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系

八极拳“逆思维”格斗训练

时间:2013-7-24 9:02:52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214  评论:0

  “逆思维”训练的特点

  “逆思维”是我在2001年第11期的《搏击》上提出的一个概念,“逆”就是与习以为常的思维相反,譬如,不管是传统武术还是现代搏击术,一般都是先耗三、五年或几个月打基础,然后才搞对抗。“逆思维”不然,“逆思维”开始什么也不教,一上来就开打——徒手戴拳套、器械使用纸刀、纸棍(把报纸卷实,外套自行车内胎),打一阵儿之后才停下来谈技术,稍做纠正,接着再打。有技术纠正,则意味着“先打后练→再打→再练→再打”的“逆思维”,并非是放弃拳法一味乱打。一般拳术里有的技术、技法、功法,“逆思维”也一样不落,只不过“逆思维”不是等术、法、功练合格后再对抗,而是把技术、技法的合格过程放在对抗中进行——同时辅以独自的术、法、功练习。这么搞的一大好处,是避免了武林普遍存在的“会练不会打”的现象。其实搞“逆思维”,即是出于痛恨“练、打不同一”害人。

  用“逆思维”指导搏击训练,技术、技法、甚至功法的练习因人而异,不但高个子和矮个子练的东西不一样,即使同样身高的人,也不见得就练相同的东西——身高一样了,肌肉和其它的运动素质不见得一样,身高素质相似的人,行为、心理特征还可能大相径庭。那么,强令所有的人100%执行同一术、法、功模本,且不准根据自身特征有所侧重,显然是胡闹。即使是“用规定动作进行的比赛”的项目如足球、拳击,尚允许运动员在相同的练习内容上调整训练量,遑论不限制动作、彻底自由发挥的搏击?

  “逆思维”在不强求术、法、功同一之外,更进一步突出本能动作的价值,而所谓的纠正技术,指的是在本能与标准动作之间寻求平衡。

  比较赵道新之训练方法

  细心的读者肯定能发现,“逆思维”跟赵道新的训练法有相似的地方。譬如,在《道新拳论》之“谈训练方法”一文中,白纸黑字地写着:

  “训练应该接近实战,而不是把实战去模仿训练,在训练中我们注重传统,更注重创新。”

  “在执行了短期的基础训练后,就要以爆发力训练与实战训练为主。”

  “把实战视为艰苦和危险,并作为最后才能进行的高级训练是不对的——应把实战作为家常便饭。”

  “一种打法是否能成为进攻的武器,不是看这一打法是否正统,而是看这种打法在实际使用时是否舒适、有效。招法应因人而异,不必统一拘泥。”

  不用我多唠叨,读者自会看出两种观念的相似之处,比如:不把对抗放在最后进行,训练服从实战,打法“因人而异”等。

  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譬如,“逆思维”在“招法应因人而异,不必统一拘泥”外,更重视本能动作。另外,“逆思维”是先打后练,而赵先生虽主张日常训练“以爆发力与实战为主”,但之前要先“执行短期的基础训练”。

  对于赵先生的在“打”之前、先“执行短期基础训练”的方法,我打算多说几句。很多读者恐怕还记得,十年前,赵先生的徒弟黄积涛在他的系列文章——《心会掌破译》中曾言:“心会掌的格斗训练系统是主张‘先临敌、后训练’,要求‘格斗→训练→再格斗’交替进行的”。

  两相比较,对于“先练、还是先打”,黄文与其师确实略有不同,不过,你要想到,赵道新是那种狂热地强调格斗的拳家,仅他那句“应把实战作为家常便饭”,已显霹出全豹之一斑;何况,赵先生的“基础训练”只是“短期”的,过了这一“短期”,在往后的训练中仍是“——以实战训练为主”,与武林那种长年空练、练打脱节的“先练后打”截然不同。

  另外,赵道新“基础训练”的内容,也决定了此入门训练必然是“短期”的。请看赵道新本人的话——“纯粹的基础训练一般做为训练的开始,它包括如长跑、站桩的耐力训练;伸筋、跳绳等柔韧训练。还要掌握一些最基本、最简便的攻防动作。”  耐力和柔韧属于身体素质,不是技术部分,对何时进行格斗练习没有影响,所以,赵的“基础训练”,从技术内容说,便只剩下“最基本、最简便的攻防动作”了,而符合“最基本、最简便”这一要求的技术动作,不外乎直线打的如直拳、崩拳、撑捶等;弧线打的如摆拳、圈捶、掼耳等;螺旋而发的如勾拳、钻拳、通天炮等。至于学习这三个动作,大多数人用不了几天就能掌握。

