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

幼儿时期武术训练模式研究-于璨

时间:2014-6-28 9:35:40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69  评论:0
摘要:文章论述幼儿武术训练在不同时期所遵循的原则及在幼儿生理、心理上和教练师资力量、家长态度等诸多因素对幼儿训练的影响。借以达到利用这些因素扬长避短来普及武术工作,加大培养武术后备人才的力度,扩大武术的影响范围。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66—05

在武术走向世界的同时,如何使武术这一中国古老文化遗产保持民族特色,而不被西方文明所“洋化”,永久成为中国体育的优势项目继承发扬下去,是许多中国人所关注的问题。其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就要求加强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推动武术普及工作,其重点是少儿时期的武术训练。现代幼儿时期武术训练的全部内容,应该是在吸取其他国家先进竞技体育项目幼儿时期训练经验并结合中国幼儿时期武术训练的实际情况建立与发展起来的,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科目。运用幼儿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管理学、解剖学等与之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结合中国传统武术幼儿训练的长处,来研究现代幼儿武术训练诸方面的问题,使幼儿时期武术训练达到实践理论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  幼儿时期武术训练模式

1.1  幼儿武术训练在不同时期所遵循的原则问题

幼儿武术训练中的幼儿是指6—7岁这个特定年龄的幼儿。他们的训练应属于启蒙训练。我们认为对特定年龄的幼儿武术入门训练原则应在明确幼儿武术训练目的的基础上坚持系统训练,打好技术基础和全面身体基础上以“导为主,严为辅,提高其兴趣”为指导思想进行训练。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当对刚人门的幼儿进行训练时,先要对幼儿的训练目的以及身体情况有个大概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正确引导,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武术训练讲究从小培养,日积月累,恒日以长,永无止境。幼儿时的训练是人一生成就的基础。正所谓“万丈高楼从根起”。从而体现幼儿武术入门训练的“导为主,严为辅,提高其兴趣”原则在此阶段训练的重要性。幼儿时期的模仿力和直观思维记忆较强,他们对武术训练既新鲜又陌生,而此时幼儿由于年龄尚小经不起过度的严格训练,但又不能以幼儿年龄尚小而放松对其训练的要求。根据幼儿训练中的这些特点来确定实际训练中应掌握的训练力度。正是由于幼儿自身有着特殊的内 在因素,此期间的重要工作是:对幼儿武术进行正确引导,使正确的动作定型与严谨的训练作风留在幼儿的思维记忆中。从一开始就形成一种正确的模式,为以后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幼儿自身情况各异,加上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毅力不坚定,而且武术的基本功训练较枯燥且坚若,这些都可能给正常的训练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忽视这些因素,那么由此可能引发的后果使幼儿暂停或终止训练。所以在出现这些问题时,一切解决方法应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其根源,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训练,而不应逆其行事,那样只会加重问题的矛盾性。可以说:幼儿武术训练中的引导训练应该是顺其幼儿天性特点而进行有目的的训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完全靠引导训练是不行的。幼儿天性顽皮、好动、自制力较差,每当出现这些情况时,幼儿的武术训练就需要进行强制性管理。此时,“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是不可避免的。“严师出高徒”自古流传至今,是很有效果的。但要根据幼儿武术训练的实际情况,要严的有分寸、有目的、有手段,不可脱离幼儿武术训练的实际情况而冒然行事,否则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甚至完全失败的结果。要知道,严格只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手段,而不是一堂训练课的所有内容。没有一个人喜欢整天面对一个满脸严肃,没有活跃气氛的人。幼儿的武术训练不同于成年人或优秀武术运动员的训练,超过幼儿承受能力的严格,只会对幼儿武术训练产生负面作用,甚至影响幼儿的成长,从而迫使幼儿停止武术训练。正如上述原因,教练员在进行幼儿武术教学时,对竞技体育中的“适者生存”原则要灵活运用,绝对不可死搬硬套在幼儿武术训练之中,否则即使经过过度严格“适者生存”筛选下来,而继续进行训练的幼儿也会失去幼儿天真活泼的天性,只会机械似地进行学习训练,从而引至整个训练课都是死气沉沉的没有一点气氛,从而直接影响幼儿对以后武术训练的热情,也就从根本上限制了他以后武术成就的提高发展。这就决定了在幼儿武术入门训练原则中,“严”只能是辅助教学手段,使用时要根据幼儿这个特定年龄的情况量力而后行,随着幼儿武术训练时间的增长和训练经验的增加而逐步加重“严”的力度,而不应操之过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保证训练的正常进行。

