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

军事武艺 民间武术 套路武术 花拳绣腿-张大为

时间:2014-6-13 14:28:34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127  评论:0
军事武艺和民间武术有着很大差异,军事武艺是团体搏杀的技艺,民间武术是单打独斗的技术。

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武艺到底是什么样子?只能从史书、兵书中去研究。从《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等古代武经中,可以了解到冷兵器时代的作战形式是士卒同进同退的集团行动。战争胜负靠的是将军的智谋、阵法的娴熟,给养的充足和战士的勇力,使用器械则是战争的主要手段。

春秋时,车战是战争的主要形式,一乘战车是一个战斗单位,车上有甲士,车下有步卒。远用弓箭,近用矛戈。作战的时候,双方把战车排列成阵势,然后进行厮杀。这种车阵一旦被冲乱或冲散,就很难重新排列起来继续作战,胜负往往由此决定。

战国时期,由于武器的进步,特别是发明了用扳机发射的机弩,可以在百步外射中密集的车阵,使战车无法发挥威力,因此便逐渐由车战改变为骑兵和步卒的野战。这个时期更加重视阵法、险阻、给养、士气、兵法等因素。《孙膑兵法》中列出十种战阵: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勾行阵、玄襄阵、火阵、水阵,各有各的用法,如方阵用来截击,圆阵用来坚守,锥形阵用来突破和切断敌阵。

两汉时期,西北一些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使骑兵野战的威力张显。他们往往以强攻劲骑为开路先锋,纵横驰骋,势不可挡,这也促使中原汉族地区的军队发生变化,重装骑兵开始成为军队的主力并往往主宰战争胜负。军事武艺则以骑射为主。此时涌现一批善骑射的名将,如飞将军李广、李陵、甘延寿、赵充国等。至隋唐,弓箭已是每个士兵必备的武器,并且经常进行骑射比赛。“凡伏远弩自能施张,纵矢三百步,四发而三中;擘张弩二百三十步,四发而二中;单弓弩百六十步,四发而二中,皆为及第。诸军皆近营为棚,士有便习者,教试之,及第者有赏“(《新唐书•兵志》)。不仅制度如此,在射箭技术与理论方面也取得成就。《新唐书•艺文志》就录有王琚《射经》、张守忠《射记》、任权《弓箭论》各一卷。

汉唐在重视骑射的同时,也强调兵器格斗的训练。主将除熟悉兵法之外,还必须弓马娴熟武艺高强。汉末关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东晋陈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则刀矛俱发,远则左右驰射”;唐初秦琼“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取之,跃马挺枪刺入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尉迟敬德“善解避稍,每单骑入贼阵,贼矟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矟,还以刺之”;精骑射的名将薛仁贵则有“三箭定天山”的功绩。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然而,武将个人的超凡武功,并不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关键,仍是要靠两军集团行动,少则千百人,多则数万人,甚至更多。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卷第二》中李靖说:“凡摆阵立队,队与队间相距十步,后队距前队二十步,每隔一队安排一支冲锋队,以五十步为一节向前推进。号角一声,各队均就地站立,彼此间距不超过十步。到吹响第四声号角,各队荷枪跪坐。于是击鼓,全体将士三呼三击,向前推进三十至五十步,以应对敌人变化。骑兵从阵后出,也以推进五十步为一节。正兵在前奇兵在后,以观敌虚实。”这是唐时的作战形式。

宋朝时依然如此,只是野战更多了些。宋将岳飞在宗泽手下为将时,好野战屡立奇功,宗泽大感惊奇,说:“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之计。”因受以阵图。说明岳飞好野战并不被宗泽看好,才想传他阵图。岳飞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于心。”也就是说“布阵后作战,是兵法的常规,要把它运用的巧妙,在于自己内心的体会。”岳飞是摆阵与野战并重,尤其重视设伏、奇袭、使诈、攻心,乃至离间、卧底等。金人攻常州时,“飞设伏牛头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这是设伏。绍兴元年,岳飞与张浚同讨李成时“飞重铠跃马,潜出贼右,突其阵,所部从之。”这是奇袭。岳飞还重视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战李成时,飞“举鞭指王贵曰:尔以长枪步卒击其骑兵。指牛皋曰:尔以骑兵击其步卒。合战,马应枪而毙,后骑皆拥入江,步卒死者无数,成夜遁。”金兵组建一万五千“拐子马”攻宋,岳飞令步兵手持痲扎刀冲入敌阵,不要抬头仰视,只管砍马蹄,“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败之。”这彰显出野战的威力。(引文见《宋史》卷三六五)

