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

中国武术师徒制的文化-谢永广

时间:2014-6-15 10:02:59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63  评论:0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武术师徒制作为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模式,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武术师徒制的发展不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武术师徒制这一文化现象存在,本文就运用文化学的观点,从武术师徒制的功能、特点及师徒制的当代阐释等三方面来对武术师徒制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埃文斯•普利查德曾经提出:“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仅从一定的生态空间和时间系统去研究是不够的,只有把它放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说明文化的根本性质”。而所谓的社会关系,是指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和以及按照一定方式结成的大大小小的人类的社会群体。

中国武术中的师徒制可以说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典型代表。一提武术师徒制,人们似乎感觉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武术传承机制,在当今的信息和网络时代,这种机制已被我们“束之高阁”了。其实不然,武术之所以能够传承与发展,与师徒制是密不可分的。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自然就会在社会交往中得到传播。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武术师徒制作为这种社会现象传承的载体,在传承上自然要受文化的社会关系所影响。所以本文就从文化学的角度来阐述武术师徒制这种传统的武术传承机制。

武术师徒制的功能

武术师徒制的传承功能:

传承功能是武术师徒制的基本功能,它是武术技能得以传播和推广的重要条件。武术是格斗的技能,然而经过文化进化的这种技能便决定了其与原始格斗技能的分野。而在这种“文化进化”中,师父的“传”和徒弟的“承”无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们知道,任何一门武术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几代人甚至是多代人的不懈努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代又一代的师徒传承使武术的技能结构不断完善,武术的理论框架也逐渐系统,并且根据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风格,同时受国际文化的影响,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必将以其自身的价值而荫及世界。无论是不同流派风格的形成还是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武术师徒制的传承功不可没。

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武术传播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体育院校中的武术系、各种社会上的武术馆校、各种形式的武术培训以及武术的书籍光盘,甚至是网络教学等等,使武术的传播逐渐的形成了一种商品,武术的价值也逐渐的通过其培训费用的高低来衡量。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这种形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对于武术技能传播本身来说就要辨证的看待了。这种利益趋势下的传播形式虽然可以使武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使传播者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武术技能本身无疑会受到影响。

我们之所以将师徒制称为“传承”而不叫“传播”。就是因为“传承”是一种传播和继承的关系,受用对象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继承的技能进行再传承,从而实现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而“传播”仅仅是一种泛泛的推广,受用对象没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技能的再传播。所以说武术师徒制对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武术师徒制的教化功能:

文化一旦产生就具备了一定的功能,这些功能反过来会影响人、塑造人,执着的发挥着其教化作用。那么作为武术文化传播的师徒制,也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实际上,教化功能贯穿了师徒制传承的整个过程。在学习武术之前,师父就要教育徒弟“未习武先习德”;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师父要强调学习武术一定要持之以恒,“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当武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之后,师父还要再三强调,学习武术的过程实际就是怎样做人的过程,所以在与人交流中不要太看重一时的胜负成败,要不断加强自身文化的修养,将武术的学习当作一种修养身心之道。所以说,师徒之间的长期相处,不自觉的就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实施了教化功能,以期使徒弟按照社会的理想和价值标准,成功的社会化,使徒弟最大限度的适应社会而将武术进行更好的再传承。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的社会和发展对社会存在着依赖性。正是因为这种依赖性,文化的教化功能才能通过文化模式的范畴功能和社会价值观的灌输来实现。所以说,师父教授什么样的武术模式,传播什么样的武术思想,徒弟就会通过接受教化的过程,通过不断处理与师父和周边各种关系的过程,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和梳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以至于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所以说在整个师徒制武术传承过程中,随着师父传承内容的不断变化,徒弟的技术风格、武术理念以及武术的思维模式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师父教化的影晌。作为师父一定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传播内容和理念,让徒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确保这种师徒制教化功能的有效实施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武术师徒制的凝聚功能:

作为文化来讲,可以使同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在同一文化类型或模式中得到教化,从而产生相同的思维模式、值观念、行为习惯,而紧紧的团结在一起,产生巨大的认同抗异力量。在历史上这种文化的凝聚功能的主要表现为忠君和爱国。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史可法抗清以及近代抗击八国联军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等等,中华民族历尽劫难仍生生不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同抗异的文化凝聚力量的表现。

中国武术可谓拳种丰富,门派林立。从地域上来讲可分为南北两大派,从练习的模式上来讲又有内外家的区分。不同的拳种和门派,在师徒制武术传承过程中都会产生相应的凝聚现象。武术师徒制的这种凝聚力可以说是一种武术价值观念的体现,它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它的凝聚范围大、程度深,稳固而持久。所以由于师徒制武术传承的特殊性,从而产生师徒如父子,师兄弟如手足的这描关系。这种特殊关系不仅体现在对本门派武术理念的认同和维护上,同时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工作、学习等都会受到这种特殊关系的影响。

武术师徒制的特点

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整体观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有了人,就有了历史,也就产生了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是把人作为核心来探讨人和宇宙自然的关系,从而强调“天人合一”,重视以人格教育为核心。

