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大成拳

大成拳教学心法系列谈

时间:2013-7-8 9:57:38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789  评论:0

  “膺”,胸也。古人讲胸有成竹,义愤填鹰;这个“膺”有思想的意思。大成拳的核心思想是矛盾对立统一,因此晚年王芗斋宗师自称矛盾老人。
  天寒地冻,一望无际的旷野,猎物稀少,猛虎好不容易碰见一只鹿,捕食失败,就意味着自己或者连累孩子一起饿死,它会对猎物产生怜悯之心吗?
  接拳训练的必要条件:练习浑元桩要趋于两个半到三个小时之间,没有任何疲累感,技击桩如矛盾桩或托宝贝桩功臻两小时左右,并且受击打部位,能够瞬间产生极松到极紧的转换。
  
  大成拳的思想、本能、接拳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工作始终停留在武术形而上的阐述,招法编造层出不穷却效果欠佳,鲜有深入到心法层次,而武术的精髓却正在于此。故而笔者把大成拳的传功要点归于心法,展开一系列的探讨,比如下面所讲的矛盾对立统一、恢复本能、接拳训练。传授的效果全赖于心法和细节,而这些却是爱好大成拳的朋友所欠缺的。
  
  拳拳服膺
  
  “拳学一道不是一拳一脚谓之拳,也不是打三携两谓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谓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谓之拳。”见于王芗斋著《习拳一得》。
  “膺”,胸也。古人讲胸有成竹,义愤填膺:这个“膺”有思想的意思。
大成拳教学心法系列谈  大成拳的核心思想是矛盾对立统一,因此晚年王芗斋宗师自称矛盾老人。
  放眼大成拳理论,矛盾对立统一的涵盖很广,不胜枚举。
  这种拳是个形简意繁的东西,一比划就会,但人家能用你不一定能用,是比别人笨,还是学拳的路数不对?关键是没有用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武器去武装自己。
  下面我们结合大成拳诸如松紧、动静、虚实、快慢、高低、长短等等矛盾对立统一的各个要点针对性地谈一下。
  松紧。说到放松,就站着不敢使劲儿,忘了周身休息肌和工作肌的松紧关系,那还不如躺下松的好呢。说到紧,赶忙身体绷着,硬得跟石头似的,自以为搞筋骨训练呢,其实光等着挨打了,还有什么变化?要正确理解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动静。两人拔河,双方力量均等,你说那是静还是动?这是外静内动。由这个含义想想大成拳的二争力,当然有一点意思就行,别练僵了。
  虚实。跟人动手,谁都知道打对方防守空虚之处,可人家又不是傻子,你一打他一挡,架住了不就变实了?反过来,他拿什么挡?当然是胳膊,那你直接打他胳膊不就完了。要是功力大不妨直接劈他,一下砸得他胳膊抬不起来,再怎么打都随便了:要是没那么大功力,就用小臂跟对方接点,使点横劲儿或者横步,偏挂再打他,这打实不就变成打虚了。所以拳家说“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正是虚,虚实转换枢纽处,若非久历永不知”。
  快慢。都知道脑子快算计脑子慢的,手快打手慢的,这是常理。你快人家也快,以快打快不一定占便宜,要反其道而行之。近身上步的时候,宜慢不宜快,这个慢不是呆,要内里含着快,有点像人走在冰上,稍微感觉有踩漏的危险,马上能退回来,要是快呢,就没有变化了。等敌我都能够找对方了,再找准时机,突然急进或者横拉,由慢急速变快,让对方反应不过来,你就快赢他了。
  再谈谈高低、长短。打拳得有势能,什么叫势能?河流由高向低垂直倾泻形成瀑布,就是势能。你不能总在水平线上跟人动手,那样人体动态的势能就出不来了,身形要随时高低调整,忽起忽落,起钻落翻势著游龙。此外,出手还要有高低长短。你见过大树轰然倒下的时候没有?枝枝杈权,高低长短,错落不齐,站到树下的人,谁也跑不了。所以拳家打人,出手分高低长短,其意在此,正所谓“曲折有面积”。
  当学会灵活运用辩证法时,就入了“拳拳服膺”的道了。
  
  恢复本能
  
  本能之一:强化稍节力量。
  人类在长期的文明进化中,许多生存本能都退化了。例如人体稍节的退化。古时候,人的双手能够像虎豹捕食一样,对捕获的猎物同样开膛破肚,手力之强远非今人所能。而随着物质文明的进化,已不再需要徒手捕食了,自然手的力量就退化,变得越加柔软灵巧,不复强韧了。练习大成拳,第一个任务便是效仿虎豹,恢复手上强大撕裂、捯帆的力量本能。
  练站桩,比如浑圆桩,先要练撑指顶腕。开始不能过度使劲,否则手部会发麻,影响血液流通。等有了一定桩功积累后,再逐渐加大手部的撑力和内抓力。日久功深,手上就有了强大撕裂、捯抓的力量,远比练习抓沙袋、铁球等实物有效得多。大成拳“稍节紧身上松”指的就是这个。
  为了更有效地增大手上撕裂捯的力量,大成拳专门设有分撑桩,流传极少。
  本能之二:“对敌有残忍之心。
  天寒地冻,一望无际的旷野,猎物稀少,猛虎好不容易碰见一只鹿,捕食失败,就意味着自己或者连累孩子一起饿死,它会对猎物产生怜悯之心吗?
  人的搏击潜能只有通过兽性的极限发挥才能被最大激发出来。大成拳”蓄意肯忍狠“其中的忍字,就是对敌要有残忍之心,非此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搏击潜能。猛兽捕猎,没有虚晃没有兜圈子,只有一击磐杀。大成拳强调“打不准不打,打不死不打”,其实就是为了激发人的搏击本能。
  然,现在是法律社会,讲究现代文明,动则致人于伤、死是有悖道德理念的。恢复人之兽性本能必须要和武德修养相结合。练功越高,修德越深,方为大成拳本意。为此,大成拳家多用发放力赢人。
  本能之三:控制住了再打。
  看搏击场上,非技击老手者,上来就用重拳,瞪眼咬牙,一副恨不得把对方吃了的样子,结果很快体力耗尽,光剩下挨打了。
  而久经大敌的拳家,往往采用的是老虎先按住再吃的办法,上来就咬,猎物早挣扎跑了。试想,敌我互博,均为严阵以待,哪有上来就用重拳的道理。为此大成拳有口手、鬼扯钻、内外云手、双环手等等,皆具拍挂引偏控敌之能,相当于老虎按控猎物的办法。一旦时机成熟,就会续发劈、崩、钻、炮之类重拳,或者按放、拍放、扑放等。本能之四:攻守合一,决不被动后退。
  经常观看动物世界的都知道,凡食肉动物捕食搏斗,都不后退,迂回进击、腾跃进击、奔袭进击,就是没有后退的场面,可能它们知道,一后退满盘皆输。
  大成拳也是这样。从入门起,老师就讲,比拳没有单纯的后退,否则会陷入极端被动,应该寓守于攻,攻守合一,用拳论的话就是“守中用中,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人家打你,设使单纯防守,人的反应就那么两、三下,遇到多次进攻就该反应迟钝了:最好的办法是,在拾手护住自己的同时,要逼住对方中线,封堵其后招。绝对不能退,即使退也在退的同时打击对方。不要想法破对方的进攻,那样破不胜破,要打主动拳,让对方破自己的拳,始终占据主动地位,这也是动物捕食的一种本能。不要总想对方把自己怎么怎么着,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心理。好的心态是,我要把对方如何控制住,迫使他不断化解自己的进攻。
  总之,说起本能,这里尽量避开前人所述,以图新意,为同好理解。
  接拳训练
  接拳训练是大成拳技击爱好者必修的一门功课
  接拳训练的必要条件:练习浑元桩要趋于两个