由于幼儿自身训练的各种制约因素,加上习武目的不同,光靠“导”和“严”有时也是不够的,因此提高幼儿武术训练兴趣也是此时的重要环节。所以此阶段训练过程应先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在刚人门训练的前几个月以学习形象模仿,具有情节性的武术动作为主,结合一些简单的武术攻防格斗动作以丰富课堂生活来进行训练。此时,训练中的娱乐成份较重,但幼儿对武术训练产生浓厚兴趣之后就要逐渐减少游戏性的比重,开始注重基本武术技能,并结合一些竞赛性的活动来继续提高幼儿的训练兴趣,使幼儿对武术训练产生兴趣,提高幼儿对武术训练的热情为以后的武术训练做好精神上的准备,这是幼儿在以后的训练过程中能否经得起严格、困苦的训练生活的一个重要准备条件。当幼儿的武术训练进行到一段时间以后,此时的幼儿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已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之间的优劣差异开始显示出来。此时,就要根据幼儿的训练及身体素质各方面情况进行训练方式的调整。一般来说,以训练目的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纯粹把武术作为兴趣爱好,只为学习一门特长的幼儿。对此类幼儿的训练仍要在坚持系统训练,以“导为主,严为辅,提高其兴趣”为原则。对此类幼儿进行武术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更大方面地广泛传播武术的影响范围,普及武术力度,吸引更多的人学习武术,爱好武术。“众人拾柴火焰高”其意义十分深远。而另种类型是那种适合把武术作为奋斗目标,以参加比赛,拿名次,以发展武术竞技为主的幼儿。对他们的训练原则要转变为“严、导为主,保持兴趣”。此时,“严”作为训练的最主要因素已放在第一位。坚持系统训练,在正确引导下,对训练中的一切都要“严”抓,“严”要求,力求训练成果的完美。现代武术属于竞技性运动,遵循“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原则。幼儿的武术启蒙训练属于“被动型”的,但也只有幼儿时期经过严格的“被动”训练,才能达到以后的主动自我严格训练,也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冲击武术竞技的更高水平,从而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武术竞技运动员。此类运动员虽属少类,但他们是推动武术事业更好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武术后备资源的主要力量人材,更是以后普及武术的传播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在进行分类而进行不同目的的训练以后,并不是绝对定型在此类中而不发生变化,更多的现象是由于受内部、外部因素的激励或干扰,而出现训练目的类型转换,由一种类型转换到另一种类型中去。这就要求教练员明察秋毫,重新把好的队员挑选出来进行武术竞技培养,把已不适应更高层次武术竞技发展的队员淘汰出去,以遵循竞技体育中的“优胜劣汰”和适者生存“的定律原则。

幼儿武术训练原则是武术运动中幼儿训练的基本依据和标准,是培养幼儿进行长久武术训练自信心和磨炼意志的有效方式,原则中的每个因素都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在幼儿武术训练的各个时期其作用、重点各不相同。训练结果的成功可以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和坚持下去的决心,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幼儿的意志得到锻炼,兴趣和信心才足。所以在行使原则时,一定要做到适用于幼儿这个特定年龄训练水平高低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作用。

1.2  幼儿心理因素与武术训练之间的关系

现代武术训练过程中,幼儿的心理现象作为幼儿自身内在因素对其训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武术套路中的各种动作千变万化,技理深邃,要高质量地完成一个武术动作,没有身体各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高度的协调性和准确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套路的各类动作要做到手、眼、身、法、步和识、胆、气、劲、神的内外结合,均需要在动作的方向、幅度、速度、劲力和时间上恰到好处,达到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系统从事武术训练,能促进幼儿心理的良性发展,从而促使运动水平提高。