武术师徒制同样也贯穿了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整体观。而所谓的整体观,就是说师父传授的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徒弟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掌握武术文化的内涵,不断的提升自身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而人格的道德标准可谓是师父择徒的重中之重。一个人既使再聪明,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人格,师父也不会将技艺传授于他的。因为师徒制是武术传承的载体,而人却是师徒制的载体。而人格的道德底线直接关系到一门学术的发展。

朱熹认为,学生只有具备了高尚的人格,才能使学到的知识发挥正当的作用。所以师父在教育徒弟的时候要修心,心正则人正,人正才能少参与是非而多精于钻研,同时还要有刻苦耐劳、求真求实的精神,要有志向和目标,不能偏离人格和道德的轨迹,应当把道德修养、治学精神和学习态度融为一个整体的要求,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贤才,才能保证一门学术的顺利传承。

以技能掌握为过渡点的系统观

技能掌握是武术师徒传承的过渡点。所谓过渡点就是说武术技能只是师父传授徒弟的一种方法。就好像传说中达摩“一苇渡江”,“苇”只是达摩渡江的手段和方法,而最终的目的是渡江。武术技能好比达摩渡江之“苇”,徒弟通过这种方法的掌握和学习,由此岸到彼岸,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武术师徒传承不同于市场上的武术培训,它有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个系统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师父对徒弟的考察阶段,考察的重点是徒弟的人品。可以说只有具备良好的人品,师父才愿意将武术技能传授予他。其次是徒弟本身的条件。即是否具备习武的素质。

第二阶段主要是师父对徒弟的培养阶段,培养的重点是武术的技能。即师父将自己掌握的技能全面的传授给徒弟徒弟通过自己的学习,全面继承师父的技能,为下一步的再传承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师父对徒弟的点悟阶段,点悟的重点是人格的升华。书法家通过线条来抒发情感,美术家通过色彩来达自己的意境,而作为名武者,则是通过凌厉拳脚来完善自我,体悟人生。所以当徒弟的技能水平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师父将会引导徒弟如何便通过武术更好的完善自己。徒弟在师父的引导下,通过自省、自反、慎独、求索,从技能的练习,而上升到对自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即将这种技能磨练当一种完善自我,升华人格的方法。

考察——培养——点悟构成了武术师徒制传承的整个过程,这是一个系统而完善的过程,对师父的“传”和徒弟的“承”都是一个很好的保证。而在这个过程中,技能掌握无疑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没有武术技能的掌握,武术师徒制就失去了其实质意义。

以传承创新为目的的发展观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武术师徒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武术技能的传承与发展。传承中孕育着创新,一门技能如果没有创新只能是继承而只有创新才是实质的发展,才是技能生存的灵魂。武术从最初的原始格斗,到今天的门派林立,可以说是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中前进的。全面掌握——解放思想——融会贯通是武术师徒制传承中创新的前提,只有创新才是实质性的发展。

武术师徒制的当代阐释: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历史文化,区分精华和糟粕,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生命,放出新的光彩。”在当代,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必须运用科学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进行一番淘汰和改造,真正筛选出能为今天和未来服务的精神遗产。也就是说武术师徒制在当代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它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必须与时俱进。因为任何传统文化都只能说明过去而不能代表未来。但是传统本身所蕴含着的未来的精神和普适性的价值却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对立的统一。掌握了这一辨证原则,传统文化在现实中仍然可以发挥作用。

那么武术师徒制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有优点也有不足。优点在于保证技能传承的可靠性,对人格道德的历练以及技能的创新和发展等。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武术师徒制的发展除了继续发挥自身的优点之外,必须要面对的就是自身的不足。只有面对才可以发现,才可以更合理的予以改进和提高。无可否认,武术师徒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传承者之间的因循守旧、一味保守、安于现状、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师父对徒弟创造力的束縛和对尊严的漠视,受狭隘门派观念的影响,自高自傲且藐视他人。这就是武术师徒制情性一面的具体体现,这种狭隘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即妨碍自己的发展,也阻止了别人的进步。这是武术师徒制必须正视和改进的问题。在这方面日本的空手道和韩国的跆拳道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日本极真空手道发现中国意拳站桩功笔有效的提高人体的功力,便毫不迟疑的将站桩功融入自己的训练体系中,如今空手道在国际上的发展要远远超过中国武术;跆拳道为了发展自己,更是进行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不仅吸收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理论,更是借鉴先进的运营机制,如今跆拳道不仅“踢”开了奥运的大门,更是以自身的魅力而风靡世界,所以作为中国武术师徒传承者本身思想要解放,行为要务实,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传统武术要发展,必须打破,“作坊式”武术师徒传承的藩篱,要放眼望世界,树立“大武术传承观念”,吸收世界各门派优秀成果和经验,来丰富自己。只有这样中国传统的武术师徒制传承模式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在21实际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空间里,开辟一片天地。

标签:中国 武术 师徒 文化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