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

论武术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郭玉成 李守培

时间:2014-6-24 11:18:22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49  评论:0
21世纪,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国家的复兴,是一个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超大规模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它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很可能将给世界带来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因此,世界各国对此广为关注。“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今年5月份公布的调查结果就显示,21世纪的十大新闻中,中国崛起排位第一,迄今为止相关新闻已经被全球纸媒、电子媒体、社交网站等播发约3亿次”。

中国崛起需要关注国家形象。正如“北京共识”的提出者雷默所言,“中国目前最大的‘战略威胁’之一,在于其‘国家形象’。中国目前最重大的战略挑战,都与其‘国家形象’相关。中国自己如何看待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如何看待中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未来。”构建良好国家形象的重大意义在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的撰文中表达得更为准确、深刻,他在2010年6月1日的《抓住难得历史机遇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一文中说:“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形象对一国发展和安全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更快、更直接。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对于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对于推进全社会思想道德文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良好国家形象的构建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武术作为中国、中国人的文化印记与文化符号,是中国文化的全息影像,理应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研究,较少关注到武术的作用,即使在武术学界也极少有研究涉及。因此,本文希望通过论证武术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界尤其是武术学界对武术构建国家形象的广泛研究,同时也为武术文化的传播和良好国家形象的构建作出贡献。

1  国家形象的概念与体系

从《周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将“形”与“象”结合运用,到《尚书•说命》“刻其形象”的“形”、“象”合用,再到199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形象”一词解释为,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和姿态以及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见,伴随历史的前进,“形象”的概念在不断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衍变。

在传播学的语境中,很多学者对“形象”的概念作出进一步研究,此处不再一一列举。鉴于本文的研宄内容,倾向于采用的表述为,“事物内在与外显要素的总和,通过一定形式的信息中介之作用,在公众心目中引起的感知、看法与评价;它体现公众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反映公众对事物认同、喜爱和支持的程度。”

国家形象是形象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认为,“国家”state“民族”nation这些都是西洋近代所有的观念,而传到中国来的。论其定义,在他们学者间亦难一致。但大致说:民族形成于历史与文化,而国家则为政治统一之单位。本文所论国家形象正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形象,即新中国的国家形象。对于国家形象的界定,基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中外研宄者们众说纷纭。综观已有研究成果,从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特色的实际出发,认为吴友富对国家形象的狭义界定较为合适,即“特定国家的外部国际公众通过复杂的心理过滤机制,对该国的客观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以及所作所为)形成的具有较强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主观印象。”

国家形象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具有完整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体系构成即有所区别,比如,按照时间可分为历史形象、现在形象和未来形象;按照性质可分为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按照领域可分为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社会形象、外交形象、军事形象、国民形象等。上述子形象的划分从不同角度共同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国家形象,也有助于我们对国家形象展开深入研究。

2  武术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关系

从上述对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所有关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以及所作所为等客观现实,经过外部国际公众的复杂心理过滤机制,均可形成具有较强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主观印象,即该国在他者视野中的国家形象。由此,正如上海交通大学郑成良所说,中国当代艺术是目前世界上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国别艺术,中国艺术在直接的视觉层面上和间接的象征层面上都己经成为当代中国的脸面,是中国国家形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结晶,反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理念,体现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必然也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对武术的考验昭告世人,武术是中华国粹。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说,“武术是国粹,谁敢不支持!”这一斩钉截铁的话语不仅体现了总局对武术的重视与支持,同时也展现了武术之宝贵。事实上,武术传播在文化、外交、体育、社会、教育、经济、艺术等诸多方面均已发挥出重要作用,并体现出有待挖掘的巨大潜力,也就在这一过程中,国粹武术实现着它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作用。胡锦涛主席关于“学习武术,第一可以健身,第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第三可以增进中毛两国人民友谊”的经典论断,即反映了武术在体育、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的发挥无形中已在塑造着中国的国家形象。温家宝总理以太极拳为主要内容的“晨练外交”尽显大国气派:“自信、平和、友善和向上。我们一向缺少这种大国的气派,这种坦荡的底蕴。”这正是太极拳的外交魅力,是温总理通过演练太极拳折射出的中国国家形象。同样的,许多实例也早已证明,武术在教育、经济、艺术、社会等其他很多方面均起到了塑造国家形象的良好作用,不再一一列举。

