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

中国传统武术套路与现代散手运动联系浅析-曹庆华

时间:2014-6-30 14:51:10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58  评论:0
摘要:中华武术文化源远流长,下自平民百姓,上及达官贵人,老幼皆知。然而,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练手和打斗,门派之分,传男不传女等使武术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加之近年来武侠电影中艺术特效的加工处理使武术玄机莫测。因此,当1979年武术散手初露端倪时,便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同。传统武术与现实武术散手定势相差太大,人们想象中的一招制敌、出神入化与现实中的散手相差太大,使得许多人疑迟观望。传统文化与现实之间的碰撞,阻碍了武术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因势利导,将中华武术继续发扬光大。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06—03

中华传统武术历史悠久,其寓理精深,武术文化渊源流长。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长期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并总结创编而成的,是具有技击健身、娱乐、医疗和观赏等多方面功能的民族特色传统运动项目,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武术的初衷是其技击性。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史前原始人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在狩猎过程中与凶禽猛兽进行徒手和持器械的各种搏斗,在长期斗争实践中进行拳打脚踢或借用石块木棒进行劈、砍、刺、挑、扎等动作而孕育萌发了中国古代武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的斗争演变为人类之间的战争。《史记•五帝本记》载:“当时诸侯相侵伐,民不聊生,于是黄帝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常伐炎帝、蚩尤,皆大获全胜,天下诸侯,皆来归顺。”每当部落战争结束,在欢庆胜利或祭祀庆典上,武士们拿着兵器做模仿军事动作的舞蹈,藉以炫耀武力。部族人把平时用来强健身体的模仿动物动作的简易舞蹈“百兽舞,角抵戏”在庆典或祭祀上进行表演,以示庆贺。至此,集生产、军事、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古代武术已初步形成。后经夏、商、周、隋、唐、明、清社会,至今中华武术历经几千年历史,创编流行的拳种、门派、拳式不计其数。经后人的汇编整理,在当今中同武术运动项目中开展着套路和散手两种形式的比赛。笔者就此两种风格结合当今中华武术的现状,谈一点拙见。

1  套路运动是有技击含义的非对抗项目,散手是技击性极强的对抗项目

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套路运动主要有以下特点:刚柔相兼、内外合一、运气调息、气势连贯、击法严格。现在的套路运动的比赛中,其内容及动作都带有攻防含意,套路中技击动作不受实战和对抗的检验,动作的技击含意是以规格化、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动作的发展和创造。可以通过想象和假设来进行,它只是以规则为依据,能争取良好的表演效果和得分为追求的目的。练习套路是个人意识的主观活动,不受他人的牵制而自主地按起势、收势及各种编排新颐的动作,一招一式地连贯下去,一气呵成。无任何拳脚身体接触的打斗,依靠完美的艺术形象发展武术的风格特点。

至于套路的对练形式,确实有攻有防,有拳打脚踢,有真刀真枪,甚至抱摔,似乎对抗极强。但再惊险、再激烈,不管技巧有多高,与散手相比,仍是两种不同的性质。它不是真正的自由搏击,不能改变原有的顺序,尤其是器械对练,不仅会乱套,还有可能造成伤害事故。

散手运动经过近30年的总结、改进和发展,已成为我国全运会体育竞赛项目,它本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奧林匹克精神,已逐步与国际竞技体育接轨。目前,散手运动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和普及。散手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是由它本身的特点和作用决定的。

散手运动,按照规则、同体重级别的两人运用踢、打、摔等招法进行自由搏击,相互格斗。赛场上变化莫测,对方如何进攻、使何招法、取哪种战术都是未知的,一招过后使何伎俩更难琢磨,这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必须视彼势定己势,见招拆招,根据破招前瞬间的征兆随机应变,同时,对手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对手,冷静地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总之,双方在场上千方百计地打击对手,更要重创或将其打出场外,以取得胜利。

2  散手讲实用性,套路重艺术性

散手的动作讲实战,强调打击力和杀伤力,因此每个动作不求花样,力求简洁、实用、明快。“实用”势必要求动作简单、有力,注重效果,强调以快为先,眼疾手快才能出奇制胜。而艺术的花样套路动作尽管美观,但不实用,并在出手前产生征兆,给对手造成可乘之机,甚至还未来得及进攻就被对方识破,即便侥幸击中对方。打击力也不够,不能重创对手。

套路是以完成动作完成的质量来评定优劣和水平的。它包括动作的规格、定势的造型、动作的协调及功力。动作之间衔接流畅,整套动作的精神、劲力、节奏、内容、风格、布局等。所有这些都体现出美学的观点,最终给人美感而富于欣赏性,与散手的实用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对于武术套路的美,人们常常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比喻:如长拳的八法十二型。即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形步赛粘、精要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宜纯、动如涛、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似铁、缓如鹰、快如风等均深刻生动地喻示出长拳的技术风格,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生动画面,它似一首流动的音乐,给人以无限回味的艺术享受。