  如果赵道新的入门练习仅进行十天、一星期,那么他的训练程序,与其徒所言的“格斗→训练→再格斗交替进行”和“逆思维”的观点,也就大同小异了,区别只在一个短期的开头部分。

  与赵道新强调“应把实战作为家常便饭”相似,“逆思维”主张天天打、月月打、年年打,认为“对抗是武术所有训练环节里最重要的一环”。这一主张,恰恰与流行的八极拳及很多陈腐拳术有着天壤之别。

  “本能”与“玄虚”的对抗

  “逆思维”是一种理念,它可以进入八极、大成、形意、八卦等任何一种拳术。对于渴望提高搏击功夫而又多年无所获的人,“逆思维”的“练打一体”会使他怦然心动,一拍即合。对于迷醉玄虚武功、重练不重打的人,重打的“逆思维”则如《道新拳论》那般,令他们如芒在背。

  中突是注定的,两种观念从根子上就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融。譬如,“逆思维”认为:人先天就会格斗(事实也如此),格斗本能是人有可能成为格斗家的基础,训练是把一个会格斗的人变得擅长格斗。玄虚武术回避“人先天会格斗”这一事实,玄虚武术眼里只有仙体没有凡胎,它有意隔断本能与武术之间的血肉关联,在本能与武术之间制造无限大的距离,视武术为神功,一种可以使人脱胎换骨的奇妙法术

  持“训练是把先天会格斗的人变得擅格斗”观念的人,其对本能的态度必然是,不但不漠视,相反还会尊重它。他们潜心研究人的本能搏击动作与武术技击动作的关系,并发现人的本能搏击动作是武术技击动作的源泉,所谓武术,是对本能搏击动作的合理化升华,而非在人的本能搏击动作之外另创一种技术,简言之,武术与人的本能搏击动作之间,是“改造”关系,而非凭空“创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武术不曾“创造”出哪怕是一招人先天不会的搏击动作。步法、技法也不例外。

  玄虚武术既然漠视本能,仰脖子巴望云端天际,那么,拽过文化外衣抬高自己就是自然的了,尤其那些宗教式玄奥话语,最令它钟情,使它倍觉长了身份、上了档次,再难以忍受武术“脱胎于本能母体”这个事实。

  把外表包装得金碧辉煌,还只算完成了一半工程,继之,训练思路也要重新包装,比如原先的格斗动作,像直击类的拳式等,本来功能十分单纯,就是用它打人的。思路改变以后不然了,“直击”等等拳式,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功能——练功夫。

  虚无缥缈的“练功夫”

  “练功夫”一说,普遍弥漫于玄虚武术,譬如,形意拳的“五行拳”、八极拳的“小架”,本来它们都脱胎于人的本能格斗动作,不用练也会个大模样(只不过不尽合理)。照“逆思维”的思路,你在对抗中使出“直击”,我告诉你这类似八极拳的“撑捶”  (形意‘崩拳’),你拳斜着往上捅,这跟八极“通天炮”  (形意‘钻拳’)对应上了,你抬脚一踢,踢低了是八极“搓踢”  (形意也有这一脚)、踢高了是八极“点裆脚”。

  这些动作你不学就会,学了做得就更好,完全可以上来就打,边打边纠正,用不着一个千年磨一剑的“练功夫”过程。

  但形意拳却告诉你:劈、崩、钻、炮、横五招,不是学了就打人的,你得先拿它练功夫,等功夫上了身,它们才能用来格斗。假如这“练功夫”,是赵道新先生所言的:“提高身体素质被称做‘练功夫’、‘增长功力’。”也没什么不对,当格斗需要的柔韧、速度、灵敏、反应、力量尚欠火候时,即使简单如“崩拳”(或八极‘撑捶’)的直击拳,威力也有限。问题是,形意拳、八极拳,它们所说的“功夫”,不是赵先生那种实实在在的“身体素质”,而是虚幻无比的玩意,不是速度、反应快一些,力量大一些,而是直追超人的神力、神速、神奇的反应能力,而这一切神功,他们声称:都能由“小架”(撑捶就包含在小架里)和“五行拳”练出来。更有甚者,一位练拳的老先生,竟梦呓般地诌道:五行拳能练出轻功。撒臆症了。