当然,在武术传播作用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同时,已形成的中国国家形象也在影响着国际公众对武术的印象与认知。因此,武术与中国国家形象其实是一种双向塑造的关系,但限于本文主题,对中国国家形象之于武术传播的影响不再做过多讨论。

3  武术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来讲,之所以说武术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因为武术广受世界人民欢迎,在世界体育中独具特色,可以作为中外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且具有极为特殊而重要的桥梁作用。其次是因为曾作为“国术”的武术系统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中国的“国学”,内涵深刻,作为典型的中国符号,具有重要的软实力价值。武术软实力价值的充分发挥有助于国家软实力的整体提升,而一国软实力正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所以,武术正确、广泛、有力的国际传播有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完美构建。

3.1武术广受世界人民欢迎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广受世界人民欢迎,这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以电影为例,美国电影界曾经评选过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十部外国电影,其中有三部是中国电影,分别是《卧虎藏龙》荣居第二;《英雄》列居第四;《功夫》位列第八。另外,《十面埋伏》排名第十一位。这几部电影的共同特征即是均和武术关系紧密。可见,武术在国际上大有市场,是中国电影角逐世界的杀手锏。李安、吴宇森等执导的武侠片在国际上之所以能频频获奖,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人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西方人的文化偶像,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中国武术极富魅力,广受世界人民欢迎。再以武术舞台剧为例。近年来,许多舞台剧借助武术的魅力在世界各地影响巨大。以《少林武魂》为例,其在美国的演出好评如潮,被美国多家媒体称为“震撼的表演”,体现出了武术的魅力。

2011年8月18日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联大会议厅内,由中国武术协会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共同举办的中国武术专场演出隆重举行。这是中国武术首次走进联合国总部,联大会议厅破例搭建了临时舞台迎接中国武术的光临。短短两个小时的中国武术表演,博得全场146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和不时传出的“好极了”的中、英文喝彩声。一位负责联大会议厅保安工作的联合国警察对记者说:“这是多年来联大会议厅举办活动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祖籍为爱尔兰的美国退休老人法兰克先生告诉记者:“这场演出真是太精彩了,是我这辈子看到的最好的节目,远远超过了我从前十分喜欢的欧洲踢踏舞表演。”不少观众向记者表示,这场精彩绝伦的武术表演令人难忘,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事实上,国际社会“许多主流印刷媒体在谈到中国文化时,都不忘提及中国武术。对西方世界而言,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武术是中国人令西方感兴趣的一种值得骄傲的传统” 。在全世界,武术广受欢迎,这为武术积极构建中国国家形象提供了便利。因为,他者只有愿意接受武术,喜欢武术,武术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为构建良好中国国家形象而努力。

3.2武术在世界体育中独具特色

中国武术在世界体育中独具特色。从锻炼方式来看,武术之外的世界体育,尤其是以当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强调动而忽视静。中国武术则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注重训练“内三合”与“外三合”的“六合”状态,达到动静兼练、内外兼修,是一种可以使身心同时受益的锻炼方式。而修练中国武术至高层次的时候,内练更胜于外练,练心更强于练身,明显有异于西方主流的锻炼方式。另外,传统的武术训练强调打练结合,其极富技击特色和审美韵味的武术套路是世界其他任何体育项目都不具有的,而其打练结合的训练方式也是迥异于其他武技项目的。

