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

五行通背小七手

时间:2013-8-27 10:05:33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208  评论:0
五行通背拳小七手,由摔掌、拍掌、穿掌、劈掌、钻掌、掸手等7个单操动作组合而成,又称七合手、一发七手,是入五行通背门学者的必修之课。在五行通背门里有“先有七手,后有伸肩”之说,可见其重要性。
  小七手组合操法整体动作顺势、顺步、顺劲,内涵(三折、九扣、五护、八断)丰富,练用合一,实战中行之有效,无论是在练习方法上,还是在实用手法上,都有它的先进而独特之处。
  七手操法实实在在,立竿见影,堪称经典之作,也是五行通背门著名的组合操法之一。
  拳谱云:
  势法要则中正平,
  五护八断在其中。
  发手制敌如撸草,
  心狠倒提婴儿般。
  提膝雀跃步敏捷,
  一发七手不间断。
  一掌二掌连七掌,
  手步齐发如雨弹。
  其中要诀专恒思,
  徒练不思是惘然。
  又云:
  不挡不架只打一下,
  犯了挡架必打七下。
  练会七合手,制敌不用想。
   小七手组合操法在练习时,应首先熟练掌握好摔掌、拍掌、穿掌、劈掌、钻掌基础单操劲力,然后再练出七合手组合操法中的冷弹柔劲、坚韧交错、肩臂松顺、放 长击远的特点,如机关枪打出一梭子弹“哒哒哒”的连射声,一气呵成,正如拳谱中所讲“冷、弹、快、脆、硬”之功力。“冷”,冷不防有突然性;“弹”,弹簧 般一伸一缩有力度;“快”,出手快似闪电;“脆”,清脆、响亮有皮鞭抽打劲;“硬”,手的硬度似铁锤一样。
  七合手首先应站状练习(在原地不 动),通过在中线运行轨道上(如弹簧般一伸一缩中)变化演练,整组动作需要2秒完成。能够打出机关枪连射(节奏感)劲力后,方可进入行状模拟实战演练。七 合手行状练习时对步法没有过多的限制,步法的大小、高低、快慢都是为了配合七合手的发劲,只要做到了步到、手到、神到、步手合一的程度,就可按照拳谱中所 说的“蹿、蹦、跳、跃、转、闪、展、腾、挪、移”以及到最高层次的即后部功“无影、无形、无柔刚”的演练。另外,经常练习一发七手操功法,对提高大脑智 力、防病祛病、延年益寿,更具有独到的作用。
  小七手组合操法在散手实战中更是讲究“动(打)中练、动(打)中变”。七手动作敏捷迅猛,守中打 中,中线突破,而且要在“一引、二管、三打”中随心所欲变化。七合手出手有势,回手有法,一手、二手、连三手、变七手,其手法密而不透,虚实难分。“引管 打”与七合手紧密配合,二者相伴为伍,又攻又守,变化多端,可令对手心慌意乱,防不胜防,往往无需七手只需三手两手就可将对手打蒙,直至制服。
  所谓“一引”是指用摔掌(引手掌)击对手面部,对手如果反应迟钝将被击中。如果对手已抱好门户,摔掌出手时即变捋带手法也就是“二管”。回手采带勾抓敌防打手,同时用掌、拳击敌面门或中线要害部位,也就是所谓的“三打”。
   另外,小七手组合操法能够在技击中取胜,也是与密而不透的“捋带”手法发挥出的特殊作用分不开的(可参看《少林太极》2012年9期之《五行通背绝掌 鬼拉栓》一文)。无影无形的“捋带”手法在“一发七手”组合操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下面介绍五行通背小七手练习法及实用法。
