中动静节奏的艺蕴内涵

4.1 动迅静定

武术的流派众多,各种套路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对“动”与“静”都有具体、形象的要求。 华拳讲究“动如奔獭,静如潜鱼”,意拳有“动如山气,静如海溢”的要求[9],这些都显示了一条基本道理,那就是“动要迅疾,静要稳定”。

动迅静定运武术演练中对动静节奏规律的简练概括,它深刻地反映在各种技术特点之中:武术手、眼、身、法、步都要求“快动”,拳谚曰:“出手似闪电,回手似火燎”、“拳贵神速,劲发宜促”等等都具体反映出“快动”的特点。身法上也讲究“眼一转,周身动”,“身动如风,腰似蛇行”。任何迟疑都有悖“动”的原则,要么不动,一动无有不动,迅如惊雷。腿、步也离不开“迅速”二字,如“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片不放松”是讲腿的“动迅”。脚步更重要,拳理中常说:“步到身随”,身法既要快,步法更要快。总之,闪展腾挪全在脚下功夫,手眼变化有赖步法迅疾快速。脚步不仅要“快”,而且要“稳”,这个稳也就是对静的要求,“足稳身不摇”。怎样才能做到“足稳”呢?拳谱载:“趾不仰,跟不拔”、“五趾抓地头顶天”。单腿支撑的动作要“膝盖坚挺,如树生根,也有形容为“立如鸡”的。十趾抓地的马步要“扣足展膝,稳如泰山”,大凡两足桩功都有“稳如铁塔坐如山” 的要求,“步子站,好比山”,正是这个意思。只有“稳”了,才能做到“静定”,才能在活动性动作向静止性动作过渡的一瞬间,由激烈运动转变为纹丝不动的定势。

4.2 动韵静势

对“动迅静定”不能仅从简单意义上去理解,而应该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动迅”不是一味的“快”,而是快慢对比之下显示出来的“快”,所谓“动”也是“动中有静”之“动”。“静定”,虽然要求动作戛然而止、纹丝不动,但却又是“静中有动”,即所谓“静中寓动机”,表现出战斗的意向。拳法阴阳说揭示的规律:“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正道明“动不舍静,静中含动”之理。[10]长拳理论在以形喻势时将“动如涛”置于十二型之首,要求运动之势像江海的波涛那样激荡,滔滔不绝。波涛的此起彼伏就是节奏,“两波之间有一伏”就是相对的 “静”,波涛的汹涌激荡就是力度,节奏和力度组成了韵律。因此,“动迅”的含义就是“动要有韵”。

拳谱中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合者非但合之以势,宜先合之以神”。[11]故“静定” 不仅是“静要有势”,而且其“势”是贯注了精神,充满了活力的。也就是说,静止定势时不 但要合其四肢手足,且要合其全体之神。“静如岳”是形容静止之势犹如大山那般巍峨,似乎任何强大的力量也推它不动。静止定势很多,如“立如鸡”是形容单腿独立之势,显示出动和的安定稳固和机警的神态,此时的“静”是“以静待动”。“站如松”是形容两脚站立之势像劲松那样刚健挺拔,在静止中傲然富有生气,给人一种勃发的生命气息。拳谱中还说:“不静不见动之奇”,就是说“动”与“静”始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动韵”不仅取决于自身快慢的韵味,还有赖于“静势”神韵的衬托和“画龙点睛”的表达。

4.3 顿合规律

顿是指两组或两小段动作之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在武术套路的演练中,顿就如音乐中的休止符号,往往给人以雕塑感,“虽不着一字,但尽得风流”,使观众、裁判员引起赞美的心理感应。当然,这个停顿时间的长短,要根据前面动作堆积的多少及其速率来决定。一般前面完成的动作少,停顿时间则短,完成动作多,停顿时间则长,动作累积的越多,达到一定高潮后则要急停。这正如音乐中的长短时值的关系,长的时值可以造成重音的效果,能形成一种节奏运动的张力(在武术运动中,我们把这种张力理解为通过动作叠加所带来的震撼力)的作用,使节奏的运动在某个局部或一个段落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效果,同时给予音乐一种结构力的功能。而短的时值带来的往往是不稳定的效果,给予音乐一种动力的功能[12]。