从技法特色来看,中国武术和世界其他武技相比,首先表现出的是技法的繁复性。中国武术仅“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29个,每个拳种又分为诸多流派(以太极拳为例,较大的流派便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和式等),每个流派又均有各自的“十八般武艺”(此处“十八般武艺”是对数目繁多的拳械套路的概指),如此计算下来,武术技法之博大可想而知。其次,武术技法在运用中具有明显的防御性特色,多不强调主动进攻,而是因势借力、随屈就伸、舍己从人。防御性特色尤以太极拳体现得最为明显,不赘述。

从文化内涵来看,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相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博大精深,蕴涵中国传统的伦理、哲学、美学、文学、艺术、民俗等诸多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而他国的体育项目则是在非中国文化的长期孕育下诞生的。由此,在文化特色 上,武术迥然有异于他国体育项目。以武术审美为例,传统武术的审美相对于国外武技而言更具有内敛性,国外武技更多的是对勇猛、力量与速度的展示,而中国传统武术则更多的是对刚柔相济、含而不露、意发神传的和谐美的追求。正如,“如果弹琴时动作幅度大,按西方理念来看是‘神采飞扬’,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

中国武术在世界体育中独具特色。因其特色,中国武术在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才更具有可识别性,才可以更有效地构建中国国家形象。

3.3武术是中外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汤因比、罗布代尔等文明史与文明理论研究专家都论述过:历史上虽有暂时破坏性的文明冲突,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交融、借鉴与和平交往才是人类文明进步史的动因和主流。以佛教为例,若没有中印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融,便不会有禅宗的诞生及其在中国的千年传承。

从李小龙将如Kung Fu(功夫)一词写入英文字典开始,武术在中外跨文化交流、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至今还只是停留在武术、熊猫、中餐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符号上,由此也更加凸显了武术在中外跨文化交流、构建中国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舞台剧《功夫传奇》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品牌,它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不仅缩短了中国文化贸易逆差,也广泛传播了中国文化,其在国外的演出准确表达了中国文化爱好和平的传统,向国际社会诉说着中国人的心声:“我们爱好和平,为了和平我们要强壮身体,我们要强壮力量,我们是为了世界和平”。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指导,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多家国外主流媒体策划实施的“2011中华武术之旅”,不仅为中华武术文化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示的平台,也通过激发对象国受众对中国武术的浓厚兴趣,传播了中国文化,为树立良好中国国家形象做出较大贡献。这些事例都是对“武术是中外跨文化交流重要桥梁”的有力证据。

事实上,武术作为非言语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将中国文化的丰富信息蕴藏在闪展腾挪之间,涵纳于技击特色之内,不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即可令国外武术受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完全避开了语言差异可能导致的交流障碍,还将交流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沟通,更加拉进了彼此间的距离。从这个角度上讲,武术的非言语传播功能在中外跨文化交流、树立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具有言语传播所不及的独特优势。

3.4武术是典型的中国符号,具有重要的软实力价值

山东大学陈炎认为,“中国元素”应该是中国文化最为集中、最有特色的表现形式,这种元素至少应该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它是直观的,即可以在日常经验中直接感知。其次,它是独特的,即对于域外文化的受众有一种新奇感、陌生感。最后,它是有一定内涵的,可以体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因而具有可供咀嚼的文化意味。按照这一标准,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是汉字、中医、中餐、武术这四项,它们最为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因而与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火药等科技版的“四大发明”同样重要,可称之为文化版的“四大发明”。此处的“中国元素”即可理解为“中国符号”。作为人文版四大发明之一的中国武术正是典型的中国符号。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尽管任职于美国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的美国学者约书亚•科兰滋克在接受《华盛顿观察》采访时说:“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明显改变了她在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形象,使她在国际舞台上变得积极活跃而富有建设性,甚至于很多国家现在更喜欢中国,而非美国了”,我们仍需清醒认识到中国的软实力和经济总量相比还很不相称,还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手段积极提高。武术作为典型的中国符号,武术传播正是提升中国软实力、构建良好中国国家形象可以运用的重要手段。

