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大成拳

拳论三则解读-李荣玉

时间:2015-1-2 9:52:17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1  评论:0
编者:李荣玉,早年习过形意拳少林拳。1974年,在大成拳名家关维林先生(姚宗勋的弟子)指导下练习大成拳。之后又先后接受过张鸿诚、金启庄、崔有成、王斌魁、姚宗勋等多位大成拳(意拳)名家的指导。1980年,在王芗斋之传人常志朗先生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大成拳,并在常先生的介绍下,先后得到过卜恩富先生和王选杰先生的指导。在当代大成拳(意拳)家中,听李荣玉先生讲拳,总觉得有些与众不同,就像互联网上一位武友说的:“现在的拳家往往存在这样几种人:一种是自己实作水平很高却对拳学真髓说不明白;一种是对拳学真髓能说明白却不愿意说出来;一种是既能对拳学真髓能说明白又愿意说出来。李荣玉先生就属于最后一种人。”下面李先生对三则拳论的解读,希望能再次印证这位武友的所赞不虚。

什么叫“雀难飞”?什么叫“揽雀尾”?

“揽雀尾”、“雀难飞”是指功夫练到一定程度,手上的一种“劲”,这种功夫的程度或者说“劲”一般是由站桩所得。站桩时手上要求五指尽量往大了分,要大把抓,腕子要“挑”,这是持桩时手上的要求。一开始是要求,按要求做到了,只要外形正确,时间长了就能使这三个要求变成“力”,变成了力后各种力互挣才能拉筋,把筋拉长了用力时就没有障碍了,这时再用力时还是松的,也就是说“用力时是放松状态的”,或者说“在放松状态时才能使力”,这时松紧同时存在。一般太极拳、形意拳、少林拳都称为阴阳力,或者是刚柔相济力。

得到这种力后手上是什么感觉呢?有的武术大家说像是攥着一只鸟,鸟想飞时我攥一下,不想飞时我就松了它让它飞,它再想飞时我再攥它一下让它飞不了,这样反复做下去,这称之为“揽雀尾”,也有武术大家把这种力称之为“雀难飞”。需要注意的是它是一种“像”,不是“是”。它不是真的把一只鸟托在手上鸟飞不了。太极拳中所说的“雀难飞”和“揽雀尾”都是一种“意”,“意”就是“像”。中华武术各门派中所说的“意”都是“像”,不是“是”。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杨露禅能手上托一只鸟,鸟飞不了。还有的说王茂斋也能手上托只鸟,鸟飞不了。还说什么鸟一蹬腿,手往下一沉,鸟蹬不上力了所以鸟就飞不起来了,这都是没有的事,中华武术根本就没有把鸟放手上鸟飞不起来这项技能,这也很好证明。一是查各家拳谱,越老的越没有。新的没准有,因为是编的。现在如果不把这件事澄清了,恐怕以后的拳谱得再加上这一项,就是武术练好了把鸟放在手上飞不走。二是凡是正规渠道口传心授下,出来的人都不会说这种话,说这种话的人肯定是没经过“修身”的人,经过修身养性的人是说不出这种话的。把中华武术无限地夸大,实际上对武术不是褒,而是贬,吹牛吹出去了,后人怎么练也练不出来,到头来收不了场。现在好多外国人也喜欢中华武术,外国人是讲道理的,是讲实事求是的,一旦他们知道上当受骗了,武术在他们心中就没有那么高的位置了,这也就给中国武术家丟脸了。这些话,也不是中华武术界的先辈们说的,而是后人编造的。

“揽雀尾”和“雀难飞”是反映在手上的“开合力”。武术讲“开合力”,“开合力”在全身各关节、各部位都会产生,产生在手上叫“揽雀尾”或“雀难飞”,还有别的叫法。出现在全身各部位都有叫法,一般统称叫“开合”,或称“鼓荡”。全身各部位出现“开合”说明功夫已经练得很好了,说明身体已经整了。身体出现即开即合的状态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它可以随时排放出体内毒素,而且外邪不会侵入,使得身体非常强壮,不易患病。

“揽雀尾”和“雀难飞”是手上的开合力,如果手上有了开合力,身体别的地方也会有开合力的,不可能手上有开合力了,身体别的地方没有开合力。一般开合力一出现,就有几个地方同时出现。当然如果身体各部分开合力都出现全了,那么功夫就深了。手上有了开合力再加上身上其它一部分的开合力(即便不是全部),在技击上就有用了,就有了渗透力。在交手中如果手碰上对方即使不是要害部位(比如胸部、背部)也会伤及对方的。手上具有“揽雀尾”和“雀难飞”的力说明功夫已上身,具有伤人的力。打要害部位谁都会伤人,具有伤人的力指的是打非要害部位。如果按某些人的说法,手上托只鸟,使鸟飞不了。第一是不可能的事,第二即便可能也没有用。它既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也不是技击中的杀伤力。根本就不是中华武术追求的内容,杨露禅也好,王茂斋也好,他们都是中华武术大家,他们不可能追求这些东西,硬把这些东西编造在他们身上,实际上是对他们的贬低。这件事说明了没有经过修身养性的人想褒奖中国武术家却不知道怎么褒,相反,倒做出了贬低中国武术家的事。中华武术大家都是经过修身养性的,没有经过修身养性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修;炼的是什么东西。

“手上托只鸟,鸟飞不了”这种说法和中华武术中的“揽雀尾”和“雀难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请广大武术爱好者不要相信这种对武术的误解误读。

什么叫“运力无障碍”?