    半到三个小时之间,没有任何疲累感,技击桩如矛盾桩或托宝贝桩功臻两小时左右,并且受击打部位,能够瞬间产生极松到极紧的转换。功深日久的站桩训练,能使习者体内气血充盈不竭,从而滋润其胸腹等处的外层筋膜保护组织,使这些部位的筋膜组织渐渐变得韧厚密实,能够抗住对手拳脚的任何打击,做到本能绷紧,有感皆应。所以,韧厚密实的人体筋膜是其部位产生强大弹力的物质基础,是研习接拳发力的基本素质。
  接拳部位由下腹到上腹、左右胸部、心窝、两肋依次而为,最后是后背。
  训练方法
  以胸腹部接拳为例。己身取矛盾桩式,双臂适当抬高,设想敌手发拳《或出腿》击我中盘之胸腹,当敌力欲接未触之际,我猛然后脚蹬地,催动身躯肩胯同时完成弹撞、前倾、转体的前、下、侧三力合一的抖颤动作,随之回复定式,以待再发。其歌诀日:肩胯转如轮,腰脊板似碑,力涌身惊炸,毛发立森然。依此练习一段时日后,可再寻一武友,让他向己身中盘发拳出腿,由轻渐重,自慢而快,以验证大成拳寓守于攻的实际效果,如确能随意弹回挫败其中盘攻击,则可以相机运用于实战了。
  力学分析
  接拳训练是三力合一的瞬间抖发。把对手攻击力等分三份,己身向前的弹撞能回送敌三分之一攻力于其身,向下的适度倾身又能送敌三分之一攻力于地面,最后肩胯的变面转体还能将其三分之一攻力送于体外。注意接拳部位要瞬间绷紧,接完外力后,一紧即松,另外向下的倾身,腰部有一个折叠,使肋部的骨缝之间挤合住。正是以上三力合于一动的功效所致,才能使己身避免与敌做等量对抗,从而以强大的功力逼迫敌力回身,造成敌腕部受挫,丧失再战能力。
  运用要则
  实战中不可单一被动地接拳,以免导致陷入消极防护、防不胜防的不利局面。首先,技击者要与相关的发力手法配备得施。一般情况下,这种中盘反击战术是在技击者双臂高举护头的情形下实施的。是以在解决己身中盘威胁的同时,可以就势双掌下劈、横削或纵身按扑等,这样方可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其次,要与相关的步法配合得施。我们知道,成功实施这种技法必须以对手全力攻击为前提,否则难以奏效。因而施者宜欲进先退,采用前脚回撤或后脚撤拉等诱敌步法。待引出对手弧注一掷的中盘攻击后,再猝然变退为前,纵膝步撞,谷应山摇步力并发。应该看到,技击是一多方位、多侧面紧密配合的有机整体艺术,孤立视之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无法立足于搏击场上。故而从整个技击形势考虑,把握身体接拳的具体运用,是有效施技的总的运用要则。
  对于接拳发力寓守于攻的特性,前辈曾形象地说,习熟此技,等于身披一层滑不溜手的护身铠甲,中盘要害尽掩其内,只管大胆欺进(图1、2)。


  第二单元浑元桩中级阶段中松沉劲的求取
  
  本阶段松沉劲的求取,其步骤如前,亦分体认、验证、辅助动功能等,皆依托于浑元桩。该阶段的浑元桩习者,练功时间必须达到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之间,不感到疲累。一年以后,自我感觉肺活量增大,腹部有温热感、充实感,腰背也出现温热感,做单操时所发之力源于背肌,力由脊发的特征尤其明显。下面我们按序述之。
  
