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

从“刚柔互济”中寻绎传统武术的技理与文化内涵-孙广波、周素珍

时间:2014-7-1 15:30:42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50  评论:0
中国传统武术技击功能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取决于刚柔互济能否随技法变化而驱使;身体的内外配合能否高度地协调统一,也是传统武术技击功能得以发挥,健身价值、观赏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的关键。本文根据“阴阳互为其根”的传统文化哲思,结合传统武术技法构成要素和人体科学运动知识,就如何从“刚柔互济”的传统武术运动中,寻绎出武术的基本技理与文化内涵,谈点我们的学练体会。

一、“刚柔互济”是武术技法得以发挥的根本

“天地之道,阴阳互济”。这是中国古代先哲通过长期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观察,对宇宙中万物之间所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些关联现象,用“阴阳”的“对立统一”所进行的高度归纳与概括。传统武术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支脉,“阴阳转换”之理寓于拳理之中,是前人认识到武术技法的运用是刚与柔最佳融合、相互为济的运动。故学练传统武术,就要理解“阴阳”概念的含义,寻找出武术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也是练好传统武术的前提。传统武术将“阴阳互济”的运动原理,作为求技、练技的基本方法,是因为武术在技法运用时,既要有刚的暴烈,还要有柔的圆滑;既要有刚中寓柔的弹性,还要有柔中寓刚的韧性。武术劲法在运用上的特点是“过刚易折,过柔易软”。因此,武术各种技法的运用,只有在刚柔的控制上做到随心所欲,才能使武术的技法得到有效发挥。所以,学练武术只要将“刚柔互济”作为练功要旨,练功思路就能相对地集中,也就不会为繁奥拳理所困惑。

刚与柔是武术运动中呈现出的一种相对状态。在习武初期,一般对传统武术中所谓的“内家拳”、“外家拳”判断,大都是通过在套路演练中或是以直线为主的刚性动作,或是以环绕为主的柔性风格做出的,尚不知刚与柔在武术运动中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传统武术的套路演练上,刚与柔的外在表现或偏刚、或偏柔,反映的是不同的练功之道思想和练功方法。

中国的传统武术,“内家”拳也好、“外家”拳也好,不论外在的表现形式如何,最终所求取的都是劲力上的刚则能极刚、柔则能极柔,以及劲力能够随攻防动作的需要,恰在其时、恰到好处地呈现出刚寓有柔、柔中寓刚的一种最佳技术状态。传统武术之所以强调刚柔相济的作用,是因为其在技法的运用上,只有发挥出了刚与柔的互济功能,才能最为有效地体现出技法的实用性,乃至传统武术套路的审美价值和健身价值。

传统武术是以技击方法为内容,以提高人体生理机能为根本的一种身心运动。在技法的构成上既注重实用性,也注重观赏自娱性和健身性。传统武术在拳种上、内容上、风格特点上,虽各有千秋,但由于武术的搏击本质特征决定了在技法运用上要内外合一、刚柔相济。内外合一需要意识上的松紧、劲力传递的顺畅,而刚柔相济则需要动作上的娴熟和韧带、筋膜、肌肉的松紧运用质量。我们知道,在武术技法的运用时,既需要有得势时那种刚劲遒拔,一击必得的霸气;又需要有防守时那种形松意紧、以柔抑刚、化解来势时极尽圆滑的阴柔之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刚与柔的协调性、劲力传递上的顺畅性,是我们在习练传统武术过程中应该抓住的主要矛盾。

二、刚柔互济集中体现传统武术运动基本规律

“练拳求其技,刚柔寓法理”。刚柔在武术技法运用中囊括着搏击中所需的坚硬、速度、发放、引化等制人技法,又包含着拳法练习过程中意念上的松紧,肌肉、筋膜上的舒张。武术刚柔运用精妙之处既是一个人技艺娴熟的体现,又是功夫深厚程度的积累,还是人体精气神与四肢功能的最佳融合。学练武术如同写文章。首先要围绕其主题立好间架,再填词加字也就成为文章。但要想写出好文章,还必须在润色的细腻上下功夫。我们学会了武术的套路就如同立好了一篇文章的间架,但要想使武术套路的间架丰泽饱满,就必须在套路的润色上下工夫。同样,我们要想使武术的技法能够应用于实战之中,就应该在技法的娴熟上、在动作的刚柔相济运用上下功夫。

中华传统武术理论的形成,无论是“内家”也好,“外家”也好,其理论核心内容和练功方法上都脱离不了武术运动的“刚柔相济”本质。刚的练习在武术运动中主要体现在皮肉的密度上、筋骨的强健上、劲力的充沛上、气势的饱满上;柔的练习则主要表现在肢体的松活上、气血的流畅上、变化的自如上、动作的轻灵上等方面。劲力充沛、肢体敏捷,是刚与柔相互推动的结果,是内与外协调的统一。掌握了刚柔互济和谐运用的方法,就是掌握了武术运动的技巧和规律,就能在武术套路的演练上,将其动态美、技艺美和内在的精气神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传统武术套路的魅力,还能在技法运用上,审时度势、随心所欲地控制技法的动、停、急、缓和刚、柔、暴、绵的瞬间变化。

