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大成拳

王芗斋武学核心思想价值-谢永广

时间:2014-6-13 14:37:09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75  评论:0
本文主要对王芗斋武学思想形成的背景、核心内容和核心价值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总结出王芗斋“练打合一”的武学知行观、“德艺并重”的武学伦理观、“兼收并蓄”的武学传承观、“中西合璧”的武学发展观,并衍生出王芗斋“以武演道”的武学价值追求。王芗斋武学的核心思想对当代武术的诸多方面都有启发。因此,我们应以王芗斋武学的核心思想为参考,对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针对当代武术练打分离现象,重新构筑武术“练、打合一”的技术体系。二,可将王芗斋武学体系中对浑圆力的培养方法运用于现代武术散打训练体系,丰富武术散打在劲力训练方面的不足,实现武术散打训练的内外合一;三,可将王芗斋站桩养生“精神假借和意念诱导”的意识训练与当代竞技体育训练结合,从调整身心,恢复体能方面弥补当代竞技体育训练之不足;四,吸收和借鉴王芗斋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传承与发展观,从整体思维出发,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对当代中国武术的科学化、系统化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20世纪初期,王芗斋摒弃了传承数百年的冗杂的拳术套路及深奥难解的拳术理论,将中国传统武术秘不外传的站桩功作为其训练的基础,将对拳术劲力的求取与运用作为整个训练体系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七妙法门”的武学体系模式。同时王芗斋还对西方拳击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和对比,从中找到国术之不足并进行改进和提高。他将拳击的技术方法和训练理念融入传统武术之中,极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武术的训赛方法和手段,为中国武术技术体系的条统化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历史性的完成了传统武术“中西合璧”的统一基本理论的构建。王芗斋主张武术不仅是御辱强身的方法,更是一种修养身心的大道和启迪人生的哲学,他对武学的认识形成了其独特的武学思想。

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对王芗斋武学的研究相对单薄。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开放,武术受到国家的重视而日益兴盛。各种武术期刊杂志对于意拳的报道逐渐增多,才使王芗斋及其武学体系走入了武术人的视野之中,人们才逐渐的开始了对王芗斋和武学体系的研究探索。但迄今为止,人们对王芗斋武学的研究偏重于他的武学技术和理论,而对于他的武学思想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有诸多的问题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基于这种想法,本文将对王芗斋武学核心思想的研究作为重点,以王芗斋武学核心思想形成的背景、核心内容、核心价值等几大方面为切入点,对王芗斋武学核心思想进行研究,从中得出结论以求对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有所帮助和启发。历史从哪里起步,逻辑就从哪里起步。无论历史现象表现的多么纷繁复杂,背后总有其发展的轨迹和逻辑依据。但这需要借助逻辑的力量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采用逻辑分析法可以避免就事论事,甚至是停留在细枝末节的繁琐考证上,而是梳理出深藏在历史事实下面的理论与实际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研究建立在更加准确的基础之上。

王芗斋武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为中国各种新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搭建了极为广阔的社会发展平台。而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使人们从封建思想专制和礼教规范中解放出来,获得灵魂和肉体的解放。从社会学的意义来讲,“五四精神”象征着年轻人追求国家重造和国富民强的强烈愿望和行为;从思想文化建设的层面来讲,以思想解放为核心的民主自由是“五四精神”的灵魂。正是有了思想自由,才有了学术自由。

1926年,王芗斋开始了对各家武学的融合创新并正式倡导他所创立的意拳。[刘正.意拳正轨[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受“五四精神”中所蕴含的“科学、民主和自由”等思想的影响,王芗斋才敢于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现状提出批判质疑,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并进行了实践探索。王芗斋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传统的继承不是盲目的复古,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善于学新”。中国武学需要的继承者不是那种掌握了若干拳术套路,能拍砖碎石,刀枪不入的戕生运动者,而需要的是掌握了武学原则原理,能将武学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并有自己独立思想的武学实践者和探索者。所以,中国传统武学体系再造不是改良式的渐进,而是对武学本质和武学使命的探究。“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香港意拳学会.意拳汇综[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6:9.]由此可见,王芗斋对武学的认识由技术演变到了人文的思考,使武术这种搏杀的技能同民族精神、人生哲学和社会教育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进而升华为一种修养身心和启迪智慧的大道。