  一、 中级松沉劲的体认
  体认1:含胸拔背、空胸实腹以生松沉劲。
  做到含胸拔背,需胸部稍微里收,以使背部后靠,加大拱形间架肌肉的拉伸量,更使肺部增大肺活量。练好含胸,要放松两肩的关节,使两侧肩胛骨自然放松,向下、向旁、向后伸拉,求得扩展胸部,深度呼吸,并且横膈膜下沉降位以扩大肺部的上下径。含胸与拔背是相互作用的,胸略里收自然就使相对应的背肌舒展拉开。在含胸的配合下要做到松肩坠肘、悬顶坠臀。与悬顶相对应的“坠臀”,所指的臀部虽也下沉但那是一股松沉之力,不能僵硬地往下坠。
  再说空胸实腹,其功用之一便是变常人的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吸气时胸部微鼓而呼气时胸部略平,此谓胸式呼吸;呼吸时但见腹部起伏,此谓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有助于人体重心下沉,增强人体的稳定性。空胸实腹的功用之二,便是增大腹部的充实感、温热感,功深不惧拳脚击打。
  由上可知,含胸拔背和空胸实腹两个桩法要领确能让松沉劲向胸、腹、背等部位逐步延伸(图示浑元桩中盘正面20、背面21)。
  体认2似靠非靠、似坐非坐,以诱导腰、背、胯部分产生松沉劲。
  这里所说的靠,指的是腰背部分有后靠之意,而不要在形体上做出来。初学者站桩,受上半身重力的下压,其腰背之肌多少都有一些僵劲,即腰背支撑的多余用力。不把腰背部分的肌肉有效地放松下来,就无法消除该部分的多余用力,相应就感觉不到腰背内在的松沉劲,发力时波浪动力就会在此处淤滞,上下难以贯通。最好的方法,是找出那种腰背松松地靠在椅背的感觉,十分舒服,因为不是真靠在椅背,故称似靠非靠。为了强化靠的感觉,武友或指导老师可站在站桩者身旁,用手按在站桩者的腰背部位,让他真实地产生靠力,但外形上不要显出来,然后站桩者让武友或指导老师撤去按在腰背之手,保持这种靠力(松松地靠),如此站桩者的腰背肌肉就放松下来了。体认似靠非靠,腰背千万不要用力向后靠,否则易导致上身后仰或脊背罗锅状。
  通过似靠非靠的练习,站桩者会在腰背部分消除多余用力,放松的感觉直透深处,功深则腰背渐生温热感,松沉劲也就深蕴其内了。 再说似坐非坐,一般习者对坐臀这个要领失之于轻视,其实臀部下坐对于浑元桩的整体放松非常重要。惟有坐臀才能令习者从精神上松弛下来,臻至锻炼中休息、休息中锻炼的地步。坐臀还可以引重心下沉,使持桩者的松沉劲进一步向腰胯延伸,唯其臀部下坐,站桩者的胯部才能产生角度。不少浑元桩习者练到两腿疲累时,常常不知不觉地丢掉似坐非坐的要领,身体直立,重心上浮,这就难以感受身体下坐的松沉劲了,应引以为戒。虽然臀下没有椅子给你坐,但你一定要保持坐椅子的意思,切记切记。由上可知,似靠非靠、似坐非坐的桩法要领,看似不如头领项竖、含胸拔背重要,实则对于浑元桩中级松沉劲的深化体认是至为关键的(图示浑元桩中盘侧面22)。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要领都离不开“放松”二字,即形体放松,意中求力,形随意转,意自形生。既不要失之于幻想操拳,也不要执着于形体找劲,应该力从意中来,力由松中求,不知不觉中功夫就上身了。果真如此,松沉劲就能伴着各个桩法要领不断得到延伸、深化,以期在发力实作中发挥奇效。
  
  二、中级松沉劲的验证
  验证中级松沉劲的方法,不外有两种。一种方法是,让浑元桩习者站在那里进入桩功状态,由武友或指导老师在其身上施加各种外力,以测试站桩者内在松沉劲的求取程度。另一种方法是,习者在武友或指导老师的手上、身上做基本的某个发力动作如炮拳、虎扑等,以测试自己的松沉劲是否源于脊背,是否重心催动,是否比前一阶段更加冷脆、沉重、富有穿透性。下面我们便来一一求证之。
  1、在习者桩架上施加各种外力,以测试其中级松沉劲的深浅。
  由于具备正确的方法引导及身有几年的功力积累,一般习者只要进入桩功状态(持桩20分钟以后),都能感到背部发热,体内蕴含灌铅之感,腰部腹部有膨胀感。
  在这种情况下,武友或指导老师猛力拍击习者的手臂,若其腰背处有一股反震之力,腰背和手臂被击处形成共振,则表示习者内在的松沉劲已深达腰背。
  还有,武友或指导老师可以用微力牵拉习者桩架,若其背部产生靠力、臀部产生坐力,则表示习者的背、臀是松沉的。
  最后,武友或指导老师可以运微力试托习者的小臂近腕部位,若感到其松沉劲已非来自肩部而是出于整个上身之重力,则表示习者胯以上的身体部分之内在松沉劲是节节贯通的(图23)。
  2、习者利用崩拳来测试自己实施中级送沉劲的透力程度。
  崩拳练法按浑元桩要领侧身对敌,两脚间距尺半,前手护头,后手握拳蓄势待发(图24)。重心移于后腿,使身体产生欲前先后的悠荡之力。接着后腿蹬力,身体前催,重心下沉,带动后手发崩拳,前手置于头前与后手形成合抱力。动作呈加速度,接触对方手掌的一瞬问,速度趋于极限,形成松沉炸力。如此反复试验(图25)。
  意念:意想后面的手臂挎着一个篮子,用身上力把这个篮子连里面的重物向前方远远仍出。
  试验效果:让对方感到你的发力不是动作的冲击力,而是发自背肌的松沉劲。这种劲能够透过对方被击的手掌,使他的手掌内部发烫且痛入骨髓。
  3、通过虎扑技法来测试中级松沉劲达于体外的发放力效果。
  虎扑技法:请武友站在床前离床边两米的地方,习者前手按住武友的胸部中线所在,后手按住其腹部,两手皆是虚按,蓄力待发。身形呈45度面朝前方,重心提拔且偏于后腿,提前腿膝部作势欲扑,其它皆如浑元桩要领无节不顶、无曲不夹。两脚前后站立,间距尺半左右。按照这个蓄力姿势,习者找一下周身放松、身如灌铅的感觉。感觉松沉劲上身之后,猝然后脚蹬力,前脚前趟,身催步撞,掌扑武友身体中线,务求步到、身到、手到,将武友抖放而起,摔倒在床上。这种松沉劲的发放,武友不应有被击处难受之感,应该一触即出,习者之手挨着武友身上的时间愈短愈好。如此反复体验,直至效果满意为止。
  意念:意想自己两手端着一盆水泼向对方身后一尺,记住要用身催步撞之力去泼,动作时间愈短,“水”泼得也愈远。
  试验效果:让武友感觉自己不是用手去推他,是一股源自重心催动、发于脊背肌群的松沉劲力量透指而出,一触之下即双脚离地摔出。顶劲愈足,被放出的也愈干脆。
  对于浑元桩习者来说,松沉劲延伸到哪儿,所发之力的源头就在哪。所以,初级松沉劲的习者表现在用肩发力打人,而中级松沉劲的习者则表现在用腰背发力打人。不站桩,勤做发力动作并不能增长松沉劲之功力。
  