“运力无障碍”是中华武术特有的一种境界,世界上其它:运动都没有这个概念。为什么呢?因为任何运动都会运力时有障碍,常人用力都有障碍时就被认为这不是问题,是人用:力必然的状态。什么叫“用力有障碍”?就是在用力时身体总有些部位或关节使不上力,或者说是没感觉,这种现象谁都有,运动成绩再好的人也会存在这个问题。为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筋短。筋短了你在用力时或者说发力时它老拽着你,无形中让你发不出力,或者说发力受到限制。这种现象在中华武术中就叫“运力有障碍”。那么怎么才能解决呢?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解决运力有障碍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站桩”。站桩能拉筋,把筋拉长。筋长到一定程度运力就无障碍了。也就是说筋长到一定程度:再用力时筋就不拽着你了。反而能帮助你用力,而且这种力是持续的、不间断的,全身任何部位、关节都能用上力,全身上下没有不帮忙的地方,这就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运力无障碍”是运动的最高境界,这是中华武术家追求的一种境界。身高马大在对抗中占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那:是先天的、爹妈给的,是后天无法改变的。但“运力无障碍”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努力可以达到的,中华武术大家能在对抗中战胜身高马大力量大的对手,靠的就是力无障碍。

中国人能发明站桩,是中国人的智慧,是中国人对人类自身的解读。

相较于培养一个体育运动的世界冠军,想培养一个“运力无障碍”的武术家就太难了。当今世界,如果你有钱、有权、举行一次比赛,也许就能出一个冠军,但却不一定能培养出来一个能运力无障碍的武术家。有钱能使鬼推磨,但再有钱也出不了真正的武术家。要想培育出武术家必须得讲理,一时的胜败在于力,千秋的胜败在于理。中华民族的武文化迟早要被人类所接受,因为人类是讲理的。

不能以对抗比赛的胜负来判定武术水平的高低

什么是中华武术的技击?

武术技击的特点是打实,这是由于中华武术的训练所决定的。中华武术通过系统的训练可把人练成整体,只有具有整体力的人才能打实。世界上有很多对抗项目,但他们都是打虚,因为全世界的其它运动,不可能把人练整。练不整又要对抗,就只能打虚。这也是由于训练所决定的。练什么就用什么,这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西方运动练的是局部,它只能打虚。中华武术练的是整体,它既能打虚又能打实,所以我们称它为打实。在打斗过程中打实容易打虚难。所以能打实的人必然打实就不打虚了,打虚相比打实过程要复杂得多。什么都不练的人也能打虚,只不过比练的人方法要拙,力量要小而已。打实就难了,全世界只有中华武术家能打实,这是中国古人的智慧。

什么叫打实?双方交手一攻一守必然形成接触,按照打虚的方法,一进攻,对方守住了没打着,被对方挡住了就要做下一个动作,继续攻击。而打实的方法却不是这样,一攻一守,守住了没打着,这时不再用下一个动作,而正是这一攻一守形成接触,才是打击对方的最佳时机。双方一接触在武术中叫“搭手”,一搭手通过做“搬、拦、拿、扎”攻击对方,一般来讲一下定胜负。“搬、拦、拿、扎”是四个暗劲(此处不详解),这是少林拳的叫法,形意拳、太极拳和八卦掌各有叫法,但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打实。不打实就不是中华武术的技击,要打实必须具备“整体力”,获得整体力站桩是不二的方法。如果给技击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在运用整力的情况下与对手对抗才叫技击。技击这一概念是中华武术的专利,运用别的方法与技术的对抗都不能叫技击。

从现在看各种对抗比赛,统统都是抡,是打虚。总之,不是中华武术的技击。王芗斋先生称这种打法叫“一出手一大片”、“闭眼大撒手”。中华武术技击发力靠的是自身的挣力,所以它出手是枪点一条线,像导弹一出手即便有误差,它可以修正,不碰到目标不爆炸。其他对抗运动由于训练的原因自身产生不了挣力,发力靠的是抡。像炮弹一出膛,对方目标一躲,或者瞄偏了,炸弹就炸空了,自身不会修正。所以中华武术的技击与其他运动的对抗不是一个原理,是两码事。所以说现在是中华无技击,既然是中华无技击了,世界各国就更没有技击了。中华武术的技击已经没有了,再用各种形式的对抗,各种规则的搏击的胜负来评价武术水平的高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各种规则的搏击,不论是打得好,打得坏,打输了、打赢了都与中华武术无关。

中华武术技击的失传可不是现在的事了。王萝斋先生说他赶上了个尾巴,在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还有那么一批能技击的武术家,比如像:谢铁夫、恒宽、恒林、李瑞东、孙禄堂、尚云祥等老前辈,但都比王芗斋先生大二十岁以上,尚云祥是最年轻的武术技击家,比芗斋先生也大二十多岁,比王芗斋先生小的技击家基本上就没有了。芗斋先生的学生基本上都能打,过去经常与人交手,屡战屡胜,芗斋先生怎么评价的呢?他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见过真正的武术家,现在的人都没功夫,如果尚云祥活着,我让他们打打尚云祥,我看他们怎么打尚云祥?拿什么打尚云祥?”

芗斋先生教授志朗先生时就常说:“不要成天就想着怎么打,要把时间搁在功夫上,要练功夫,功夫好了人就整了,人整了出手就具体,全身上下哪儿哪儿都具体,一站、一立、一动哪儿哪儿都具体(拳拳服膺),没功夫出手就一大片,赢了人都不光彩,那不是中国功夫”。

标签:拳论 解读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