常言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幼儿武术训练而言,这是对幼儿武术训练与幼儿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最恰当最形象的比喻。幼儿在训练过程经常伴有独特的情绪体验及复杂的情绪变化。这种“体验”和“变化”直接影响到训练效果的好坏。由于幼儿“演练状态”中武术意识的充实,使之得到称赞或表扬,可以引起他们愉快的情感,这些情感有利于运动训练效果的提高;疲劳状态下的训练或技术动作改进不大。套路演练失误较多,以及受到教练员责怪等常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严重地影响训练效果。只有加强目的教育,正确安排训练内容,有节奏地控制运动负荷,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才能促进健康情绪的产生和发展,盲目行事是不行的。

对幼儿武术训练来讲培养幼儿武术心理特征主要培养的是幼儿对武术的记忆力和思维想象、注意力的发展。

武术训练是艰苦的,这里不仅表现在套路动作之多所造成的记忆上困难,也反映在完成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上。我国心理学相关研究证明,五至七岁幼儿为脑电波“飞跃”发展的时期。根据幼儿的这个特征,来培养幼儿从小训练必须具备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决心。幼儿记忆力的好坏对武术训练很重要,这是与武术项目的种类繁多动作千变万化相关联的,要掌握武术各类动作只有在正确识记各种动作、了解动作的基本要素及其变化特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幼儿武术记忆是动作训练经验的储备。它是幼儿进行武术训练中进行思维、想象、解决问题、复习巩固等一切活动的前提。幼儿的记忆从教练讲解示范初步形成表象开始,经过初步模仿,随着练习次数的累积,动作表象逐渐清晰,记忆范围也随之扩大,这时,记忆动作不仅是路线的掌握,而且深化到对动作劲道、节奏、精神、风格的理解和体验,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才能获得,运动员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没有从小培养的意志品质是不可能实现的。

武术运动随着其功能的延伸已成为一种武学艺术。幼儿具有丰富的思维想象能力,只要引导得当,将有助于他们理解动作含义及要领,摆脱机械模仿的弊端,创造性地提高运动质量,为以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作好准备。因此,在武术教学和训练中,教练员要积极培养幼儿的思维活动,发展幼儿丰富的思维想象能力,从而形成幼儿准确而清晰的思维想象能力。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关系的反映。幼儿在武术训练过程中的思维属于具体形象思维,在思维中以具体表象引发想象为特征,对武术的接触也是在前人的经验总结之上的。由于幼儿武术训练的思维想象力是在对武术认识目的基础上,随着训练经验的不断提高而由简单到复杂发展的。例如:幼儿进行动作训练,总是从单一的武术动作和基本功入手,逐步掌握各种不同变化的简单武术动作组合,再进步为较复杂的动作组合,最后才能掌握一个整体套路。如果训练方法和手段得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可以初步地掌握这几种思维方法,并应用在平常的训练过程中。有经验的教练员,善于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幼儿掌握综合性的动作学习方法。遇到问题,让幼儿反复地进行训练分析,找出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联系,然后解决困难。

在幼儿心理波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幼儿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选择和指向,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武术训练中幼儿注意发展对训练的作用:(1)幼儿刚开始进行武术训练时无意注意占优势,但随着训练时间和经验的增加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2)就引起幼儿注意的动作而论,那些具体有趣符合幼儿天性的动作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对动作的主要的本质方面的注意也在逐步地发展。这是因为,在幼儿武术训练中具体形象思维仍占重要的地位。(3)幼儿的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在幼儿武术教学中,幼儿高度集中的注意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幼儿可以连续集中注意二十分钟左右。但注意集中的时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个性、兴趣、理解能力、训练水平,还有训练课程安排的因素。一种单调乏味的训练,很难集中和保持幼儿的注意,而组织紧凑、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方法得当的训练内容,能更长时间的保持幼儿的注意力。但在运动疲劳时,幼儿注意力坚持的时间就会减少。根据幼儿的这一心理特征,就要求教练员在安排训练课时如果进行新动作,尽量安排在本堂课准备活动以后或在进行巩固上堂课内容之后立刻进行。