  “练功夫”一说,使武术从整体上步入歧途,它把任何一个搏击动作“从初学到实战的时间”都无限止地拉长了,造成绝大多数人别说三、五年,即使耗费十数年仍不能从“小架”、“五行拳”里练出“功夫”。而练不出功夫,搏击训练当然遥遥无期。

  实战中的“合”才叫“合”

  这横插一杠子的“练功夫”所以折磨人,原因在,“练功夫”的要领极端复杂玄虚,且波及到任何一个搏击动作,就像那至简的“崩拳”和“撑捶”,也逃不过“六合”、  “四梢”、对肝对肺等等多不胜数的要领刁难你。在“六合”、“四梢”这些绳索的捆绑下,人要想从头到脚、从内至外、还有不着边际的“心与意”——哪都练“合”了,非得十年八年不行。尤其害人的是,这种“合”是单人独练出的“合”,一旦投入实战,立马整个散架、哪都不合。倘若照顾“合”,保持拳架劲力的“整”,便要牺牲速度和敏捷,其笨其呆其迟缓之状,可笑至极,仿佛笨牛战狮子,只有挨打的份儿——我们不是常见练了十年八极、形意的人,连个直击的撑捶、崩拳都不会使吗?

  “逆思维”把搏击动作“从初学到格斗的时间”,缩减为零,而且让你先“格斗”后“学习”,然后再学习、再格斗——无限循环。这个“格斗与学习”的过程,说起来,也是求“合”,不过,它是在实战中使你的肢体、神经趋向“合”,而非独自对空“六合”,至于“心与意合”等玄虚,绝对不玩。

  在实战中求“合”,类似上楼梯,一级一级往上“合”,你合得多一级,格斗能力便提高一点。你合得多能打(水平高),合得少也能打(水平低),但不存在不能打的现象,更没有李仲轩先生说的什么:一处不合全身哪都不合。李老先生及玄虚武术,把“合与不合”截然对立,一刀下去分两半,一边“合”一边是“不合”,合就是对、不合就是错。

  但如前所述,李先生讲的“合”,是独自空练的“合”,此“合”与实战之“合”是两码事,你耗十年“合”了后,练打时,还得重新求“合”,连李先生自己都承认,形意拳的练与打不是一回事,说:练是根节摧梢节、打是根节追梢节。既然实战是“根追梢”,何必让大家绕那么大弯子先磨十年“根摧梢”?一上来就“根追梢”不就得了?形意拳本就是速咸拳,有“一年打死人”之称,难道非把它改成“十年不出门”,大家都练不出来,才叫有档次?

  有一个常识必须说明,一门拳术的练法是否正确,不是看这一门百十年前出过什么高手,而是视能够查证的成功率而定。假如一千个人只有一个人勉强达标,那么,这种拳术的练法肯定是错误的。传说如海绵吸水,传说中的前辈高手能有30%的真实性就让人烧高香了。何况拿传说当证据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武林传说归属民间文艺类,不具有科学论证中的证据资格。

  也许有人抬出他老师、他师兄如何有功夫,我要问了,他们那功夫是空练时吓死人,还是曾力斗歹徒数名?是讲手说招无比奇妙,还是散手中的运用自如?

  即便他们真能打,还有一个疑问,人家是按照教你的那套方法练出来的吗?

  假如用“逆思维”练八极、形意,你老师有没有真功夫,几天练下来你就明戏,因为开头就得“打”啊。

  八极拳如果不练套路,练什么?

  年初,我碰见一位跟我的同门师侄学过拳的小伙子,小伙子练了一年半八极,一年半总该练出点东西了,我一指身边的一个学生,让小伙子和他试试手。瞅小伙子害怕挨打的样子,我笑说:“别怕,你打他,不让他不打你,他光守。”即便如此,小伙子仍旧不肯伸手,他说他没练过打。唉!学了一年半竟没练过怎么动手,我感慨,那这么长时间都练了什么呢?小伙子说:只练过八极“小架”,再有就是每天“撞树”。

  原来如此,小伙子只练过套路。如武林所知,练套路不能打人,因为这一事实早已人人皆知,我也就不唠叨了。问题是,在流行的(非传统的)八极拳训练程序里,这趟“小架”,还有“单打”、“对打”,已成入门头几年的必修课,如果不练套路,他们就不知该练什么。

  其实,即使很多跟八极拳耗了十几年的人,也是以把玩拳、械套路为主,假如你要让他们放弃套路,他们就会很失落,两眼茫然不知道该练什么,最后只能对着树撞撞膀子、磕磕手腕,而已。

