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赤大伟 王泽善

时间:2014-3-29 19:32:02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108  评论:0
  摘要:《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作为武术专业中的新兴方向,是弘扬中华文化和武术精神的重要载体,但从总体而言当前武术课程的设置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文章从武术表演专业发展历程、专业定位、课程设置等角度论证了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发展的路径,进而提出合理化意见。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文化的传承,而武术表演作为实现“武术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使在武术具有娱乐性、观赏性的同时,更具中国文化传播特色,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当代传播武术,展示武术魅力的重要手段。 
  正是由于武术自身的魅力以及表演市场的繁荣,加强武术表演就更凸显了其价值。而在这一切的基础在于高校,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武术表演人才,在于加强对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课程的研究。课程设置作为学生培养的方向标,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具体反映,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先后于1991、1997、2003年体育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虽然武术课程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完善,但从总体而言,武术课程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事实上,《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作为武术专业中的新兴方向,更需要一套合理的、系统的、科学的相关课程设置体系来支撑,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更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但是当前对于该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较少,可参考的体系不多,这都为本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收集相关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资料并结合与武术表演相关的著作、文献等资料,查阅CNKI电子期刊以及部分硕、博相关的论文,在所收集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并进一步提炼。 
  1.2 调查分析法 
  选择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为研究对象,采取与校内外武术教师、武术教练人员进行面对面交谈,通过交流与沟通的形式,发现武术表演人员社会适应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表演专业发展总体现状 
  2000年天津体育学院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体育舞蹈学专业,2001年全面向社会招收学生,成为国内高等学校第一所拥有体育表演专业的学校。 
  体育舞蹈学专业隶属于体育文化艺术系,专业代码为050409,体育舞蹈学专业设有艺术体育方向,培养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主要以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项目为主)。 
  随后,北京、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上海、南京等地的八所体育院校先后也开设了体育表演专业,综合类大学体育院系在2006年开始设置该专业。据2008年教育部招生阳光信息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从2000年——2008年开设体育表演专业的高等院校共有24所,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从表1显示开设体育表演专业的高校,华北地区有8所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4个城市;华东地区有3所分布在江苏、上海;华中地区有7所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湖北、江西4个城市;东北地区有2所;华南地区仅有1所在广州;西北地区1所;西南地区2所。 
  目前在华北、华中地区开设体育表演专业的高校比较集中,共15所,占到总量的63%左右,而西北、华南地区较少才占总量的8%左右。 
  总体来看南北地区分布不平衡,从而可以看出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体育表演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据调查显示体育表演专业招生规模因学校而异,受区域、经济等影响而不同,历届招生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属武汉体育学院(每届招收300人),最小规模的是南京体育学院(拟招收30人),有的地方出于自身利益只考虑招收本地生源。其次有的学校根据学生就业情况来决定招生规模,这就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因素,平衡了体育表演专业人才供、求的良好关系。 
  2.2 专业定位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方向属于体育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040205)的下设方向之一,学制为大学本科四年,授予民族传统体育学学士学位。是以武术表演为主要教学内容,是融武术和影视表演、舞台表演、武打动作设计为一体的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综合型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在掌握武术表演的基本专业理论、专业技巧的同时,具备较强的表演实践能力,能够在武打动作设计、武术教学动作类影视、舞台表演、等工作中从事表演、动作设计、动作指导、教学与组织等专业人才为专业目标。将武术和表演专业结合形成新型专业培养方向,既有体育院校的体育特色,又能体现体育与艺术的融合。 
  2.3 课程设置 
  课程方案是高等体育院校实施教育教学的蓝本,使高校最重要的法规性文件之一。以前,通常称之为“教学计划”,近年来,教育部统一更名为课程方案。课程方案的优劣,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课程方案包含六个方面内容:一是培养目标,二是培养规格,三是修业年限和学位授予,四是各学年教学周数安排,五是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与学时学分安排,六是课程方案说明。 
  2.3.1 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表现,是在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基本模式。而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又是由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的,它决定了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是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它决定了培养出的人才将来从事社会何种工作。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方向的开设是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改革,改革课程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首先我们要明确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各专业院校培养目标,列出10项让专家选择并补充,分析统计得出,培养目标占比重表2所示,其中掌握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的理论和技能,具有从事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教学工作能力,具有在各类专业表演团体、表演性组织从事表演工作的能力占86%,是较重要的培养目标。