需要指出的是:幼儿训练心理的几个方面在幼儿训练过程中的表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此,在幼儿武术训练过程中,要把这几个方面放在一个水平面上进行分析、全面进行培养,而不是单独进行某一方面的培养,只有正确了解幼儿在武术训练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征,并和幼儿日常武术训练相结合起来,才能使教练员有正确的理论实践依据,从而采用更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幼儿武术训练,来更好地提高幼儿对武术训练的热情和坚定以后的训练目标,使幼儿的武术训练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下去,为我国武术事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材奠定基础。

1.3  幼儿武术训练过程中的生理特征

随着竞技武术运动的不断发展,在运动员的科学选材中也越来越注重通过了解、监测幼儿运动员身体生长发育的状况来预测运动员未来的潜力。系统、合理的训练能促进幼儿生理正常发育,这就客观地为普及武术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幼儿生理现象中各项因素也是促进或制约幼儿武术训练成败的关键因素。

根据近几年来广大武术工作者、科研人员的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系统的武术训练对幼儿身体各部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从武术运动员的身体外部形态来看应有以下特征:眼睛有神、身高适中、五官端正、四肢匀称、手长掌大,关节活动幅度大,皮脂较少,腿形、足弓正常。眼睛有神是武术“精神”的外部表现与要求,“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揭示了武术竞赛和表演中的演练技巧,是“精、气、神”的凝聚,也就是俗话中的“眼神”。身高适中、四肢匀称、手长掌大,身高与体重之比适宜,是武术运动特征提出的要求。武术运动要求动作灵活、舒展大方、节奏分明,而身高适中有利于起伏转折、动迅静定。关节活动幅度大、皮脂少、腿形、足弓正常是武术运动规范的要求。关节活动幅度大,皮脂少有利于完成各种灵巧性和柔韧怯动作,如劈叉、坐盘、翻腰、朝天蹬等。腿形足弓正常不仅有利于三角支撑,而且对跳跃动作的高度、静止的造型动作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会给人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

从幼儿生长发育的角度来看,由于幼儿刚开始进行发育,身体的一切特征还未成熟,生理特征可以由外部因素影响而产生有促于幼儿生长发育,产生武术特征的良性变化。(1)身高体重对武术训练的关系;此时,幼儿身体体形特点为头大、躯干长、四肢短,重心不稳。对这时的幼儿训练以基本功,培养正确动作定型为主,不可盲目地进行大幅度的训练量。(2)运动系统与武术训练之间相互影响:幼儿骨骼比较柔软。骨骼硬化是一个逐渐完成的过程,其化学成份含有机物较多,无机物较少,因此骨的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骨折而易发生畸形。下肢骨的骨化过程比其它部分完成得晚,因此在幼儿武术训练中若长时间超负荷站立和负重,容易影响下肢骨的发育,并可形成下肢骨弯屈和扁平足。此外,在幼儿武术训练中肌肉较易疲劳,但恢复较快。因此在进行体力训练时不可使肌肉负担过重。(3)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弱对幼儿武术训练的影响:幼儿的心脏和血管都在不断增大和增长。幼儿血管的全部容积与心脏容积的比例大过成人;同时,幼儿正处于长身体时期,新陈代谢很快,血液循环需要量较大,所以他们的心脏必须加速动作,才能使血液循环加速进行。这一切说明:幼儿在武术训练过程中靠增加心率来增加心输出量。因此,不宜让幼儿在武术训练过程中作过分剧烈的运动和过分紧张而繁重的增强体力运动。(4)武术训练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由于幼儿呼吸肌尚未发育完全,胸廓较小,肺活量较小,因而武术训练活动中主要靠加快呼吸来增大肺通气量,当进行运动时,呼吸动作与武术动作不能很好配合,年龄越小,这种不协调现象越明显。因此,在武术训练过程中,应使幼儿掌握正确的训练呼吸方法,以促进幼儿呼吸器官的发育。(5)神经系统对幼儿武术训练的影响。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是兴奋过程占优势并容易扩散,随着年龄的增长,以达到兴奋的最后均衡。在幼儿武术训练中,其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运动动作准确性差。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武术教学训练中,应多采用直观的方式使动作内容适合于幼儿,且每种动作持续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引起神经系统的疲劳。