所以说“五四精神”铸就了王芗斋无所畏惧、不卑不亢的探索精神和民族情怀。

王芗斋“练、打合一”的武学知行观

王芗斋认为:“要知研究学术不贵墨守成规,更忌抱残守缺,重在体认与创造。”所以他反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做法,极力倡导中国武术体系中“练、打合一”的整体观念。

王芗斋认为:“习拳贵在明理。”而“拳”并不在于形式之繁杂谓之拳,而是“拳拳服膺谓之拳。”就是将拳的原理谨记在心的意思。除了每天必须坚持的练功时间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悉心揣摩武学之道,既要定以时日,更要把练功生活化。由此可见,王芗斋武学体系在对“练”的认识并不完全是定以时日的训练,更多的是主张在生活中的修炼,使练功和生活结合起来去体悟的一个过程,王芗斋主张“修炼”而不是“训练”,因为训练是要有一定强度的,要用剧烈的、超负荷的运动来达到掌握某种技能或达到某种素质的目的。有了一定的功利性,就违背了自然的法则,那么对于身体来讲必然是一种损坏。王芗斋修炼的技术体系并不是套路招法,王芗斋认为套路和招法的练习是“备妥药方以待患者”的“庸医行为”。因为“大凡天地间之高深学术,皆形简而意繁”所以王芗斋的武学修练体系摒弃了套路和招法的外在形式,而采用“精神假借”和“意念诱导”作为其训练的主要方法。“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锻炼。”[香港意拳学会.意拳汇综[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6.] 这种“自然力”就是拳术的整体浑圆力。但是具备了这种力量之后还不能认为拳术的修为到此为止了,这只不过是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如果要有更大的发展,则必须经过反复的实战训练,才能在应用时“不期然而然,莫知之而至”。

由此可见,王芗斋“打”的体系简练而系统。简练体现的是没有过多的招法和套路,在练的过程中直接从拳劲儿入手,讲究是打劲儿不打招儿;系统体现了他练的每一步骤都是环环相扣的,从“站桩的不动之动、试力的缓动到发力的速动”这种简练而系统的“练”,达到一种无为不具的“体”,从而实现打的互动中的有感即应的“用”,从而实现“体用合一”的目的。在“用”的时候王芗斋讲“拳本无法”,即用时没有具体的方法,而所谓的方法就是能随外界的刺激而能随时做出感应的状态。从王芗斋武学体系“不动之动—缓动—速动—互动”这么一个修习过程来看,三芗斋“练、打合一”的体系注重的是拳劲儿的培养和运用而不重招法,整个体系简捷、凌厉、实用,体现了其“大羞至简”的学术思想。

王芗斋“德意并重”的武学伦理观

在《拳道中枢》中王芗斋讲到:“拳学一道,首重德性。”可见王芗斋不仅将武德作为习武入门之基础,同时将武为武者步入高级阶段的首选条件。他认为习拳不仅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高超的技艺,同时还要注重品德的修为。受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王芗斋晚年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广收各类疾病患者且治愈者已无计数。他在教授养生桩时,从不因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而厚此薄彼。对条件困难的学员王芗斋不但不收费,反而给予资助。同时,王芗斋还把“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己从人之蓄志”作为“拳家之上选”的重要条件。作为一名武者,必须要具备铮铮铁骨,因为“不施霹雳手段,难显菩萨心肠”。但决不能以此来争强斗狠,施匹夫之勇。对此要求王芗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技击在性命相搏一方面言之,则为决斗。决斗则无道义,更需抱定肯、忍、狠、谨、稳、准之六字要诀,且与对方抱有同死之决心,若击之不中,自不能击,动则便能致其死,方可击之。其决心如此,自无不胜。此指势均力敌而言。如技能稍逊不妨让出。若在同道相访,较试身手方面言之,则为较量。较量为友谊性研讨性质,与决斗不同,首须重道义,尤须观察对方之能力何似,倘相去甚远,则须完全让之,使其畏威怀德为切要。”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武者首先要具备铮铮铁骨,面对决斗之强敌决不能心慈手软。但是面对技艺逊于自己的人,就要根据对方状况量力而行。要有仁义之心“必要时还要放弃自己的进攻以谦让对方。以“侠骨佛心之热诚”来实现“舍己从人之蓄志”,努力做到“动则如龙虎,静尤古佛心”,“不战而屈人之兵”,让对方大有畏威怀德之感。