  据此,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在教育部对表演与体育类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对体育人才素质要求以及武术表演专业人才特点而确定。 
  因此,对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熟练掌握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并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能够在各级各类专业学校、健身俱乐部表演团体、表演性组织等单位从事表演、创编与科研工作以及能够从事武术表演、文化传播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3.2 培养规格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培养规格的确立应在教育部统一规范要求基础上,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突出专业特色结合社会需求,因此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内容应包括思想政治和业务培养两方面。 
  (1)思想政治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立场坚定;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牢固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政策法规;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 
  (2)业务培养要求:掌握武术项目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武术表演所具备的技巧方法,具有高水平的竞技、表演能力;熟悉武术项目发展的现状和走向,具有较高的武术文化艺术修养;掌握武术表演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具备武术表演编导的技术技巧能力。 
  2.3.3 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该《课程方案》文件指导下,结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点,依据目前的社会实际需求、就业取向等现状,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设置课程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如表3所示,专业课程方案包括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任意选修课等五个部分。 
  (1)公共必修课程 
  公共必修课按照高等学校统一要求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概论、邓小平理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英语、法律基础、思想道德养、大学英语应用写作、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2)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教育学、舞台美术、教育心理学、体育概论、武打动作编排技法、表演基本技能、武术理论与基础、音乐知识与欣赏、文体表演与编排、音乐选编与编辑、体育绘图、武术理论与基础、武术编导、武打动作编排技法、音乐理论基础、表演基本技能、专项训练与实践等课程。 
  (3)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包括理论类和术科类选修课,理论类包括运动生物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论、体育市场营销学、体育创新学、体育美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体育场地设计、环境与健康、心理与健康等课程。术科类包括体育舞蹈、体操、健美操、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课程。 
  (4)实践环节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专业实习)实践环节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毕业论文、劳动课、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等形式进行实践。 
  3 结论 
  (1)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培养目标应为:本专业培养能够全面掌握武术表演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具备较强的表演实践能力,能够在武打动作设计、武术教学以及动作类影视、舞台表演、等工作中从事表演、动作设计、动作指导、教学与组织等高素质人才。 
  (2)为适应当今人才市场的需求,打破以往单一的培养模式。对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课程改革应以确立核心课程为基础,加强基础课程与综合性大学的同类或相关课程的接轨,拓宽选修课程培养不同类型的民族体育专门人才,强化实践课程使学生及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根据课程体系的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重组和设计新课程,确定各门课程的子目标,进而改造单一课程。 
  (3)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方向课程设置因地制宜,不断创新与调整。高等体育院校武术表演与文化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该在尊重《课程方案》这一指导性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自身特点和特色以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学生就业取向为目的来设置课程方案。 
  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和我们对专业认识的提高,以及新世纪社会需求的变化,仍需不断地摸索与实践。在新兴人才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专业建设力争作到高起点、有特色、有创新,为21世纪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新型民族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琼瑜,武俊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9). 
  [2]王三,虞定海,王继强.我国体育院校开设武术演艺专业方向的可行性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5). 
  [3]于翠兰.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再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6(2). 
  [4]丁丽萍.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维目标[J].搏击·武术科学,2010(7). 
  [5]刘剑欣.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及课程设置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6]金晓阳.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 
  [7]刘丽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9]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0]刘树军,郭志禹.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方向的设置及其目标体系的理论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

标签:武术 表演 文化 传播 专业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