  三、中级松沉劲的辅助动功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巩固浑元桩中级松沉劲的两个辅助动功——牵挂训练和钩锉试力
  1、牵挂训练
  训练目的:建立周身各部位互为制约、呼应的动态联系,形成细致入微的“一动无有不动”:建立自身与身外之物的相互作用的呼应力,体悟拳论上说的“自身皆具备,反向身外求”以及“执着己身一无是处,离开己身无物可求”。
  训练方法之一:自身各部位之间的牵挂。
  在浑元桩姿式的基础上,习者意想自身颈椎与两手腕、颈椎与两脚腕牵挂上数条橡皮筋,然后用颈椎领动,意感自我头部与两手、头部与两脚之间的数条橡皮筋渐趋绷紧并使头部与两手、头部与两脚之间产生互相争力。这种争力不能造成体内有微许僵劲,应该身具松沉劲地去做。产生争力后,再使身上牵挂的假想之橡皮筋一点一点松回。如此桩架一涨一缩,动作极微,便有了浑元桩动态下的一动无有不动。在以上牵挂训练基础上,习者还可以意想自身两手之间、两脚之间也牵挂上橡皮筋,在浑元桩的微动涨缩之中产生相互争力。通过长时间的这样体认,前面所提到的悬顶、项竖、松肩、肘横、含胸、拔背、臀坐、撑抱、提按、开合以及下肢的提、扒、踩、缩(后文将陆续提到)等诸要领,均能互相呼应,形成错综复杂的争力关系,大成拳特有的松沉劲也就相应贯穿、充实于体内了。
  训练方法之二:自身与身外的互为牵挂。
  将正面浑元桩稍做调整为矛盾桩,身形呈45度面对前方,脚下丁八步型,意想前腿膝部与后腿胯部牵挂上一条橡皮筋,其他部位之间的牵挂如前所述。持桩就序后,习者将意念放出去,设想前方远处有一个假想敌,该目标与自己的前手腕牵挂上一条橡皮筋。静立凝神片刻,习者徐徐用用松沉的力量拉动远方假想敌,身体重心后移,臀部略运坐劲,背部松松地向后靠,后腿胯部牵动前腿膝部后拉,颈椎及后手牵动前手回拉,好像已把对手拉过来,但体内不许有一点僵劲。自身与身外产生拉力后,再重心徐徐前移寸许,将对手推回去。如此反复回拉、前推,整个动作过程中始终有一种阻力,而自身则用周身松沉之力与这种阻力相抗衡,从而形成习者自身与身外之间的呼应力。这样才能化自身的支撑功’能为运动功能,才能通过体重加惯性将深蕴脊背的松沉劲顺畅达于体外左脚在前的为左式,反之为右式,习者应左、右式互换练习(图26)。
  补充说明:
  牵挂训练可以有机融八大成拳桩法、试力、发力、步法、推手、实作等所有功法、技法中。熟习该练法后,习者再做前面讲的炮拳、圈锤、崩拳、虎扑等动作以验证松沉劲效果,其功力将有意想不到的飞跃。
  
  2、钩锉试力
  述要该功法取自回如钩杆、去如钢锉之意。托婴桩就序,设想置身于齐胸深的水里,近腕处按着水中飘木。重心微微一沉,身形后移,前腿膝部含前顶力,肩胯带动掌指,勾挂飘木,运用松沉的力量缓缓回拉,掌指保持向前的指力,神态上颇有纤夫拉舟的意思。重心拔起,借意中水的浮力,掌按身长,掌心里翻向下,双小臂生出向下滚动之力,相应头部项心领起全身,整体有如半空中吊挂的口袋悠悠荡起,周身导常放松,头上领,脚下踩,脊椎节节相拔,背部微靠,目光逼人,有居高临下之势。重心下落,身形前移,脊椎节节压缩,松沉力达于四肢梢端,徐徐前推。注意这时有两个力点,~是手,二是按“飘木”的部位。推进中肩和手约在一条直线上,勿偏离太远,双肘挟坠劲横撑,走出两个外孤圆“()”的轨迹,臀有坐劲,以消解身体向前的动作惯性。当身体重心前移至两腿前六后四之际,手推背靠形成互反争力。然后再转势回挂,如此反复练习(图27、28、29)。
  
  第三单元浑元桩高级阶段中松沉劲的求取
  
  当师传得法,站桩练功每次达到两个半至三个小时,没有疲累感,总练功量积累到三年上下的时候,可视为高级阶段的浑元桩训练。这时,习者体内的松沉劲将进一步向胯以下的各部位延伸,同时其原已体认的松沉劲也更趋厚实,最终实现浑元桩内在的松沉劲上下均整,节节贯穿,有感皆应,自然而然。
  
  一、高级阶段松沉劲的体认
  该阶段松沉劲的体认,依旧如前根据习者下肢各部位要领来逐一阐述,原则上还是整体把握下的局部侧重。
  相对来说,站桩者下肢的放松最难体认。因为下肢承受的负荷较大,故而该部分的放松也是通过头部领起全身而求得的,是两腿保持支撑力前提下的放松。观大成拳前辈的高势拳照,好象他整个人不是立在地上而是悬在空中,两脚既松沉着地又如站在薄冰上,确实集厚重与空灵于一势。习者欲求下肢之松沉,不妨参照大成拳前辈的一些练功图片,再结合下面有关两腿各部位的浑元桩要领,仔细体认(附我的恩师和振威先生拳照,图30)。
  体认1:吸胯。
  利用似坐非坐的意念,在松腰坐臀松胯的基础上,习者两胯的外侧肌肉略微收敛,大腿骨上端微向里收,使两胯外侧各显出一个浅坑,有蓄意内吸之力,这叫吸胯。你看两头牛顶架的时候,牛的两腿总是夹着尾巴,腿曲若弓形,这样牛才能蹬上劲。浑元桩吸胯的要领就有点像牛顶架时两股夹着尾巴的现象,其意在使躯干与下肢有效连接,浑然一体,脚下蹬力才能直达上身及拳掌。当然吸胯不能造成臀部两侧肌肉僵硬,应该松胯与吸胯结合起来做。练功时注意不要挺肚子或撅屁股(正确的浑元桩吸胯为图31,错误的练法为图32、33)。
  体认2:纵膝。
  所谓纵,指的是浑元桩的膝部内含前顶、上提之意,有提膝远纵之力,故称纵膝。纵膝和吸胯应该联系起来体认,功深则内在松沉劲就会延伸至下肢渐渐增大。纵膝还是为一跃出击提前蓄势的一个重要的桩法要领。练功时,习者膝部的弯曲角度约30度,这样最利于该部位内舍前顶、上提,且不失膝关节韧带的张力弹性(图34)。
  体认3:脚掌下踩,足心暗缩。
  这一踩一缩的用力,恰好反映了浑元桩无微不含矛盾又无处不有圆融的拳论。在身体上拔的前提下,腿部松沉向下,造成了脚下如踩弹簧,人欲与地球引力相争,产生拔地欲飞之势,如此两脚欲踩又缩,矛盾而又圆融。这充分说明持桩者与地面之间的意力既相吸又相斥,这样才能在发力训练中身起悠荡之力。此外,脚掌下踩与膝部上提,能够放松拉长小腿的筋络肌肉,日久身上的松沉劲就会延伸至小腿并渐渐厚实。足心暗缩可令大腿与小腿相互产生台力,这也强化了下肢松沉劲的节节贯通(图35)。
  体认4:两腿外侧肌肉往里拧。
  站桩时,应两脚含外扒之力,再扒中有合。这是为了使两腿肌肉暗向里拧,加大两腿肌肉的横向拉伸量。但扒合之意不宜过重,否则导致下肢僵硬,松沉劲全无。这种前提下,习者尽量放松下肢,日久两腿内在的松沉劲就自然得到强化。
  总之,下肢的松沉离不开身体的提拔。尽管我们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但假借悬顶上提之意,对于意感下肢松沉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还可以意想水上飘木托腕,假借水的浮力以助两腿松沉。假想不是幻想,从意念中求得实际的身体得力,是大成拳的独到之处。通过种种意念及桩法要领,只要我们在练功中感到下肢渐生热力,腿部内有松沉感,就说明本节高级松沉劲的体认是卓有成效的。
  