武术是竞技体育,力量是武术运动的一个练习方面,而幼儿力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自然发育,决不能靠增加超荷负重来进行力量的发展。练习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宜采用相当于不超过体重的五分之一的负荷。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生长过程中较关键的一个时期,各个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在训练过程中不可一味追求训练成绩,而加重幼儿的生理负担。根据幼儿时期的生理特点,可以看出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不但能帮助幼儿正常的身体发育,而且还可以为他以后的武术训练奠下坚实的基础,否则,将“欲速则不达”。因此,在进行幼儿武术训练过程时教练员一定要负起责任,对幼儿的有意偷懒造成的动作变型和无意造成的动作不规范,给予坚决改正,以免给幼儿的生理发育留下后患。

1.4  师资问题对幼儿武术训练的影响

幼儿武术训练,是培养和普及我国武术人才的基础训练,奋斗在幼儿武术训练战线上的教练员,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幼儿的武术基础训练是幼儿的武术启蒙时期,他们的心理过程、个性特征以及动作的规范性都在发展着,摹仿性强,可塑性大,教练员的动作形象以及训练作风都是幼儿进行武术训练最直接的仿效对象。

一个好的武术教练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较为丰富的幼儿武术理论知识,并充分运用自身较为丰富的幼儿武术训练理论和武术运动素养,采用较灵活,而又契合幼儿武术训练实际教学法,较好地完成训练教学中应达到的目的和任务。这就对现代幼儿武术教练员的自身水平提出一个新的要求。

一个优秀的幼儿武术教练员应对前人创造的一切武术知识、动作都应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对浩翰的武术知识、动作进行精选和提炼,根据幼儿武术训练的特点,运用适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以满足幼儿对武术的认识,增加幼儿武术训练的热情和兴趣。教练员的兴趣应当围绕着一个中心:“如何培养我国武术后备人才,普及武术影响力度”这个中心兴趣推动教师深入学习幼儿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研究幼儿武术训练和武术教学的规律。同时,教练员对武术的爱好,也带动、影响和促进幼儿武术训练兴趣的发展。教练员要有完成训练任务的明确目的和完成训练任务的坚定意向,这是教练员训练工作卓有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教练员的意志品质不仅有利于顺利进行幼儿武术训练工作。也为幼儿武术训练树立了良好榜样。教练员要有坚决、果断的内在力量,使幼儿在进行训练过程中体验到教练员提出的要求是一定要听从的,教练员布置的训练任务(包括课下训练)是一定要完成的。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严”的内在形式。同时,教练员还要有积蓄的外貌、态度,使幼儿在训练过程中体验到教练员的亲切与温暖,乐于听从教练员的提示,乐于完成教练员布置的训练任务,这就是前面指到“导和提高其兴趣”的内在形式。

在幼儿武术直观教学中,教练员的动作示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前所述,幼儿武术训练过程评价分辨能力差,模仿性强。教练员在幼儿心目中是武术训练学习、模仿的直接榜样,教练员的一言一行对幼儿训练武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教练员就好似一面镜子,镜子外面有几十双精敏的富于敏感的,既善于窥伺出教练员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幼儿的武术训练,这首先是教练员在训练课内的一举一动,是教练员对幼儿训练所采取的态度。所以教练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在训练作风、动作规范等方面,都应当成为幼儿武术训练的表率。