《大学》中曾提出“明明德”、“内外兼修”,其中“内”指的就是道德品行的修养;而“外”则是指技艺的掌握程度。内外兼修就是将技艺和道德进行了紧密的结合。王芗斋将武德之“四容五要”作为了其武学技能求取之基本要领。如“头直、目正、身庄、声静”是站桩外形之基本要领,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行下一步摸劲的训练。摸劲是意拳训练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意拳的训练体系中具有核心作用。而摸劲得基本要求是“均整、细致、缓慢、柔和”,摸劲时好像守护老人和呵护幼儿一般小心谨慎,从“缓缓”、“徐徐”的运动状态中体会摸索的劲力,这正好与“恭、慎、意、切、和”的要求相吻合。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武德“才能在习练过程中得到众多人的帮助和指点,才能获得正确的修炼身体的途径,进而加速达到‘神明’的境界。”所以说王芗斋武德内涵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将武德的修为作为武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使其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同时来讲,“武术”只有和“武德”的结合才能使得“中国武术不再是一种形而下的‘术’,而是成为华夏民族求‘道’的特殊方式。”[王林.武术传播纲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5.]

王芗斋“兼收并蓄”的武学传承观

武术师徒制是中国传统武术传承的基本方式。武术师徒制既有优点也有不足。优点在于保证技能传承的司靠性,对人格道德的历练以及技能的创新和发展等。但师徒传承是在相对封闭的情况下进行的,况且由于在师徒之间建立起来的特殊关系,便形成了众多的门户派别。在传统师徒制中,受门派观念的影响,一个人一旦入了某一门派,就很难跟其他门派的人学习交流;同时来讲师父对徒弟创造力的束缚和对尊严的漠视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自高自傲且藐视他人的师徒传承现状在某种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武术的发展。所以王芗斋呼吁:“而况学术为千古人类所共有之物,根本不应有畛域之分,更不必曰一国之内,同族之中,不当有异视。”王芗斋在教授学生时遵循“有来则教,教必尽力;有问则告,告必尽义”的原则,将真正的武学内涵教授于人,使学者真正有所收获。这样“我虽不以师居,而获其益者,谁不怀德附义而师事之?”可是,很多人都成了武术师徒制的傀儡,一旦拜师人门,便产生了尊卑观念。不敢对师父提出合理建议,常常怕自己冒犯了师父的尊严。所以师徒制在某些方面对武术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王芗斋反对武术师徒制中这种陋习的主要原因。

虽然现代武术已列入学校教育,形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不同层次的武术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高校武术教育多侧重于理论研究,而传统武术的拳理技法非经口传心授而不能得其要领。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师徒传承的必要性。[邱丕相,蔡仲林.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王芗斋在其言论中说道:“师徒制在拳界积习已久,如不能一时解除,为慎重记,则亦须双方学识品德互有真切认识而后行之,藉免盲从捍格之弊,似较为妥善也。”[刘正,意拳正轨[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王芗商虽然主张解除师徒制,但他反对的是由于师徒制的存在而引发门派之争等等武术界的种种陋习,并不是解除师徒制本身这种传承模式。

王芗斋认为要想在武学研究上有所成就,就要突破门户之见,才能融汇百家之长。如果局限于某一门派搞闭门自修,那么武术只能走入死胡同。所以他说:“余之学拳只知有是非之分,不知有门户之派别,为使拳术昌明,愿将平生所学所知,交代后任。更愿社会群众,无不知之,故有来则教。向视人类为骨肉,从不喜有师徒之称,以期逐渐扫除门派之观念,则拳道或可光大乎?”[刘正.意拳正轨[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

王芗斋“中西合璧”的武学发展观

王芗斋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还不断吸收西方文化思想成果,将西方武技训练理念和方法辩证的加以吸收运用,这正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武大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充分证明了中匡武术“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潜质所在。纵观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很多武术家在自身的基础上都有了自己的创新,可他们只是站在中国武术本身的发展,唯独王芗斋将西方拳击训练的方法融入了中国传统武术体系。

王芗斋发现西方的拳击技法简捷,劲力迅猛,步法灵活,相对来说比中国的传统拳法更为实用。于是他便对拳击做了系统的研究。并将拳击的技术方法和训练理念融入传统武术之中,极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逐步将其武学体系的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技法简捷化。对传统国术中的整体发力如何适应拳击的快频率和快节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为传统武X抗争国外武技,走向国际拳坛迈出了艰难的一步;这在当时相对封闭的社会大环境下能有如此果敢的信念,不能不说其胸怀的宽广和意识的超前,也充分显示了王芗斋中西合璧的武学发展观念。[谢永广.海纳百川成其大 拳融千家铸其魂—意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之王芗斋篇[J]精武杂志,2010:10]

