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

武术散打与部队徒手格斗术之比较研究-季电力 杨浩武 艾江

时间:2014-3-28 22:28:06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186  评论:0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别对西安体育学院散打队和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师--生及基层官兵所练习的武术散打和徒手格斗术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武术散打与徒手格斗术实战技法特点,最终提出武术散打与部队徒手格斗术技法特点与区别。  
  前言 
  中国武术与军事武艺同源异流,并且始终交叉发展着。从历史的视角出发,中国的国粹武术始终与军事武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古代武术还是现代武术,在他们的发展历程中无不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从军事技能、军事谋略、军事原则等方面积极吸取对自身有益的成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军事乃大武术,武术乃小军事。武术散打是一项以踢、打、摔为主要技术的对抗性运动,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体拳、格斗操是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取百家之长,融我国武术踢、打、摔、拿等基础动作于一体。这些因素促使散打和格斗操在军营中的发展,对于普及散打、发展中国武术、提高军人的对抗技击水平和格斗能力、磨练军人的意志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1 散打运动发展简况及技击特点 
  1.1 散打运动发展简况 
  散打,或称散手,是一项徒手搏击格斗的技术,是中国武术运动的对抗性形式,也是武术运动的最高表现形式。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国武术的内容博大精深,技击方法丰富多彩,各种流派的功夫数不胜数。散打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演变而成的,是一项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 
  散打在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如相搏、手搏、卞、白打、拍张、手战、相散手等。春秋战国时期“相搏”已较普遍,秦汉时期“手搏”比赛已较正规,而到隋唐五代时期,手搏、角抵备受重视,比赛几乎形成制度并附有一定的规则。经过历代的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当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发展,1982年1月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散手竞赛规则研究会,制定了《散手竞赛规则》(初稿)。自此,武术散手本着“积极、稳妥”的精神,每年都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武术对抗项目(散手)表演赛。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总结经验,充实并完善规则,终于在1987年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中,采用了设台比武的办法,从而确定了以擂台为民族特色的武术对抗项目竞赛形式。1989年,散手被批准列为体育正式竞赛项目。 
  1.2 散打运动技击特点 
  中国武术散打的特点就在于它丰富多彩的技击方法。数以百计的拳种都有其独特的技击方法,而这些技击方法及技击特点汇总起来也就是中国武术的独有的技击方法。例如:中国武术有多种多样的手法,如切手、开合手、采手、钩手、缠手、撒手等;拳法有正拳、扫拳、扣拳、抛拳、钉拳、抖拳、标拳、挂拳等;掌法有切掌、云掌、扑掌、抖掌、拍掌、中心掌等;腿法有直摆性腿法、扫转性腿法、屈伸性腿法、腾空性腿法;还有勾法、抓法、步法、肘法、桥法、肩法、膝法、跌法、再加上摔跤、硬气功等。而这变化多端的技击方法及不同的组合应用却恰恰构成了中国武术的鲜明的民族特点与技击特点。武术散手体现的也正是武术的这些独特技击方法。散手寓技击于体育之中,它不但属于体育范畴,而且反映了武术的特殊本质——技击性。然而又区别于致人伤残的技击法。散手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健身防身的功能和价值,早已发挥巨大的作用,并且日益被人们认识,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不断丰富和充实着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激励着人们去探索、实践、创新。散手规则规定:后脑、颈部、裆部等为禁击部位。不允许使用反关节擒拿法,以及用肘、膝等技法进攻。散手技法是以增强体质、交流技艺,提高技术水平为出发点取舍动作和使用方法。对抗性为散手的基本特征,它互以对方技击动作随机转移,并斗智、较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演变发展而成。因而它不同于其它搏击术,主要技法以“远踢、近打、贴身摔”为主。 
  2 部队徒手格斗术的发展简况及技击特点 
