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拳形意拳

心意六合拳秘传内功心法

时间:2011-4-19 14:36:08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594  评论:0
功用: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靠气血的流通来完成的,而气血的运行,是需要有其通路的,这种气血的通路叫做脉,繁体写作“脉”,其字形象大地的江河纵横交错,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也如大地的江河百川一样。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其中大的纵行的主干,叫做经脉,而那些如罗网维络,错综分布,无处不至的静脉的分支叫络脉,脉络就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由于经脉遍布全身,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连接成一个有机构的整体,“经气”在经络中周流不息,从而整个机体能很好地进行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经络的生理主要有联系人体内外上下与通行气血的作用。《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在于体内它联系五脏六腑,对于体表它联系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使机体内外上下保持着统一协调。《灵枢·本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就是说经络又是血气的通路。人体的内的脏腑,体表的组织器官,都需要气血的濡养灌溉,而气血所以能够通达全身发挥作用,必须通过经络的传注,这就是所谓“内灌脏腑外病理。”的作用。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为“经气”。
  经络在病理上的作用,其发生和传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经络失去正常的机能,即“经气”不利,就容易遭受外邪的侵袭而发病,既病之后,病邪又常沿着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另外,一些内脏疾病,通过经络的联系,也会交反映到体表的一定部位,如肝经布于两胁,故肝病常见胁肋的胀痛,胃经过上齿,故胃火盛,常出现齿龈肿痛的病症等。《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容于络脉,脉络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含于脏腑也”,指出了经脉是外邪从表皮腠理而内传于脏腑的传变途径。《素问·脏气法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指出了内脏的病变在体表的反映。
  人体十二经是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腹。十二经脉分布在人体内外,其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注的,即从手太阳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是厥阴肝经,再传至于太阳经,首尾相贯至如环无端。《素问·举病论》日:“经脉流注不止,环固不休。”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跷脉的总称。这八条经脉与十二正经不同,即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相配,其循环分布也与十二正经的循行分布规律有别,是“别道奇行”的,故称为“奇经”。《难经·二十七难》日“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日奇经八脉也。”奇经八脉虽不直接属于十二脏腑,但与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的主要作用是维系和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人将十SE经比作江_--河,奇经八脉譬为湖泽。十TF经的气血满盈,就输送--到奇经中蓄存,这就好像河流一样,在四季河水中,水流满盈,就输送到湖泊之中蓄存,而在干旱缺雨季节,湖泊中蓄存的水就要又从新流入河中,奇经与正经的关系正如这种河流与湖泽的关系,所以奇经八脉能对正经的气血运行起着调节溢蓄的作用。在奇经八脉中,只有任督二脉在体表有自己的穴位,后人有将此二脉并八十二经而称“十四经”。
  督脉为“阳脉之海”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督脉属脑,络骨,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髓的关系十分密切,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腰肾正中,经项部,进入脑内,属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部额部鼻部,上唇到下唇柔带处,并有支脉络肾,贯心。