作为典型中国符号的中国武术在国外民众中的广泛传播可以实现公共外交的良好效果,充分传达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从武的维度深刻展现中国人求“和”的价值观,从而发挥重要的软实力价值,构建“和谐”的良好国家形象。因为公共外交是“符合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新型外交形式”,所以从公共外交的角度传播中国武术,不仅可为中国崛起提供一个相对稳定、但同时具备灵活性的联系框架,还可有效超越媒体舆论氛围、打破“中国威胁论”沉默螺旋的效果,发挥重要的软实力价值。从实践的角度而言,武术在奥运会的展示以及在孔子学院的传播等很多实例,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公共外交方式,对提升中国软实力,构建良好中国国家形象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3.5武术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的精髓,曾作为“国术”振奋民族精神,具有“国学”的高度

中国武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在几千年的传承与传播中,从“先秦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使武术开始初显文化特色”,到“宋明理学世俗化使武术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化载体”,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融摄与承袭,构成了一幅“和谐之美、伦理之道、自强不息、神往技击”的武术文化图景。从本质上看,中国武术的千年演化,是从“武”的维度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的全面承袭,并自成体系。可以说,一部武术演化史就是一部武术传播史,而“武术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传承,脱离文化传承的武术传播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因乎此,民国时期以张之江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才力主将中国武术作为“国术”来对待,实现了武术从古代一般士大夫所认为的“不急之末学”到民国时期备受世人关注的中华“国术”身份的华丽转身。至今为止,用“国术”代指“武术”的传统在台湾和一些国家及地区的华侨那里仍广为存在。

需要明确的是,“国术”的结构是多元的,它包括了传统武艺遗存在民间的多个独立项目。有拳械套路演练,有徒手和长短器械格斗项目,又将自古以来与武术相辅相成的民族摔跤纳入其中,还包括了与传统武艺有密切关系的射箭、弹弓、毽子和力量测试等项目。但毋庸置疑的是,武术作为国术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术的核心内容。

在21世纪中国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良好国家形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时代背景下,在国学热席卷中国乃至世界、备受文化界、教育界等各界关注的现实氛围中,全面、系统承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曾被视为“国术”的中华武术理应提升到“国学”的高度进行传承与传播。当前关于“国学”的定义主要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是延续章太炎的定义,即包括文字学、经学、史学,学术界多持此论;另一种是比较通俗的理解,即‘国学’就是传统文化”,武术显然不在第一种之列,却明显列属于第二种的范畴之内。无论如何,武术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反映着中国人的生存理念和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和身份象征,“单纯框架在体育的视野下开展,无疑是对传统的漠视和戕害。强化国学意识,是武术走上民族文化特色之路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强化国学意识,才能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时拥有一份自信和平静,才能在咄咄逼人的异域武技面前,找到自己合理的落脚点,才能在国家民族需要时胜任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才能更为积极、有效地为良好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贡献力量。

4  结语

21世纪将是中国崛起的世纪,这似乎早己成为国际共识;未来的竞争,软实力的作用将愈加凸显,这也早已被广泛认可。世界话语权的转换,必然要经历国家之间实力的博弈,在陈旧的国际关系“零和博弈”的思维框定中,如何能够更为迅速、稳妥地获取话语主动权,彻底打破传播学中所谓国际话语的“沉默螺旋”,真正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国家软实力。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然而,正如乔舒亚•库珀•雷默所言,“在每个国家几乎都存在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殊异的情况下,这种殊异在中国身上似乎特别明显,世界对中国的看法非常不同于中国人的自我认知。”换言之,国际公众和中国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差异悬殊,这非常不利于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

在这样一种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系统承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武术,作为典型的中国符号,广受世界人民欢迎,且在世界体育中独具特色,是中外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广泛传播具有重要的软实力价值,对良好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之,在国家“文化强国”的战略指导下,站在国家形象有益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武术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跨文化传播,将有助于武术服务世界,构建良好的中国国家文化形象。
 

标签:武术 中国 国家 形象 重要 
上一篇:“武术”“国术”辞源考究-路迪民
下一篇:杂谈传统武术拜师-孙嘉雄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