  2.1 部队徒手格斗术发展简况 
  部队徒手格斗术是由中国武术而衍生的一种有效的具有实战意义的攻防拳术,中国武术融技击、表演、强身健体于一体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它的防身、健身、治病的功能对部队官兵来说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门军事技能。它包括军体拳、格斗操、擒敌拳等多种组合,是我军在格斗训练中的基本套路,它是一套节奏分明、套路连贯、攻防意识较强的军事实用拳术。部队徒手格斗术最早是在70年代创编的格斗套路,它总结了战争年代和建国以后我军的格斗技术,进而汇编成了我军的格斗套路。它第一次把格斗技术创编成一整套动作,便于学习,易于掌握;80年代在军体拳第一套、第二套的基础上,又创编了军体拳第三套。格斗操、擒敌拳等格斗术也随着相继出现。它属武术范畴,是由踢、打、摔、拿、夺刀、夺枪等格斗基础动作组成的一种拳术套路,具有自卫和制敌作用,对培养军人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进行部队徒手格斗术训练,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能改善人体机能,发展肌肉的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达到强身健体和发展专项运动素质的目的。此外,徒手格斗术训练不受场地、器材、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适合部队普及开展。 
  2.2 部队徒手格斗术的技击特点 
  部队徒手格斗术有更鲜明的特点:一是集中精华,吸收了武术套路、散打、格斗术的精华部分;二是突出了实战性,战场上用得着的实用动作,都反映在徒手格斗术之中,特别是一招致敌动作。三是精炼性。军体拳、格斗操、擒敌拳等组合,动作不多,在于精,融合了自由搏击等各个技击技术,有一定的实效性,结合部队便于普及。四是在形式上,易学易懂且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做到和军事体育健身相结合。部队徒手格斗术作为现代战争我军官兵体能训练的一种手段,不仅能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主要还能培养对抗意识和磨炼未来战争所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可以培养战士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主义精神,将他们培养成为机智勇敢,有自信心,有过硬战斗作风的战斗型人才。
  3 武术散手运动与部队徒手格斗术技击特点的区别 
  3.1 技击特色不同 
  技击是军事武艺与武术的共同特征,但是二者的技击特色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战争是利益集团之间的攻防行为,作战方式是集团冲锋和防御。战争技术从根本上说,服从于政治的规范和战争的形态和要求。在战争形态和目的所决定的军事文化范畴中,士兵的单兵作战技术和素质必须服从整体的组织因素。而“整齐一致”是保证集体作战威力的重要条件。集体作战决定了军事技击的单一性。而武术行为是单打独斗、以个体行为为主的技击行为,可以闪展腾挪、纵横跳跃,可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体的技击能力,其技击方法与内容丰富多样,与军事技艺的单一性技击特色形成鲜明对比。 
  3.2 应用范围不同 
  军事技击是用于战场上的对阵杀敌,是一种集体攻防行为。军事武艺的教习训练也是通过组织化程度很高的系统(军队或准军事组织)实现的。军事武艺的功用也只有在集体作战中才能体现出来。武术是一种以个体行为为主,以个人为载体的运动文化,其应用主要在民间。武术既可以以师徒、父子等个人形式传授,也可以以结社、宗族、宗教等组织形式传播。与军事武艺相比,武术的传播具有更广泛的自由度,体现出更大的个人选择度和兴趣成分,武术的健身性、娱乐性与艺术性等多样特色使得武术的适用范围极其广泛,从而促使了武术在民间的广泛开展。 
  4 结论 
  中国武术与军事武艺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武术技术是军事技术中的一部分,历史愈久远,武术与军事技术结合得愈紧密,随着历史的推进,武术与军事技术逐渐分野。尽管武术初期的技术形态与军事技能同源同构,但是武术从军事技能中分化出来后,始终以鲜明的文化特色沿着自身的道路发展,与形成于军事文化的军事武艺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二者具有不同的价值功能,其技术符号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王爱华.关于中国武术与军事关系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4(04). 
  [2]刘庆华.新军体拳与军体拳、格斗术技术比较分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04). 
  [3]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刘春风.论古代武术与军事武艺的异同[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5). 
  [5]孙喜莲.武术与军事武艺辨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1(1).

标签:武术 散打 部队 徒手 格斗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