  任脉为“阴脉”之海,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使左右两侧的经脉通过任脉而互相联系,因此任脉对阴经有调节作用,能调节月经,孕育胎儿,故有任主胞胎之说。冲脉为“血海”,冲脉能调节十二经的气血,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目经,同时冲脉大有总领诸经气之功,为十二经气血之要冲,故有经脉之海之称。带脉,有约束诸脉的作用。阳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阳,共司下肢运动,阳维是联络诸阳,阴维是维络诸阴的功能。
  从以上看出人体的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在人体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心意六合门秘中之秘上乘内功心法,寻经导气内养是依据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在人体的运行循环规律,以手的内外侧而引导气血(被动的),循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主动的)在经脉内运行的一种内养功法,从而达到并促使内气的运行,增加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人体各系统的功用,使十二经脉充盈而养内五脏六腑之气,产生丹田之气。日久功深,丹田气足,达到有病祛病,无病强身,而对各种慢性病皆有一定的疗效,可达益寿延年之功用。
  恩师在传我内养功时讲:“只有从内养到丹田内气的充足,才为心意六合拳的丹田内劲爆发力的基础。”方可发出丹田一动带动腰脊椎的动,由脊椎的动,带动人体四肢百骸,每一出手,必须是由丹田一动,发出以身带步,以身带手的以大关节带动小关节的整体爆发内劲的真谛。否则,再多的形,而无内气的养,丹田的满,是不可能发出心意六合门丹田整体爆发内劲的。故望习心意六合者应多从内养入手,在练内养功的同时盘外形,先从外形中带身,再从身中养丹田,反过来从丹田催动腰脊的动带动四肢动,此为一个由形到内,由内到外的必然过程。此过程很多人不理解,但这确为心意六合门内的不传之秘,上乘内功心法,重在一个养,无好的身体,无从谈发力击人。
  行功盘法:
  在站功的基础上,上左脚向前一步,同时双手从下丹田搓摩到胸:在胸摩搓同站功,双手到面头,从头到胸,左手沿右肩,从右手背向上摩搓到右肩。左手掌心向内,右手掌心也向内,沿左肋从上向斜下方,左手从右肩沿外侧,从上向下到手,右手从左肋到腹,双手分开,同时呼气。左手从左向右肋摩搓,掌心向内贴肋,右手沿左手到左肩向上摩搓到左肩,左手为外,右手内,吸气。左手从右肋向外摩搓到腹,右手从左肩摩搓到股。不停,左手掌心向内沿右手到右肩上摩搓,右手从腹向左肋摩搓,右手翻转成掌,背向外贴,左腿从肋、胯到膝再到脚外踝骨,到脚尖右手翻成掌心向内到腹,向内搓摩。不停,上右步向前踩出,同时右手从肋沿右腿内侧,掌心向内,从上向下到内胯到膝到脚内踝骨,到脚尖翻转成右手背向外,沿胫骨内侧到膝到胯,到腹转掌。也可左手为掌心向内摩搓,再上左步摩搓法同上。这样一步一摩搓,可前进、后退,摩搓方法同上。也可随时站立成站功的盘法,总之,随心所欲,随其自然盘法练为其正方,千万不可拘于定法。呼吸、劲意、功用,同站法。
  坐功盘法:
  取一凳子,自然坐下,先入静同站功。双手从丹田向上到胸摩搓,左手掌心向内沿右手背从下向上摩搓到右肩,右手从右向左摩搓左肋。左手从右肩向下摩搓到右手,右手从左肋向左摩搓拉回,同时吸气。左手从左向右肋摩搓到右肋,掌心向内,右手从左手背,掌心向内贴左手背向上摩搓到左肩,呼气。左手从右肋摩搓到腹,右手从左肩摩搓到腹,双手从腹到喉到面到头耳,摩搓法同站 功。双手从头到耳,从头翻转成双手向外贴身从耳向下,到胁肋,从肋到腰,从腰到外胯,从外胯到膝,到脚外踝,到脚尖,从脚尖到内踝,翻手成掌心向内,身向下弯腰,双手掌心向内,沿脚内侧到膝胯内侧到腹。这样,手在脚尖、膝、双手尖、到头,可打开四肢端及头腹的三阳经的循行,相接外四肢。十二经脉在循环过程中,其末端都在四肢和头面躯干部相接,组成了一个贯联的循经通经,气血得以能在其中流行。双手在手、脚、头、以及腹相摩搓,有打通引经循行的妙用。双手从腹向上时,所有的阳经下行,所有的阴经上行,故寻经导气内养功先从下向上而又从上向下,再从下向上,有寻经引导气血,循经路进行的功用。此功是顺气自然的,有道法自然之称,故望习者切不可轻视此功。
  卧功盘法:
  随意卧在床上,可用侧身或仰卧。仰卧时,平心静气,入静后,双手从体两侧到腹下丹田,从下丹田到胸(摩法同站功),到头,从头到后腰,从后腰向下时,可双腿抬起,双手能随腿搓摩为准。或身起向前坐起,双手背贴腿外侧,从上向下到膝,从膝到脚踝骨外侧到脚尖,从脚尖手翻转成双手掌心向内,从脚尖向内到内踝,从内踝骨向上,沿脚内侧上行到膝,从膝到胯内侧,到下丹田,到下丹田时可身仰卧,平心静气,平卧后再连环盘练,不可拘于定法。此法侧卧,正卧时,可手从腹到胸到头到腿到脚来回划圆摩搓。再翻身摩搓另一面,总之随心所欲,不可有定法为妙。
  习卧功时可坐在床上,平心静气练坐功,双膝盘坐或腿伸直均可。也可坐在床上,以意引气,双手带动身而丹田,丹田带动脊椎划立圆、平圆、斜圆,手、脊椎、丹田三者合一。开始用手引脊椎到丹田后,从丹田带动脊椎,脊椎带动手而划出随心所欲的圆,此方为心意六合拳的秘中之秘,上乘内功心法之丹田十大警灵之动的不传之秘,望习者细心揣摩领悟。
  