  一、小七手练习法
   引手掌抱势:引手掌又称阴阳手,侧身时以受敌面越小越好;右脚在前,左脚在后,成虚步(高低都可),重心前三后七;前手为阳掌(掌心朝上),要求出手目 标高不过眉、低不过口;后手(掌心朝下)为阴掌,藏于前手肘下。双掌交替练习运动时不离中线,虚引要真实,目的是引诱、迷惑对方上当(图1)。
  要点:身形要含有“三折、九扣、五护、八断”之气势,吃透“阴、阳”字内涵。
  捋带反劈山:上右步紧跟左步,成半弓步;前阳手回捋带至前胸,变劈掌(五指并拢、微扣掌心朝下)向前沿中线劈击;同时,左阴手向前沿中线采、抓、捋、带收至右肘下(图2)。
  要点:步法要进挤灵活,重心前五后五,两手捋带手法密而不透,中线劈击准确有力,力达掌轮。
  挤步穿掌:上右步跟左步,成高虚步;左手五指并拢微扣、掌心朝下,由右肘下沿中线向前穿击;同时,右手回捋带屈肘紧贴肋部向后顿肘(图3)。
  要点:步法重心前三后七,形如弓、手似箭,穿掌、顿肘与双腿绷紧同时突然爆发,力达左掌指及右肘尖,要有挤、滚、穿内涵,目标是对方双眼。
  追步劈山掌:上右步跟左步成,高虚步;右手由肋部(五指并拢微扣)提至肩部上举,沿中线向前劈击;同时,左掌回手捋带收至右肩处(图4)。
  要点:步法重心前六后四,劈掌如闪电,腰背发劲,力达掌轮。
  激步左掸掌:上右步跟左步,成高虚步;右劈掌击打完成回手捋带至肋部;同时,左手由右肩部以手背为着力点经中线向前冷弹击出(图5)。
  要点:重心前三后七,头部略低,含胸收腹,掸手突然有力,力达掌背、指。
  挤步右掸手:上右步,跟左步成高虚步;左手沿中线回捋带收至腰间;同时,右手由腰间以手背为着力点经中线向前冷弹击出(图6)。
  要点:重心前三后七,头部略低,含胸收腹,双掸手突然、急速、有力、连贯,力达掌背、指。
  上步拍(摔)掌:上左步,跟右步成高虚步;右手沿中线回捋带收至腰间;同时,左手以掌心为着力点经中线向前拍击(图7)。
  要点:步到手到,无影无形,拍(摔)掌有力、似炸弹。
  追步中拳:上右步紧跟追左步,成半跪步;左掌经中线回捋带收至肋部;同时,右手由肋部变中拳沿中线向前探打击出(图8)。最后还原引手掌。反复练习。
  要点:重心前四后六,迅速、敏捷,中拳打出冷、弹、急、暗、快,偷袭、狡诈,有大炮回坐力。
   小七手在平时训练时要全神贯注,树立敌情观念——面前无人似有人,培养搏击攻防意识。在实战中要抱有必胜的信念——目中有人似无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七 合手连贯、敏捷、冷弹、暗奇、勇猛的皮鞭抽打劲,及富于变化的节奏(就像冲锋枪打出一梭子子弹),例如:七手单操可按1、2——3、4、5——6、7练 习,也可按1——2、3、4——5、6——7等多种出击法演练。   二、小七手实用法
  引手抱势(我方左):要含有三折、九扣、五护、八断,有一种弓上满弦出手似放箭之气势。对峙中,要有必胜的信心,保持沉 着冷静的头脑、不急不躁的心理,如上战场一样,用两眼紧盯敌方如日射寒霜,心毒如倒提婴儿,逼敌手似猛虎拦路,制敌人似饿鹰捉兔。交手前在心理上、精神 上、气质上压倒对方,震慑住敌方,并做好准备,随时采取有效的技战术,将敌方制服(图9)。