  二、 高级松沉劲的验证
  1、借助外力反激通达于脚的整体松沉劲。
  习者持左式矛盾桩站立(具体练法见于前文牵挂训练中),请武友猛然劈击自身的前小臂。受外界作用力的激发,习者体内自脚下瞬间传导出的反作用力,极尽松沉、冷脆,瞬间便将外力反震回去。这时,习者应感到后脚一下就蹬上劲,然后地面弹回来的力量又回贯至小腿——大腿——躯干——前臂接力点,都在刹那间完成。可见,下肢内在的松沉,大大强化了习者于地面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由此而生的整体松沉劲可令武友撞之如簧、拍之若球,用力愈大而反震力就愈强(图36、37)。
  2、反过来主动用劈拳自我测试下肢松沉的程度。各部位要领与浑元桩大同小异。身形略右转,身起掌落,发双手劈拳,前手微微向下转,力运左手臂尺骨一侧及左手下侧,后(右)手随动。当我劈至武友抬起的手臂时,如果自己下肢是松沉的,应感到前(左)脚下睬与两手下劈在同时用力。反过来,武友也应感到习者的下劈已挟带其下肢的重力一起作用到他的臂上,极为沉重。即使减轻下劈之力,我整体松沉劲仍能透过前臂令武友感觉到。
  3、运用松沉劲打钻拳。预备式站立,请武友站在面前抬起一臂,掌心向下(图38)。打钻拳前,先虚做劈按之势,即重心微提,手略下按,两腿左虚右实,蕾力欲钻。接着身形左转,体重移于左腿,以身带手发右手钻拳,击向武友的手掌(图39)。下肢趋于松沉的习者,打钻拳时上钻之手与脚下蹬力一定会有明显的互争。在这种整体松沉贯通上下的钻拳打击下,武友的手掌应该有力量钻透手背的痛感。按照以上要领,反复体验,请武友道出感觉。一般不要用太大的劲儿,要重点找出动作的协调性,力度轻些也一样能试出浑元桩高级阶段中松沉劲的打击效果。
  所谓高级松沉劲的验证方法远非以上三种。大成拳的所有功法、技法任选其一都能验证,只不过松沉劲在体内的延伸愈向下,习者所发之力引起的上下互争、共振就愈明显罢了。聪明的习者,千万不要拘泥于上述,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已知的去求未知的为最好。
  
  三、高级松沉劲的辅助动功
  1、波浪试力
  训练目的:体会从头到脚松沉劲贯通于内的波浪动力,尽显习者起伏不定、进退飘忽的身法。
  训练方法:述要:丁八步站立,重心前三后七,身形正对前方,两手置于腹前,掌心向下,分前后长短,平心静气:两肘部先动,以肘带腕,以腕带手,两手腕垂直上提,注意肩部不要紧张;提至胸前时身形下沉,两腿弯曲,接近但大于90度,两手提至过头,注意身手互反的动作,同时身体重心徐徐移至前七后三;接着以腕带手向下按,身形长起,两手按至腹前,下按时要含有向前向下的劲力,如此上下徐徐而动,绵绵不绝。总体动作体现一种前后劲为辅、上下劲为主的特点,观之具有大海浪涛往复涌落的气象(图40、41)。
  意念:设想自身处于一望无际、连天潮涌的大海中。浪涛扑至,我身拔掌按,借波浪浮力出于水面:浪消潮退,我身沉手起,伏身埋于水下,一起一伏尽与大海波浪相争衡。浪急则身形悠忽起伏,前后脚瞬间虚实互换,浪缓则动作舒展写意,极尽骨拔筋舒、神意远纵、力感松沉之能。
  要点:波浪试力出自神龟出水试力,其突出了两脚之间前后虚实对倒,身起则前虚后实,身伏则前实后虚。无论身之起伏都是身借手力,手动身随,如此才能将自身一百来斤挂在两手上,似乎全身的松沉劲都贯注到手上。当波浪试力进入恒动状态时,能够自下而上产生节节相催的波浪涌动之力,并有身如灌铅之感。
  