三、刚柔互济寓有传统文化内涵

刚与柔在传统武术运动中和谐地运用,体现的是“过犹不及”又不能不及的传统文化思想和物质世界“阴阳互为其根”的运动规律。学练传统武术,就要掌握刚柔互济的运动规律。武术运动之所以要在前俯后仰的攻防运动中始终保持住身体重心的平衡,是为了使武术技法得到巧妙的运用和发挥。而身体能够在运动中保持平衡,则是刚柔互济的结果,因为刚中有柔、柔中寓刚是武术技法得以发挥的基本条件。对此,一些武林前辈在诠释其拳理时,将“阴阳互济”这一寓意极深、包容性极广的传统文化精髓,引用到传统武术的理论之中,就是依据物质世界“阴阳互根”的运动原理,阐述武术运动的基本规律,且会衍生出“刚柔”、“内外”、“动静”、“虚实”、“开合”、“分争”、“快慢”等武学理论,使中华武学理论丰富多彩。可以说,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依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转换、相互推动”之理,为求取拳法运势上的流畅、踢打摔拿上的自如而构建起来的。

“阴消阳长”,是宇宙一切事物运动的基本规律。中华传统武术理论的形成和练功指导思想,依据了阴阳的“正反对立”和“相互依存”运动关系,把武术运动中的刚与柔能否和谐运用作为技法运用的根本,这是武林前辈在长期的实践中,切身体悟到刚与柔两者如偏废其一,武术的技法和具体运用中将会因缺少“灵气”,而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和发挥;武术的套路演练将因缺少“灵气”而失去观赏自娱和修身养性的价值;传统武术也将因失去“阴阳”的对立依存、“五行”的生克乘侮、“八卦”的运动变化规律等依赖的土壤,而在技理上变得盲从。所以,学练传统武术就要在刚则能极刚、柔则能极柔上下工夫,在刚柔互济上下工夫。因而刚与柔能够达到最佳融合,这才是传统武术技法能够得以准确运用的真正灵魄。

四、刚柔互济的最佳融合是传统武术魅力所在

人之体魄,内有五脏六腑精气神,外有四肢筋骨肉。刚则立强、柔则立挺。刚柔相济,心平气静,肢体畅达,力能长久。“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古人对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归纳为“阴阳互根”和“天地之道,阴阳互济”的哲理,具体地引用到武术运动中,就是千法万法都离不开刚柔相济这一根本之法。武术的运用之妙在于心灵对武技的理解和感悟。刚的作用在武术技法的实际运用中,能使人体的筋膜肌肉得到弹性的势能,迅如箭出;柔的松活则能瞬间收敛刚的激烈与奔放,增强拳法的神韵与慧心。悟透刚柔之理,就能悟明风格不一的拳术运用之理。只要细心捧读先贤名篇,从中能窥视出拳法练至精妙之处,都是刚与柔的精美结合。因为柔的牵引柔化能借人之力、顺人之势、牵动对方之时取势,以占先机;刚则是肌肉在神经的支配下,瞬间收缩所产生的物理变化,极具攻击力。刚与柔的完美融合体现在技法运用上,就是攻中有防,防中有打;体现在套路演练过程中,就是动静相宜、身活肢展、劲力充沛、上下顺达。懂得了刚柔的道理,也就能在博大精深的武海之中梳理出“大道至简”的道理。在学练传统武术时,只要知道武术是一项人体机能的运动,是受生理功能限制的,就能在人体生理功能允许的范围内,以最佳的科学方法,挖掘出武术所具有的各种功能而从中受益。至于对一些广告中所宣扬的那些玄而又玄的神秘功法感到不解时,或对一些武术理论中所涉及到的“阴阳”、“五行”、“八卦”等深奥内容一时得不到澄明时,也大可不必为了解惑而去废寝忘食,人为地将武术的本来面貌再笼罩上一层朦胧的面纱。我们皆可至简地将运用在人体之内的劲曰阴曰阳;或将四肢形态上的劲曰柔曰刚。因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刚柔之理折射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之理,而“阴阳”之理是古代贤达们上可论天、下可谈地、中可析人的“大道”之理。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国武术的刚柔运用之理与中国古代的“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刚曰柔,故地者具刚柔之体而能生育万物也”实乃同为一理,只不过一个含义广泛,一个含义具体罢了。在刚柔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相互变化的精微细腻上下功夫,这对于我们在探索中华武术“搏艺真道”的本原是大有裨益的。

标签:刚柔 传统 武术 文化 内涵 
上一篇:武术健身一点通-武兵 王宏强
下一篇:浅谈武术基本功-武崇玉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