  功理探讨:
  
  心意六合拳以丹田带动脊椎之动的妙用,在于因脊椎是人体的重要关节之一,脊椎位于背部正中,是躯干的中轴,它由24块椎骨,一块骶骨,一块尾骨,以及其问的骨连结共同结构成,除有支持体重和运动的功能外,还参与构成胸腔,腹腔和盆腔的后壁,有保护腔内器官的作用。脊椎在幼年时有椎骨33块,即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和尾椎4块,成年人骶椎和尾椎分别融合为骶骨和尾骨。
  从前面观察脊椎,可见椎骨的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大,自骶骨以下又渐次缩小,椎体大小的变化与脊椎受重力的变化密切相关,下位椎骨负重较大,因此椎体相应增大,但到骶骨上部,由于重力从耳状面传向下肢骨,所以自骶骨耳状面以下又渐次缩小。
  从后方观察脊柱,可见突纵行排成一条直线。但各部脊椎棘突的倾斜度各不相同:颈椎棘突的方向较水平:胸椎的棘突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较紧密i腰椎的棘突近于水平向后方,棘突之间的距离也较大,从侧面观察时,可见脊椎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颈曲、腰曲为凸向后方的弯曲,当婴儿能抬头时,出现了颈曲,能直立时,又出现了腰曲。脊柱的这些弯曲,即有利于人体的直立,又增强了脊柱的弹性,对行走或跳跃时产生的震动起缓冲作用。
  脊柱在相邻两个椎骨之间的运动幅度很小,但从整个脊柱来看,由于许多骨连接形成联合运动,运动幅度就相当大,脊柱的主要运动形成有四类:即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运动幅度最大的部位在腰部和下颈部,故脊柱的损伤也以这两处较为多见。
  脊柱的推管内有骨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续,下端在第一腰椎的下缘。脊髓的表面有6条平行的沟纵贯脊髓全长,位于前面正中叫前正裂,较深位于后面正中的叫后正中沟,较浅在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的两侧,都各有一条平行的沟,分别叫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前后外侧沟内分别有脊神经的前后根连于脊髓,两根在椎间孔处汇合成一条脊神经,每条脊髓神经的后根上,都有一个膨大的脊神经节。脊椎的两侧连有31对脊神经,每对脊神经所连的一段脊髓叫一个脊髓节,因此,脊髓也可分为31个脊髓节,即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和一个尾节。脊髓功能反射中枢脊髓的某些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如屈肌反射,伸肌反射和排便反射等,另一方面脊髓把脊神经(驱体和内脏)分布区的各种感觉冲动,经上行纤维来传至脑,另一方面又将脑发出的神经冲动,通过下行纤维来和脊神经传至效应器,是发生联系的重要枢纽。
  脊神经共31对,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7对和尾神经1对每对神经都含有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钎维,驱体运动钎维发自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驱体感觉钎维来自脊神经节的神经元,此外脊神经内还含有内脏运动和内脏感觉两种钎维,因此每对脊神经都是混合性神经。
  从以上可以看出脊椎在人体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心意六合拳的内养功,就是在手的寻经下导引气血运行,增加血液循环,从而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先有手的动,带动身的动就是脊的动,一动全身无处不动,十二经及奇经八脉的运动,养五脏六腑之气,产生丹田之气,此为心意六合拳的形动到内功,也就是大动带动小动,从而有内养之功用。吾师兄苏振冬,九十年代末,年近六十岁,得了中风偏瘫,半身不遂,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他先卧床练内养功,能坐就坐练,能站就站练,能行就行练,又结合心意六合拳的秘传上乘内功八段锦,几个月后奇迹般的痊愈了,现无任何后遗症,他的痊愈就得益于此,可见内养功的功能之奥妙。
  修炼日久功深,丹田气足,由丹田的警灵之动,带动脊椎动,脊椎动带手足动,此为心意六合拳的以小动带动大动。也就是丹田催动腰动,腰催身,身催手,腰带胯,胯带膝,膝带脚,浑然一体而动,方为内家拳真谛。

标签:心意 六合 六合拳 秘传 内功 
上一篇:心意六合拳桩功
下一篇:形意拳技击训练功法—搓手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