明朝时的战争已应用了火箭、火铳、火炮等火器,以及长弓、劲弩等远程兵器,但集团作战的形式仍没有改变。

明•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有这么一段描述:

“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

可见,在明朝中末期,军事战争仍然是集团“一齐拥进”的作战形式。

戚继光曾创立车营,将车兵、步兵、骑兵组成协同作战的营阵。作战时,战车连成方阵,将步兵骑兵围在其中。又制造拒马器,用以阻挡敌人骑兵冲突。“寇至,火器先发,稍近则步军持拒马器排列而前,间以长枪、筤筅。寇奔,则骑军逐北。”这便是先用火器轰敌,再用步兵厮杀,后用骑兵追击的集团作战形式。(《明史》卷二一二)。戚继光还创造鸳鸯阵,最前是两名持长牌和团牌的军士,持狼筅的军士各跟一牌,防护持牌手。随后是长枪手两名,各管一牌一筅。再后是两名短兵手。战时,执牌在前,只管低头前进,筅枪随牌前进交锋。“筅以救牌,长枪救筅,短兵救长枪。”(《纪效新书》卷第二)

集团作战时千百人乃至数万人一起行动,为了便于指挥,便于极大限度地发挥士兵的作用,搏杀技术要简单、实用,诸如砸打、刺戳、劈砍等单纯几式,练熟即可。在那个时代,战争的胜利是集团的胜利,士兵个人的武艺高低对胜负没有太大影响。因此军队中反对突出个人武技的民间武术,更是极力反对“周旋左右,满片花草”的花架子。因为两军对阵,“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生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从容得或近或退?”(戚继光•《纪效新书》)。何良臣在《阵记》中也说过:作战方式是“长短器械错杂阵头,一齐拥进,起手就戳便斫,虽转身回头尚不可得,岂容活泼动跳,做作进退,身势手法耶?”由此可见,在集团对垒的军阵中,跳跃往还的武术会多么碍事!

在戚继光的眼里,“跳跃往还”是花法。使长枪“单人用之,如圈串,是学手法;进退,是学步法、身法。除此,复有所谓单舞者,皆是花法,不可学也。”藤牌,“内有闪滚之类,亦是花法”。鈎镰、叉钯“如转身跳打之类,皆是花法,不唯无益,且学熟误人第一”。

在军中,士卒在武技方面是要掌握简单速效的技术,如长枪,要柄颤手熟,分枪即进;大棍,要一打一戳,棍沉力猛;倭刀,要举落疾速;藤牌,要遮身严密活利。还有镋钯、狼筅等等。当然还要练习射箭,有的还要掌握火器,如鸟铳。

在军中,士卒更多的练习是练体能。要练负重、练长跑、练臂力、练跨越障碍等。尤其要练胆气。戚继光认为,体丰伟而胆不充者,“缓疾之际,不能疾趋,反为肉累”;武艺精而胆不充者,“临阵怕死,手足仓促,至有倒执矢戈,当先众而走”;性伶俐而胆不充者,“未遇之先,爱择便宜,未阵之际,预思自全之路”;力气大而胆不充者,“临时足软眼花,呼之不闻,推之不动”。没有胆气,体伟岸、武艺高、性伶俐、本力大则都不可取。“艺高人胆大”,是武艺高给胆壮之人添分,而不是说懦弱胆小之人学会武艺就变得胆大了。

如果这人素来胆气豪壮,又生的魁伟力大兼性情伶俐,再具备娴熟武艺,才是锦上添花。

至于两军对阵,靠双方主将捉对厮杀决定战争胜负的战法,多见于小说,史书中并无详细战例,倒是多见身先士卒,冲坚陷阵的例子。

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武艺重团体,重骑射,重兵器,重速效,重简单,重胆气,重勇力。整齐划一,齐进齐退,容不得士兵个人突出,而是团队精神至上。


民间武术是单打独斗的技术。

单打独斗,是单兵之间的对抗,是少数人之间的对抗。与军事武艺相比较,格斗时,转环空间大,较量时间自由,运用的武技广泛。尤其当双方势均力敌时,各自穷尽各自的本领,务求一胜。这就使单打独斗的技术——民间武术具备了不同军事武艺的特征。

首先,民间武术不像军事武艺那样简化单纯,而是技术更加全面,它除了强调体能之外,更加重视的是进退攻防的招法,诸如搂打搪封、弹踢扫挂、崩炮刁拿、插撩搬搓、挤靠冲撞等等。甚至更细地划分为手法的起、落、崩、翻、钻、转、横、竖,腿法的掀、摆、前、后、点、圈、查、寸,身法的折、弯、扭、疗、冲、撞、挤、靠,步法的正、斜、进、退、顺、拗、转、插、虚、实等等。这些个技术在集团对阵中显然难以发挥作用,但在单打独斗中,技术全面的人会有更多胜算。