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言语的表达方式。幼儿的理解方式不同于成年人,所以教练员的训练教学言语要规范化、形象化、儿语化,应有别于跟成人的言语,声音高低、强弱应当适宜,要快慢得当,清晰明白,简明扼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在幼儿武术训练中应用武术术语时,要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尽量采用平常的言语,而减少武术术语的应用。从而吸引更多的幼儿进行武术训练,并坚持下去,加大武术的普及范围。同时,幼儿武术教练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因为他们的工作重点在于普及幼儿进行武术启蒙训练,不仅仅是培养出一二个好苗子,而是培养一个良好的集体队伍。

教练员作为幼儿武术的传播者与实施者,是对幼儿武术训练过程中坚持系统训练,采用合理、科学训练原则的保证;同时,也是促进幼儿心理、生理因素健康发展的指导者,是培养武术后备力量,普及武术影响范围的主要力量。

1.5  家长态度对幼儿武术训练的影响

幼儿武术训练教学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教练员对幼儿武术训练的教学效果,除了训练方法、教练员自身素质及幼儿生理、心理特征以外,还与幼儿家长对幼儿武术训练的态度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家长初送幼儿学习武术进行训练的目的就是该幼儿初接受武术训练的目的;也就是说,幼儿开始进行武术基础训练的发展方向与目的是由幼儿家长支配和灌述的。所以说:幼儿时期的武术训练如果没有家长的努力坚持长期配合,不但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而且很有可能出现幼儿武术训练半途而废的失败结果。只有在家长与教练员目标一致的基础下,互相配合、互相帮助,才能使幼儿武术事业更好的发展下去。

家长是影响幼儿性格发展的最初因素,也是幼儿接受进行武术训练的最早启蒙者。幼儿家长对送幼儿学习武术的目的,会有意识、无意识地灌输进幼儿的心目中,在幼儿看来,父母的话是绝对正确的。他们是在家长的要求下进行武术的最初训练,当幼儿对武术训练进行到一定时间以后,就会发现掌握武术并非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而是一项比较严格、困苦的体育训练活动;即使再合理的训练方法也会给一部分幼儿带来一些惧怕武术训练的心理,因为幼儿武术训练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武术后备人材,普及武术影响范围,属于正规性训练课程,具有许多方面严格的要求,它的许多训练内容都对幼儿的天性进行一定的制约,而并非许多幼儿所希望的由教练员带着大家进行娱乐游戏。此时,幼儿将面临着进行武术训练的第一次心理波动。这时就要求教练员和家长能及时发现问题,相互配合,采用相应的措施,使用鼓励的手法,使幼儿渡过进行武术训练的第一个难关。

此外,幼儿武术训练作为一项竞技体育活动,由教练员指导的时间必定有限。家长作为幼儿训练时间之外训练的主要指导者,肩负着支持、鼓励幼儿坚持系统、科学训练的重担,正是因为如此,家长作为影响幼儿训练成败的外界因素之一,在幼儿训练有关问题中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家长对幼儿武术训练的大力支持,幼儿的武术训练必受到极大的限制,只有加强幼儿家长对幼儿武术训练支持的心态意识,才能有力支持教练员的工作,促进幼儿武术后备人才培养,以及武术的影响范围。

2  结论

幼儿武术训练作为培养武术后备人才的基础训练,普及武术影响范围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必要手段,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作为一门学科训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它的内部各个因素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发展的。各个时期重点且不一样,也就决定了在幼儿训练的各个不同时期采用与之相适应教学方法。幼儿武术训练作为幼儿武术的启蒙训练,应体现其训练特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普及性”、“简单性”以及“特殊性”。同时,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应加大与国外武术的交流活动,使国内幼儿武术的先进经验传授过去,加大武术在世界的普及范围,还应谦虚吸取国外竞技体育幼儿训练的先进经验,使幼儿武术训练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完善。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杨亚琴,董杰.娱乐体育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4]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5]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标签:幼儿 儿时 时期 武术 训练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