我们通过对2003年全国武术锦标赛的录像观察分析,武术套路演练中顿的过程通常分为三类:长停/2~3秒、亚长停/1—2秒、短停(顿挫)/1秒以内。一般段落之间的停顿,完成长时间快节奏动作后的停顿采用长停(现在的指定难度动作中的平衡动作通常采用长停),几个组合后的步型定式的停顿(通常指8 个动作左右)采用亚长停,长停和亚长停中“顿”的过程要求静中有势,以达到使武术演练的节奏稳定并给予其一种结构力的功能。同时这个顿的过程也就是若干动作叠加所造成的张力的释放过程,因为在连续的运动过程中,从运动员的体能、呼吸上等都需要有个缓冲,而观众的心跳、呼吸也随着运动员所展现的形成的气氛与情景,也需要有个缓冲,这个停顿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是由快动所带来的震撼力在时空领域的延续。而动作与动作的连接中间为了体现劲力、意识以及对节奏的细微处理常采用短停,如南拳、八极拳、虎拳等突出劲力特点的拳术在节奏处理上就较多采用短停,但停顿时间要因势制宜,各呈自然,合乎规范,以达到动与静的和谐统一。

5 结语

从动静节奏的变化推断出武术节奏的本质是动态变化的形式,武术节奏变化有规律却难以具体衡量,因为“动韵静势”的意境是“游心之所在”的心灵虚境,这正如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所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境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13]”。同时,根据动静节奏的审美特征及其艺蕴内涵确立分析武术节奏的几条基本规律:

5.1 武术套路演练的节奏必须从“动态性”角度去把握

这一方面取决于武术的运动性本质,即“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14],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把握节奏形式的实际需要。从动态角度看,武术节奏乃是“运动艺术流体”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出的一种变化的“比例”关系。这一关系既因运动而产生,便决不能脱离运动而存在。所以,我们对它的观察与分析也必须借运动而实现。

5.2 武术套路演练的节奏必须从“延续性”角度去把握

延续指时间的绵延、空间的转换和情绪的起落。它建立在运动性的基础上,它是换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解说着运动性,作为武 运动基本存在形式之一的时空因素和作为表演基本存在内蕴之一的移情因素,在武术运动中几乎同时存在,无时不在。时间绵延、空间 转换、观众情绪起落在套路演练里从起势一直“延续”到收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套路演练的节奏既产生于“延续”,我们对套路演练的节奏亦须在“延续”中去把握。

5.3 武术套路演练的节奏必须从“整体性”角度去把握

我们并不否认“节奏片断”的存在,但是,套路演练的节奏就其根本意义上讲,只有从整体上才能正确地进行探讨,这正如动静节奏,只有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显动,整体考虑动静节奏的变化,才能抓住其实质的内涵。对“套路节奏片断”的探讨也只有以整体的运动节奏为参照系才不至于“见木不见林”。

5.4 武术套路演练的节奏必须从“综合性”角度去把握

这里,“综合”大致有两层涵义:一层涵义是,几乎每一动作元素在其“显示”中都会显现出某种节奏之表现。其次还可以从“全部动作元素”的意义上理解节奏“综合性”,整个套路的结构是由各种动作元素组成,并通过这些元素在演练过程中前后、上下的对比来体现武术动作的动与静、快与慢、刚与柔、轻与重、起与伏、长与短等节奏要素取得效果。套路演练中的任一元素都不能主宰一切,各个元素之间的冲突和聚会才赋予以新的生机。各元素之间的冲突和聚合必然蕴涵着节奏表现形式,这是“跨越”并涵盖了不同元素的综合形式。

参考文献

[1][12] 张巍.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4

[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

[3][9][10] 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5

[4][11] 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9

[5][6] 张法.中国美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9

[7] 夏昭炎.意境概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4

[8] 孙立人.造型艺术节奏论口[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3

[1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6

[14] 蔺熙民.生命节奏一宗白华美学问题与范畴的关节点[J].唐都学刊,2001.4

标签:武术 套路 演练 中的 动静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