其次,军事武艺讲究简单实效,一招毙命,容不得周旋数十回合。戚继光教导士兵说:“你武艺高,决杀了贼,贼如何又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他决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军事武艺是性命攸关的技术。

而民间械斗,则未必是你死我活。随便杀人,任何朝代的官府都是要管的。因此,民间武术要求用高超的武技既能降服对方,又不至伤人性命,这才是武林高手的形象。于是,在各门各派的武术中,即有置人死地的死招、绝招,也有许多点到为止的招法和可用于制人的擒拿法。当然,还有临阵不敌时的趋避法、逃跑法。拳谚所说“上手五花炮,打不赢就走”指的就是这一类招法,它只会应用到民间单打独斗中,如果发生在集团作战中,大概只有遭“处斩”的份了。

第三,军事武艺的功能只有一个——格斗,而民间武术则有三大功能,即格斗、健身、娱乐。这可说是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民间武术脱离军事武艺的结果。

当没有战事、没有械斗发生时,民间武术可以发挥体育运动的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即所谓“打拳壮筋骨,踢腿活四肢”,“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它是民间传统健身法之一。

当逢年过节、庆典祭祀之际,民间武术又成了行香走会中的娱乐项目,民间武师凭借武技一展风采,或演练套路,或对练对打,或显露绝技(飞镖、袖箭、飞石、弹弓),甚或设擂相较,娱乐大众。

当然,由于民间武术的娱乐功能,避免不了的要产生些“花法武艺”。其实,民间武术也正因为夹杂了“花法武艺”才得以“与时俱进”,经久不衰。

总而言之,军事武艺必须个人服从团体,以团体的力量迎战敌人。战争胜负决定于军阵熟练与否,士兵勇敢与否,战术正确与否,步调一致与否,指挥得当与否。

而单打独斗的武术,对个人技术要求全面和细腻,搏击中,个人技术的高超与平庸,个人意志的坚强与薄弱,个人胆量的勇敢与怯懦,个人心地的善良与凶狠就成了胜负的关键。


纵观当今之武术(即民间武术、传统武术),绝大多数拳种的内容是包含着套路、对练、散手(推手)、桩功及器械,少数拳种没有套路,只有散手、散势、有的还有气功……

于是便有人认为,武术散手是讲究实打实用的,套路武术,则是花拳绣腿。

套路是不是花拳绣腿呢?

套路其实是武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武术文化特征的体现。

何时有的套路,笔者才疏学浅,不知所以。但套路的创造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绝不是为了表演目的。套路的创造实是为了将实用技术平日练熟,同时锻炼习者的体能。

明•程宗猷在《耕余剩技•单刀法选》中有这么一段关于创造套路的论述:

“以前刀法,着着皆是临敌实用,苟不以成路刀势。习演精熟,则持刀运用,进退跳跃,环转之法不尽。虽云着着实用,犹恐临敌掣肘。故总列成路刀法一图,而前图诸势,备载在中,又续刀势十二图于后,以便习演者观览。第习演之刀,当用重长者,使临敌用带弩之刀,则骁快轻利矣。然全路势多,倘力微者执重刀,难以跳舞终局,当听用者力之长短,分为两节三节习演,毋拘定格可也”。

这段论述既讲了创编套路的目的:将临敌实用的刀法“习演精熟,由恐临敌掣肘”,也同时讲了训练要领:一是练习时要用“重长之刀”,以增强臂力,二是练套路要循序渐进,体弱者可分二节三节练习,待体能增加后,再演练终局。笔者所习练的戳脚翻子门有一趟万胜刀,约160余动作,一般体力绝难练完终局,于是分为四段练习,乃大昆仑刀、小昆仑刀、金背镖刀、四合刀。这种练法很符合程宗猷的观点。但套路终究不能实战,至于临战遇敌,依然要以散势应对,如按套路迎战,除非他是傻子、呆子。拳谚说得好:“练时有定势,用时无定法”,就指的是套路与实战的关系。

无独有偶,戚继光也创造过拳术套路。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记述:

“故则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

“势势相乘”是将散势编成套路,“变化无穷、微妙莫测”是临敌拆招实战的效果。练套路为了实用,实用技法则往往要靠套路来训练,这是个辩证关系。

少林门有套路“金刚八式”、“拆拳八式”,每种套路各有八趟,每趟一个单势,这或许是最早将散势创编为套路的产物。翻子门有“二十四势”、“三十二势冲拳”,这很像集体操练的套路,可以喊着口号练习,或许是当年军中操练士卒所用。少林门的“梅花拳”、“黑虎拳”,戳脚翻子门的戳脚、大翻子、小翻子、寸翻子、翻子影等诸般套路就复杂多了,高低侧正、窜蹦跳跃各种动作,搂打搪封、弹踢扫挂各种技法,在套路中都有综合体现。这类套路的成型,应该是在冷兵器时代的后期,武术的娱乐功能、健身功能凸显,与格斗功能成三足鼎立之势了。然而将这类套路视作花拳绣腿,显然也是一种无知。

冷兵器后期各拳种在套路上都积极在结构严谨、动作和谐、进退有致、攻防有术上做文章,并且突出了拳种的技术风格和特点,如华拳的大方舒展,查拳的精悍活泼,翻子的灵活快脆,炮锤的有力刚劲。套路本身就带着结构美、速度美、劲力美和风格美。突出了美的特点,不等于武术就华而不实了。相反,拳械套路中很多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的动作,恰恰是实战中最快的手法。譬如翻子拳中五花炮,乃是扒打钻拳,挑打拽锤四势连动,属于上虚下实的技击法。枪的舞花名曰五禽戏,是压顶、劈枪、吐信、撩阴、滑枪的五式连环使用,令人防不胜防。刀的盘头过脑则是拦腰、回抹、护肩、压刀四式连环,速度极快。象形拳粗看舞蹈成分多于武术成分,似乎可称为“花拳绣腿”,其实也不然,如专讲形象做派的猴拳,就不是光为表演而用的拳术。练猴拳不仅要讲身法,而且得有象法。呲牙、咧嘴、挤眼、耸肩、伸脖、缩腰的猴像最难得。猴拳讲抓、打、刁、拿、扬五法。这“扬”就是扬土。从武德上讲,扬土无礼。可是猴拳以“抓、扬” 二法为根,遇敌以形象为先,正是体现了其技击方面的特点。由此看来,美观“花梢”的动作和套路并非都是花拳绣腿。

套路的产生还是儒家思想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儒家讲究“中庸”之道。当武术套路产生后,民间武师的较技便有了两种形式,一是手搏,一是演练。而演练套路是各自展现武技的最佳选择,彼此并不交手,也便不会伤人。而比较的胜负,要看套路的编排是否合理,是否体现出风格与攻防技术,还要看演练者的功力,技术、体能及表现力(神韵)。这是中国传统武术不同于其他搏击术之处,也是它优于其他搏击术之处。


那么到底有没有花拳绣腿呢?有,一是有好看而不实用的拳套存在。这类拳套受旧时卖艺人的影响,有商业化的倾向,只“图取欢于人”,“图人前之美观”,博取彩头,因此,过分追求姿势的美帅和技巧的高难,过分追求艺术性和观赏性,而忽略动作的技击性、实用性。拳套中缺少踢打摔拿的技击招法,充斥着奔跑、跟头、亮相以及一些戏曲、舞蹈、体操、杂技动作。如,有的醉拳套路,只强调一个醉态,突出一个翻跌,却忽视醉拳的地躺技击特点,看不出腿的搂抱之法、勾挂之力、折扣之能,也看不出就地十八滚的招式,就只能使人感到那是一种醉态的技巧运动。再如有的象形拳,如果仅注意动物飞禽的造型,模仿动物飞禽的动作叫声,而不去体现动物飞禽捕猎争斗的技击特点和方法,那只能叫作象形舞蹈。这就偏离了程宗猷创刀法套路是为了“将实用招法习演精熟”的初衷,行家冠以“花拳绣腿”,自然不以为怪。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习武者所习练的拳种确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可惜,练习者只会套路不懂技击,表演起来威风漂亮,一经交手百窍不通,有人甚至连套路中的架势如何拆解也不明白。这样的习武者只注重武术的艺术性和健身性,却丢掉了武术最本质的技击价值。行内人称之“花拳绣腿”似也不为过。

当然,那些仅为锻炼身体而习武的人,那些为了增加文艺表现手段而习武的文艺界人士除外。

武术发展史表明,无论拳术还是器械,都是先有散打后有套路。套路可说是武术发展的高级阶段。一个武术家应该是既懂实战又懂表演,既重视技击性又重视健身性和艺术性的人。因此,我们希望改造那些好看不中用的武术,希望习武者都全面发展,也希望不要轻易以“花拳绣腿”论拳论人。

标签:军事 武艺 民间 武术 套路 
上一篇:如何评估武术老师的成色-余江
下一篇:薛军: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赵丛君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