  2、摩擦步
  训练目的:体验动步条件下的浑元桩,但不拘于外形。培养下动上领,上动下随,以胯带脚,步到身到的步法运动程序。着重体会下肢与空气阻力之间产生的摩擦,以助进退之际膝以下的部位异常松沉,增大脚发力的松沉力度。
  训练方法:双脚并拢站立,左虚右实,左脚微离地面,脚掌与地面平行,身形正对前方,两手抬于身体两侧,约与肋部同高,手心向下,好像扶着两侧的栏杆,以助身体平衡,头直项竖,目光遥遥锁住正前方的某个目标,不因迂回进退而目光离开此对应物,凝神意定,蓄以待动。启动身体重心向前,用小腹将左脚推出去,在肩胯向左外侧转动的控制下,左脚划出一条里弧线,徐徐而行,似有很大阻力,当身形转成与正前方成45度的时候,也就是前后脚约有一尺半的距离时,左脚平平落地,两脚恰成丁八步型。上动不停,重心向左腿偏移,变左腿为支撑腿,而后身形上拔,右胯上提,带动右脚跟上,右膝内蕴顶、提二力,右脚与地面平行靠干右脚踝关节内侧,呈左实右虚,在此略作停顿,但须形停意不停(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定式)。续接右脚前行,要领、路线与上述大致相同,从略。
  如此左右脚交替前行(图42、43、44、45)。行多少步不必固定,接着可进行后退摩擦步之习,也是身动步随,提胯趟足,要领、路线同上,唯走步方向相反而已,习者可自行参悟,详加体会。
  要点:两手下按及头部虚领上提的时候,习者下肢的支撑负荷应随之减轻,借此加速下肢内在的血液循环,加大下肢的沉坠感。保持松沉感趟物前行,意在利用空气阻力反激两腿尤其是膝以下的部位内在的松沉劲。起步之足应与地心引力既相吸又相斥,维持此矛盾的平衡,以求大成拳脚发力的蓄力。
  训练强度:每天走摩擦步半小时以上。
  练习本阶段的辅助动功,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其一,每天用三分之二的时间来练习浑元桩,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体会辅助动功。其二,静态站桩时重点体会下肢松沉,然后把这种感觉带到具体动作中,但不要因局部体认而使整体走形。前面涉及到的浑元桩初、中级阶段的训练也是这样。
  结语:揭示松沉劲的本质——漫谈重力与争力
  纵观浑元桩各个阶段的训练,求取松沉劲无非是利用放松的手段,达到习者一则血液循环加速并流量充盈,二则重力与争力相辅相成的拳技体现而已。
  血液流速加快并流量充盈而生体内松沉感,这在拳论中多次提到,已广为人知:我们所要谈的是构成松沉劲的两个要素——重力与争力的综合运用。
  从练拳一开始,重力与争力就是一对相依相存的兄弟,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重力是相对于地球引力来说的,是人体本身的重量。感受重力,需要人体与地面之间保持相吸又相斥的关系。这种关系很微妙,把握在浑元桩习者身上,即为人体既松沉向下接受地球引力又提拔向上心存拔地欲飞之念。有松沉而无提拔,不过似一堆泥巴而已,怎能感受到自我重力的存在?一把大锤不拎起来你怎知它的重量?在人与地面的相互争力作用中,地球引力是绝对的,与之相争的斥力是相对的。站桩者立在地上,引力大了易导致身体松懈,斥力大了又容易产生身体僵劲,懈和僵均为站桩者与地面争力失衡的表现,都难以体认自身的重力。长期的浑元桩训练,其首要任务便是通过放松去掉习者超出地面引力的那部分斥力(即身体支撑的多余用力,俗称僵劲),达到引力与斥力的二力争衡,使站桩者从这种争力中体认自身重力,是谓松沉劲。
  重力又不单单是相对于地球引力来说的。比如小孩玩的弹弓,左手端弓架前推,右手握内置弹丸的弹兜向后扯。仔细分析,前推之手含有相对于后手的引力,后扯之手也有相对于前手的斥力,也可以说两手之间互有引力和斥力,这二力相争便决定了后手具有向前的重力。将此原理运用至浑元桩训练中,便不难理解习者各部位浑元互争状态下各个点内蕴的重力特性。试看,头部虚领与臀部下坐,其争力两端是互有重力的;两臂之间的开合,其争力两端也是互有重力的;大臂、小臂互为的拧裹,其争力两端更是互有重力的,凡此不胜类举。可否直接的说,引力决定重力,斥力决定争力。在浑元桩着力均衡的桩架上,任何一点与其对应的另一点。都含有相互作用的重力与争力,无数个点相互之间,每个点都能找到与其矛盾对立统一的另一点,最终构成整体力的浑元一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身各部位的互为牵挂以及自身与身外的互为牵挂,皆为生成重力与争力的综合体现。
  桩架的任何一点存有微许僵劲,马上会引起整个桩架的争力失衡,相应习者作用于体外的就不是浑元一争的整体重力,故拳论日“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抡大锤砸一重物,不管用力向前还是向下,但最终力量是向下的,而且呈加速度,这是地球引力的作用,能大大增加大锤砸物的重量。如果大锤的重蠹为30斤,那你最好用刚好能克服30斤的力度去砸物,用力不及则抡不动大锤,用力过之又会克服大锤重力向下的运动惯性,一来砸不了几下就累了,二来重物的反作用力会震得你手臂生疼。可以这样说,当抡起大锤时,是蓄力的过程,大锤与地面产生争力:大锤落下时,是发力,大锤与地面产生引力,是大锤重力的作用,发力时身上千万不要发紧,一紧砸物反而无力。
  由抡大锤之理推想大成拳发力。尽管大成拳有下劈、上钻、远炮、近崩、横削、斜栽等不同方向的发力,但归其一点,发力者的身体重心最终是向下接受地球引力的,为此拳论上讲“蓄力身形为高,发力身形为低”。即使发力向上的钻拳,发力者本身也有一个手钻身沉的互反争力。既为拳技,就要用力,何谈“无力中求有力”呢?须知这种用力是运动机体克服地球引力、克服空气阻力、克服外界物体反作用力的用力,无过之亦无不及。一言以蔽之,拳技的前半段为蓄力,体内充满争力,自身与身外也有争力:后半段为发力,是运动机体与打击目标及地球引力刻意相吸的过程,是重力作用于体外的一种体现。一用力(发紧)即为拙力,拙力势必影响到整体重力作用于外界的功效,此即“无力中求有力”。自身与身外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力相接,又会产生彼此争力,所以王芗斋先生说“蓄发如一”。可见,争力与重力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的两部分。
  总之,放松是手段,求取重力与争力才是目的,大成拳松沉劲的奥秘也就尽在其中了。


  内容提要:本文对有关大成拳放人的间架结构之梢紧身松、力量在体内之根中梢三节传递以及多接点发力、如何抢步夺位等,试图做一系统详细的披露,对于大成拳爱好者,或可窥斑见豹。
  
  相信很多朋友是由一句“放人丈外”的神奇,才喜欢练大成拳的。真正的拳家放人,那才叫干脆。被放出去的人一定没有疼痛感,只觉大力涌来,一触即发,不可阻挡,没来得及后退找重心就腾空而起。记住,一定要两脚同时离地,退两步倒地的,那个不算。被放者一般表现为腾起摔出丈外,背部着地,身体不好掌握重心平衡。最好身后有张床,否则摔坏了。
大成拳教学心法系列谈  放人有什么道理呢?有的人归之为内气的作用,这是不科学的。任何用力都离不开肌肉松紧,若身上没有产生松紧,只是内气导引,能产生力吗?所以大成拳放人,是人体内部肌肉产生由下往上的波浪式松紧传递的作用,它是由桩功基础、力量传导、接点部位、抢步夺位等多方面构成的。
  