3  武术套路运动技术与散手技术发展特点的区别

武术套路动作特点主要是技术动作规范化强,动作质量要求高,质量因素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速度、高度、稳度、准确度、意识表达程度。近年来不断发展创新了一批动作,提高了动作难度技巧和复杂程度。如:旋风脚单起单落,头倒立转体、旋子转体360°等。而不断改进的套路结构、节奏、布局等,也增加了难度和表演效果,使风格更加突出。连贯的招式更加体现了拳如 流星眼似电的风格特点。整套动作流畅,步法移动变化快,身体位置移动和面向变化大,更加体现了动如涛行如风的特点。不断的改进充分运用动静急徐、轻重快慢的节奏变化,努力追求表演效果,使人耳目一新。场地的布局、调度更加合理和充分,改变了以往的“拳打卧牛之地”变化简单的套路布局。

散手运动技术内容实用、少而精,上肢的手法主要是直、摆、勾三种拳法,就下肢而言,其最基本的步型就一个实战步,这种步伐重心较高,节省体力,便于快速起动和变化,有利于实战,出招进攻或防守后仍成这个姿势。在搏击过程中,为了攻防进退的需要会为了身体的平衡或闪躲而改变这种步型,是随机应变的不定型动作。下肢的腿法常用弹、蹬、踢、勾踢,有时也用转身的鞭腿,使用这些腿法可高可低,可长可短,没有严格规定,以简单有效的击打为目的。下肢的步法则主要有前后左右的移步,滑步,没有大的跨越和不实用的步法。而套路则不大一样,仅步型就有弓、马、虑、歇、仆五种,还有拳、掌、勾等多种手型及腿法、跳跃、平衡和跌扑滚翻,加上不同的拳种,内容丰富繁杂。

4  裁判方法与训练手段各异

二者的裁判方法也各不相同,散手要打三局决胜负,每局以击中对手的有效次数和摔、打倒对手、将对手击出场地的次数累积计分,最后再以三场的得分总情况决定胜败,如果参赛人数多,还要经过若干轮次的较量方可排定名次。套路的评判最高得分为10分,它是根据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质量和总体水平,并扣除失误和错误动作的分数的最后得分,以积分高低决定名次。

在训练上包括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从多年实践经验看:套路是以灵敏、柔韧和协调为主,而散予主要是注重力量、速度和灵敏的训练。由此决定了它们的训练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套路的基本功以太极拳为例:(1)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2)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4)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5)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主要训练其灵活、柔韧、协调素质,强调动作质量。散手的基本功主要以下肢步法的快速灵活的移动以及与之配合的几种最实用的拳法、腿法的单个攻防训练,并运用手靶、脚靶、梨球、沙包等器材做打击练习,要求在技击性的基础上,强调击打的分量和速度。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二者在基本功训练时,应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和发展。

5  小结

传统武术套路与现代散手同属中华武术之瑰宝,先有散手后有套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华武术的属性、技术体系发生了本质性变化,而必然分离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育项目。套路是经艺术加工,带有技击含义的动作组合,注重表演性;散手是纯技击的对抗项目,因此散手不是套路的升华,技击也不是套路的最高表现形式。套路中带有技击攻防含意,并不能说技击是套路的精髓,从中摘选一些好动作,加以变通,就能成为很好的实战素材。作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遗产,中华武术的套路、散手运动已形成各自的体系,沿着不同的技术方向,将武术运动推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中华武术的繁荣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现在,有许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即喜爱中国传统武术套路的“形式美”和“写意美”,也喜欢散手运动的“竞技美”。随着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中国武术运动员与国外搏击选手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通过与各国选手较技,不仅可以促进国际武艺交流,将中国散手运动推向世界,而且也可以增进各国运动员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国际文化交往。

参考文献:

[1]温佐惠,陈振勇.21世纪中国传统武术“技击本质”价值定位问题再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6):16-19.

[2]朱东,谭小勇,姜熙.武术传统的断裂与武术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东方道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19-23.

[3]谢业雷,李吉远.文化生态视野5传统武术的生存价值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24-27.

[4]于均刚,武术中“二元制”现象的批判[J].体育文化导刊,2005(9):42-43.

[5]杨少雄.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7).

[6]万岗,许晓阳.大学生参加散手运动的心理效应[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12):126-128.

[7]邱瑞瑯.传统武术流派的分类与推展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2):93-95.

[8]马敏跃,邹国建.对竞技武术发展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4(7):42-43.

[9]洪美玲.中国传统武术应纳入阳光体育工程[J].体育世界•学术,2008(7):96-97.

[10]邵夏,李玫红.现代散打运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社会学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4(10):64-65.

标签:中国 传统 武术 套路 现代 
上一篇:影响我国传统武术传播的因素分析-刘红军 王坤 倪鹏
下一篇:武术与马-刘刈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