王芗斋武学思想的核心价值

王芗斋将“武”与“学”结合,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蕴育其中,使武术逐渐受到文化的滋养和道德的约束,慢慢由一种野蛮的搏杀技能升华到一种“不打”的超然境界。即武术在保持其“打”的功能的同时,有了更为多元化的功能。[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百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

王芗斋摒弃武术冗杂的套路招法,直接从拳术劲力入手,将浑圆力的求取和运用作为体系的核心,将“拳本无法”,为其运用的基本原则,经过了“得法——用法一一弃法——无法之法”的知止程序。这种从肢体的训练入手,在不断的修习中去逐渐的懂得如何运用拳术劲力,使自身的运动符合人体运动的基本原则,更进一步影响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使其符合“道”的存在。[钟海明,马若愚.中华武道概论[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9:11.]王芗斋将武术作为“修道”的一种方法和手段,通过技体锻炼形成一种合理的运动法则,进而掌握人体活动的基本规律,并进一步升华为对心性的培养,在肢体的运动中来体悟自然和生命,这就是“以武演道”。

王芗斋所倡导的“以武演道”,就是经历了武术——武学——武道的演变过程。从武术技术的修习中提炼其思想肩华而使武术成为一种“格物致知”的体认哲学,并升华为一种能解释万物规律的“道”。王芗斋在其《拳道中枢》中开篇即言:“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考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在这里,王芗需首次将武学中的“道”与民族精神、学术国本、人生哲学和社会教育相融合,充分体现了他追求武学与人生真谛的大道思想。“以武演道”不仅仅是对武术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更是对民族精神、社会教育、人生哲学的认识,这就是掌握了道之后思想境界和人生境界的一种升华。王芗斋思想渗透了武术本身之外的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其多元化的功能,可谓绚烂之极。然而就在其武学思想达到成熟绚烂之时,王芗斋却放弃了对武学技击的研究,而将养生桩这种极为简单的内容作为研究的重点,晩年的王芗斋致力于站桩养生的推广,这不能不说是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一种大道至简的思想。

王芗斋武学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大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受“五四精神”所倡导的“思想自由、人性解放和对传统的辩证认识”等思想的影响,王芗斋才敢于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现状提出批判质疑,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并进行了实践探索。他对传统武术技术体系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形成了“练、打合一”的武学知行观、“德艺并重”的武学伦理观、“兼修并蓄”的武学传承观以及“中西合璧”的武学发展观。

王芗斋将武术作为“修道”的方法,通过肢体锻炼形成一种合理的运动法则,从武术技术的修习中提炼其思想精华而使武术成为一种“格物致知”的体认哲学,并升华为一种能解释万物规律的“道”。

二十世纪初期,受五四精神“思想自由、人性解放和对传统的辩证认识”等思想的深刻启发,王芗斋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现状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并进行了实践探索,最终创立了新的武学体系——意拳。可以说王芗斋当初创立意拳武学体系的初衷,并不是为中国武太添加一个新的门派,而是要以意拳为载体,将中国武术体系系统化。可以说王芗斋武学体系的创立是对中国传统武学特点与规律的归纳和总结,是构建现代传统武术国际化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通过对王芗斋武学核心思想的研究,不仅能从整体上阐释传统武学的核心内涵,调整自身体糸结构,优化自身发展目标,使中国传统武学整体构架更加的科学系统。这对于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武学有着重要的实质性意义。

本文以王芗斋武学核心思想的核心理念、核心价值和核心内容为切入点,从王芗斋武学核心思想的知行观、伦理观、传承观和发展观等五大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针对当代武术练打分离的现象,重新构筑武术“练、打合一”的技术体系,从而实现武术技术体系的整体发展。

2.可将王芗斋武学体系中对浑圆力的培养和运用的方法运用于现代武术散打训练体系,丰富武术散打在劲力训练方面的不足,实现武术散打训练的内外合一。

3.可将王芗斋站桩功中“精神假借和意念诱导”的意识训练与当代竞技体育训练结合,从调整身心,恢复体能方面弥补当代竞技体育训练之不足。

4.吸收和借鉴王芗斋兼收并蓄、中西合璧的传承与发展观,从整体思维出发,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对当代中国武术的科学化、系统化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标签:武学 核心 心思 思想 价值 
上一篇:意拳格斗杂谈-谢永广
下一篇:意拳站桩浅释-周广学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