  一、桩功基础
  
  练放人,最起码要练两种桩法,正面浑元桩和撑按桩。前者为基本桩,为放人打好深厚的功力基础;后者是增力桩,增加掌指的撑力。
  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人养成一个不自觉的习惯,即蓄力时全身要松都松,发力时要紧都紧,这就没法放人了,一发力必然形成推搡,在实用中常常形成对顶。
大成拳教学心法系列谈 
  大成拳的放人,要区分开平时的生活用力习惯,蓄力的时候,身上保持高度放松,但手上不能松,要略微撑紧,两手是放人的接点部位,这里不能松,否则容易挫伤手腕、手指。因此站浑元桩要撑指顶腕,同时身上放松,这就是拳论上说的“松紧紧松勿过正”的意思,又叫梢紧身松。什么是“过正”?我理解的是,过,有过于之意;正指的是全部,就是蓄力、发力不要全松、全紧,这个见仁见智吧。
  人们长期养成的用力习惯不是那么好改的。现在,好多论述拳(不止是大成拳)的书、文章还在讲蓄力全松、发力全紧,岂不知全松为懈,全紧为僵。要克服这个用力习惯,就要先从站桩开始,因为站桩是静态,最好把握。
  两腿开立,还没站桩时,手垂在两腿侧,就要十指分开撑上劲儿,但身上一点也不能紧,心里静下来,默立几分钟,作为站桩的预备式。收势时也这样练一会儿。不要小看这个,对于梢紧身松很重要。
  下面解释一下梢紧身松。笔者老师和振威先生传授:我们把人体分为大三节,两手为梢节,手腕到脚腕的整个部分为中节,两脚为根节。站桩时要做到稍节紧、中节松、根节固(固,稳固、牢固之意),梢紧身松就是这么来的。
  练习浑元桩的具体方法广为人知,就不在此赘述了,我们主要讲跟放人相关的要点。
  两手撑上劲儿,看似不难,但所用的力度很难把握,撑劲小达不到效果,大了手会发麻,火候要掌握好。还有,刚开始练稍紧身松没什么,可是时间一长,手撑累了,身上会不知不觉跟着发紧,这就达不到练功目的了,记住手上越紧身上越松。
  当一次站桩时间达到两小时以上,没有疲累感,总积累练功时日最起码在一年以上,应该可以练习放人了,但也要因人而已。没有足够的桩功基础,练习放人,那不叫放人,只能算推人。
  要想放人放得利索,只练浑元桩还不够,必须得练撑按桩。
  
  训练方法
  丁八步站立,心平气静,空胸实腹,目光远望。两手分别置于腿侧,指尖斜指前方,两肘外撑,掌跟下按,掌背上抬,头与叫上下互争,掌背上抬之力与脚踩之力互争,掌跟下按之力与头部上领之意互争,指尖前指与肘部后拉互争,而又周身协调统一,头直目正,身庄气静,含蓄而有听力(图1)。
  提示:所有争力,开始皆应从意念上着手,不应引起身体局部的紧张,手上适度撑上劲,不能引起手部发麻,手上越紧,身上越松,头与脚保持上下挺拔之意。
  作用:撑按桩,专为了增加指力而设,不练这个桩,手指的撑力就不够,难以用手指放人。要知道,用掌心或掌跟放人,遇到高手,很容易把自己的手腕挫伤了。
  时间:每次练到极限,再多坚持一分钟,逐日递增,渐至一小时上下。不烦,不累,不酸痛。
  
  二、力量传导
  
  功力和本力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本力是由劳动干活或者现代体育锻炼得来的,表现形式为负重,哪的劲儿就是哪的劲儿;而功力则源于站桩,具有内在的传导性和外在的协调性。功力因站桩功时而递增,又因负重而递减,所以练站桩不能同时搞俯卧撑、举杠铃之类的运动,二者是相互冲突的。注意我说的是负重运动和站桩不能同时练,但不是说本力不重要,负重运动不可作为青少年的基础训练。从另一个角度说,本力是功力的基础,如果你能举起两百斤的重物,那么通过站桩松下来后,产生的功力是惊人的。
  功力的运用也就是大成拳放人的力量传导,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力源于脚,通于背,达于手。其动作的协调性表现在一动无有不动,身催肘,肘催腕,腕催手,身到,步到,手到。
  以下是放人的基本体认
  放人,首先要后脚蹬地,获取地面对我的反作用力,蹬力越大,反作用力就越大。产生蹬力时,身上不能跟着紧,身上要松。一般人脚一蹬地,身上常常跟着紧,一紧,身体就形不成导体了,力量就会在体内瘀滞,俗称断劲儿。身上松的同时,要急速前移,阻力越大,身体重心越向下沉,以求重心稳固。身上必须要松,脚下的蹬力、身上的撞力才能在体内形成节节相催的波浪式松紧传导,力发于体外。记住在前脚一离地的刹那间,把力发出去,若形成前趟步再发力,力量就不脆了,动作就显得拖泥带水(这里有一个趟步夺位,后文详述)。身体前催之时,前后两臂保持间架支撑就行了,不要动,等身上力量催起对方后仰失重之际,再身手互争,形成两手和身体的前后争力,这时突出的是两臂之动,力达指尖,作用于敌身后一尺,这是整体撞力和身手互争的协调统一(图2、3)。
  练习放人,有一个试力训练,叫平行试力。
  
  训练方法
  丁八步站立,身体重心前三后七,身正气静,两手置于腹前,分出高低、长短,掌心向下,指尖向前。上身保持不动,支撑腿下蹲,后脚蹬力,催动身体前行,要慢,速度要均匀,以肩催肘,以肘催手;当重心移至前五后五的时候,身体不再前行,接着手臂催动,向斜上方推动,想要把假想敌推出去;手臂不能推直,感到力弱即动作不停,蓄势回拉,仍是上身不动,改为蹬前脚,向后产生蹬力,以肩带肘,以肘带手,好像把假想敌拉回来,回至前三后七,续为前行,如此反复不断练习(图4、5、6)。
  提示:试力与发力有一个明显不同,就是在试力过程中,处处皆是蓄力也是发力。比如向前力量最大的时候,就是蓄力回拉之时,反者亦如是。另外,虽然是前推回拉,但两小臂也要保持抬按、分合的辅助力量。
  作用:平行试力是最基本的放人动作,很多试力都要结合这个动作,才能产生技击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大成拳放人是单重发力,那种有以重心前四后六前后对倒者,更有重心前五后五发力放人者,其脚下蹬力必然不能作用到对方身上,因为其前后虚实不明显,致使蹬力向上而不是向前或向后,违背了王芗斋宗师概括的基本规律。这在王芗斋著作《断手述要》中早有明示。为了说明问题,下面我们用较大的篇幅来引用王芗斋宗师论断。
  “技击断手之目的,实际即以暴力迫使敌方丧失重心,以保持我之重心,始终保持在一条载七之实足上,以载三之虚足护卫之,其势如不倒翁也,不倒翁之所以不倒,一则因其重心下降,一则因其重心始终在一个点上。其重心点外之面积,当受到外力作用而改变其位置时,随时可改变为其临时的重心点。故重心点外之面积上任何一点都能起护卫其实际重心之作用,单重发力之奥妙,此其一也;再者,弹簧力在身抱三角之情况下,非单重不能出之,只有单重发力,才能做到遍体弹簧似,使全体成为一个大弹簧,此其二也;另外在我无执而彼亦无执时,所生之来回劲,非单重不能出也,此其三也;只有在单重发力之情况下,才能以同一发力动作,发生二次打击,此其四也,但须记随时调整两足虚实之比例,以控制平衡,保持力之均整,尤须切记发力时两肩不许贯劲,始能源动腰脊,劲贯四肢,力随足生,三角蓄劲,直线发力。如虚实不清,则犯双重之病,双重之病,技击大忌。学者不可不察。”