  要点:保持有效的攻守距离,掌握好阴手、阳手的变化,阴手,看不见是暗面,是心计;阳手是表面,引诱、迷惑使敌方上当,“笑里藏刀”。
  捋带反劈山:对峙中敌方反复出刺拳点击我面部,我抓住时机前阳手回缩,后手捋带敌防打手。随即前阳手变劈掌以掌轮为着力点,迎面劈击敌方右耳穴、三山穴、太阳穴、下额等(图10)。
  要点:捋、带、采手快准,劈山掌力度大,力达掌轮,目标准确。
  挤步正劈山:敌欲起身反击,我迅速上右步,左手继续沾、黏、捋带敌防打手。随即,右手以掌轮为着力点迎面再劈击敌方左耳穴、三山穴、太阳穴、下额等(图11)。
  要点:果断有力,不给敌方喘息之机,步到手到,一进连劈,目标准确,力达掌轮。
  引手连拍掌:对峙中我用摔掌(引手掌)击敌面部,迫使敌方挡架(图12),然后迅速进步,用左手捋带敌防打手,同时右手以掌心为着力点,重击敌面门(图13)。不给敌方喘息时间,再用右手、回捋带敌防打手,同时左手以掌心为着力点,重击敌面门(图14)。
  捋带拍掌用法二:如敌方挡架(图14),我迅速进步,用左手捋带敌防打手,同时右手以掌心为着力点横抽打敌左耳穴、三山穴、太阳穴、下额等(图15)。后再用右手回捋带敌防打手,同时左手以掌心为着力点横抽打敌方右耳穴、三山穴、太阳穴、下额等(图16)。
  要点:捋带有力,沾、黏、拓、按、拍掌随心所欲暴狠连击,力达掌心、掌指。
  激步追魂掌:敌已心慌意乱,我乘机追上右步,右手贴压黏住敌防打手挤滚中线发劲,用追魂掌重创敌心窝,同时,左掌回手捋带敌防打手(图17)。
  要点:顺势,顺劲,顺步。钻拳拧腰、坐胯,打出冷弹劲力,力达拳尖。
  起身双拓掌:接上,中拳击敌后,突然起身用双拍掌,以掌心为着力点,重击敌方前胸华盖穴、双乳穴等(图18)。
  要点:一气呵成,做到一稳、二准、三毒、四狠,直至将敌方制服。
  掸手实用法:敌突然出拳击我面部,我前阳手回缩(图19),用后手捋带敌防打手,同时前阳手以掌背为着力点,迎面掸击敌方右耳穴、三山穴、太阳穴、下额等(图20)。然后闪身下蹲、躲过敌拳,左手变掸手以手背为着力点冷弹点击敌方软肋(图21)。
  要点:躲闪迅速,脚底有根,指上打下。
  防中打穿掌:敌突然出拳击我面部,我前阳手回缩(图22),然后上右步,同时后手五指并拢以指尖为着力点紧沾敌来拳,挤滚穿击敌双眼、咽喉、鼻等部位(图23)。
  要点:穿掌单操是不挡不架防中打的动作,掌握好挤滚火候化解敌劲。
  掌拳齐进:不停,紧跟右手由腰间变中拳,以拳尖为着力点击打敌心窝,同时左手以掌心为着力点再次击敌面部(图24),最后可进步用左中拳击打敌心窝(图25)。
  要点:步到手到,掌拳齐用,中线突破,直至制服敌方。
   总之,对五行通背七合手中的任何一手来说,无论在进攻和防守中,引手掌战术的使用都是不厌其烦的。使用引手掌火候应适度,假动作应该要像真的一样,然而 又不能一模一样。不像不能迷惑对方,全像又失去了“假”的意义。因此,使用引手掌的目的应该是为“一发七手”创造最佳的有利条件。当要动真格的时,决不能 含糊、犹豫,不能三心二意,必须做到“一稳、二准、三毒、四狠”,脚踏中门连打“七手”往里钻,这是五行通背门用于实战取胜的根本保证。

标签:五行 
上一篇:五行通背拳的内功
下一篇:勇猛狡诈的通背中拳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