  三、接点部位
  
  接点部位,顾名思义是指放人者和被放者相互接触的部位。一般人或者站桩功力不到的大成拳爱好者,在推人或称放人的时候,由于手指撑力不够,往往用手掌去接触对方,致使腕部形成一个手背向上的折叠,若被放者反弹力很大,加上腰部以上躯体瞬时前倾,能把发力者手腕窝折,极其危险(图7)。此外,在彼此形成抬按、挤合的条件下实施放人,就会出现两个或多个接点。下面依次详说。
  放人用点接触,不能用面接触。以手掌接触对方,这样一容易窝折自己手腕,二是力臂比点接触要短一截,如若对方是点接触,自己就吃亏了。
  放人到时候,被放的为何感觉不到疼痛呢?这是因为放人者指尖接触对方身体后,才形成加速度发力的结果。开始要慢(相对于后面加速度的的慢),以不刺激对方的反作用力为原则。这时手指只起到支撑传导力量的作用,并非手指用了多大劲儿。完全是自然的顺畅的,对方还没来得及抵抗,一股大力就把他扔出去了。要是还没碰着对方就开始加速度,一来容易刺激出其反作用力,二来对方触及之处会感到疼痛,减弱放人的效果。
  为了强化放人者手指的撑劲儿,练功者要注意两个细节。一则,尽量延长撑按桩的练功时间,十指尽量撑上劲,保持指尖和肘部的前后对应争力;二则,练习平行试力时,两手手指顶住假想敌身体的同时,两手腕微微向上鼓起,俗称鼓腕,这样运用中就不容易伤到自己手腕了。
  实战中,对方不可能等着让你发力,必然出现砸、挑、拨、压、挤、合等反应动作进行干扰,这就涉及到多接点的放人练习及其运用。
  练习多接点放人,首先要有砸之不落、挑之不起、分之不开、合之不动的站桩功夫。按类型划分,有抬放、按放、左抬右按放、右抬左按放、分撑放、挤合放等,这里依次分述。
  
  抬放:
  让被放者按住自己小臂近肘部的位置,坠肘90度对地面。当对方向下使足劲时,检查自己是否两腿倒换重心自如,若不能,说明桩功不够,需要继续强化站桩。抬放发力时不要卸了己身抬力,要身形下沉、下肢深蹲而蓄力,迫使对方一只脚离地,然后再上步夺位,身上大动,点上小动,放仍对方(图8)。如图所示,两小臂各抬接一个点,两手先后触及对手又两个点,这就形成敌我共四个接点部位,故名多接点放人。
  
  按放:
  彼此互伸前后手,我两小臂近肘的部位按住对方近腕之处,按放不能坠肘,要横肘。按力所至,不让其单脚离地,此为推手之定控之法,而我可以随意调整两脚虚实。按力不卸,身形上长,重心拔起而蓄力。然后后脚蹬力,身体下沉前催,上步夺位放出之(图9)
  注意:抬放和按放有一个明显不同,前者重心下沉以作蓄力,后者重心拔起而蓄力。
  
  左抬右按放:
  实际操作时,抬力和按力应根据实际情况大小不一样,拳论曰“身体无处不有松紧、虚实”。若以抬力为主,则下肢深蹲而放之;若以按力为主,则重心拔起而放之。小臂接点力度不卸,做趟步放人练习。右抬左按放亦同此法,从略。
  
  分撑放:
  不管两臂同时抬和按,抑或分别抬按,如果被放者有意挤合,我之两手的推撞,应含有小臂分撑的辅助劲。
  
  挤合放:
  为破解其分撑力,我之前撞应内含挤合的辅助劲。
  总之,多接点放人,不许有单一方向的用力,向前的主动用力肯定要有上下左右的辅助劲;另外,尚有虚实变点放人之法,因比较复杂且占用篇幅,只宜于口传心授,在此不赘。
  
  四、抢步夺位
  
  抢,有抢占先机之意,在对方没有做出反应之前,极速上步夺位;步,指直线撞步,后足蹬力,前脚前趟;夺,夺取,争夺;位,对方的站位。你的位置就是我的位置,手打中线,脚踏重心夺敌位。
  抢步夺位,是大成拳不同于很多拳种的技击特点。包括现代散打的许多拳种,都是在踢打摔拿的力度速度上下功夫,鲜有着眼于抢步夺位。唯其抢步夺位,才能拔敌跟起,伤其根本,一拳一脚不过舍本求末而已。
  掌握抢步夺位要先练习撞步。
  
  训练方法
  身形45度对前方,目光遥摄假想敌,两手分之体侧,呈撑按桩手位,两臂似直含曲,丁八步站立,重心前三后七。支撑腿下蹲蓄力,急速蹬后脚,趟前脚,前脚掌略绷紧,足兜膝纵,身形前撞。步至一尺半之距,落足如大树栽根,重心前五后五,后脚随之跟进。以后脚带前脚退回原地,往复练习(图10)。
  其次,要练习半步和整步的平行试力:在上述基本平行试力的基础上,支撑腿位置不动,只做前脚进退练习,此为半步试力;如若重心移前,前脚趟进,后脚跟步,反复做行进中的平行试力,视为整步试力,具体练法不赘。
  运用抢步夺位的要点:上步占位,落脚之处应在对方前后脚连线之一点,这是其重心线所在。意在敌身后,不能迈步到敌身后,步距过大易导致上身后仰,前催无力。另外上步应与头领身进同时做,切勿头脚未进而手先伸出去了,头和脚为两头,手为中间,拳论曰“先进两头后进中间”,诚大成拳不传之秘也。
  以上皆为大成拳放人之喂招练习,并非实际运用。对抗中放人更是一个复杂过程,非书面语言所尽述。


标签:大成 教学 系列 
上一篇:杨德茂先生大成拳特点叙谈-李建华
下一篇:意拳定步发力-谢永广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