  对这样的八极拳爱好者,我只能说声不幸,你练的是假八极拳,或曰:流行的八极拳。道理很明显,没有一种技击拳术会以套路为主,而塞满套路的拳术,必然是假拳、不能打人的拳。

  真拳、能打人的拳,除了套路永远有东西可练——准确地说,打人的拳,根本就不练套路,套路在技击训练里找不着它的位置——围绕搏击进行的多项训练足以把人累趴下,哪里还有精力练套路,顶多拿它调剂一下精神了。

  有人说:我知道套路打不了人,我只练单式,找几个使着顺手的动作下工夫,把它们练精了,动手时我就使这几个式子。

  这种思路当然比迷信套路进步了一块,但要说这种练法对不对,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下面,我们由“怎么练就怎么打”的思路入手,来谈这件事。

  假如“怎么练、就怎么打”?

  “怎么练、就怎么打”是一种很流行的思路,持这种思路的人说起拳来都振振有辞、底气十足;听的人呢,也觉得这话好象有道理。我认为不是那么回事。

  假如“怎么练、就怎么打”能够成立的话,那么,一个使用“撑捶”去搏斗的八极门人,他就该蹲着马步去打,因为“撑捶”就这么练,而且要打一拳一停顿,不做快速连打——撑捶在“小架”和“金刚八式”里,就是一步一拳。

  依次类推,“怎么练、就怎么打”到了形意拳里,使崩拳就照搬“五行拳”的崩拳练法,一步一推地去搏斗,同样也不使第二下。还有八卦掌,要拧腰回头、脚别着劲转着圈与歹徒格斗,八卦掌就这么练的,“怎么练、就怎么打”。

  看了这几句话,大家也就明白,只练单式子,首要的前提是动作合理,假如动作不合理,照样打不了人。不过动作合理了,劲力不合理,打人仍是遥遥无期的事。

  八极拳有一项“找劲”训练,主要就是解决劲力的问题,拿一单式子反复雕琢,去犟劲求活整劲,同时练协调性、练呼吸。八极拳常有迷信找劲的人,一辈子找劲不停,其劲力经千锤百炼找得也算够整,遗憾在,其人一旦投入格斗,平时无比熟稔的劲,立马背叛他,完全无法“怎么练、就怎么打。”  这就是说,劲力合理了还不能保证你就能打人。

  说来,找劲没有错,找劲很重要,问题是,“找劲”不过是八极拳训练的一项,它即使再重要,也只是解决协调性、呼吸、劲力几个环节,而非训练的全部。

  即便是“找劲”本身吧,还牵扯到你在什么样的神经状态下找的问题。神经激发不够的找劲,说句透底的,只算是找劲的初级阶段;有人“练时无人似有人”,神经状态高度激发了,还不行,仍只是完成了“找劲”的一半,想象中的有人跟真的有人打你,从对神经刺激的强度和精细度来说,差距有天壤之别。

  仅从神经激发来说,劲力也要在对抗中去找。何劲力在格斗中的运用,不仅仅涉及一个神经激发问它牵扯到的问题还很多。

  逆思维:怎么打、就怎么练

  我主张:“怎么打、就怎么练。”

  这句话怎么理解,就是:格斗要求你怎么打,你就怎么练;格斗要求你练什么,你就老老实实去下工夫练什么。一句话,怎么练和练什么,听格斗的。在武术训练的系统中,实战是火车头,训练是后面的一长串车厢,练武术是火车头拉着车厢跑。

  如何对一个初入门的小伙子讲解这番道理,你可用如下的方法来诱导他:一开始就找个人和他打,假如他拳头够不着对方,你就让他“上步”,注意“距离”。假如他出拳只会打一下,你让他把双手“连起来打”。假如他连着打脸无效,你提醒他“指上打下”。他要是身子笨拙,做不好上一戳、下一拳,你嘱咐他“惊上”之后,接一低腿蹋胫骨……

  “上步”,也就是“步法”。即然格斗要求你有“步法”、注意“距离”,那么训练中,步法和距离就是你该练的项目。格斗逼着你双拳连发,上下连打,拳脚交替才能赢人,那么你就该遵照格斗的指令,一丝不苟地去执行。

  恐怕有读者注意到了,我没有特意说明这是八极拳的技击训练法,是的,像步法、距离、连续打击,还有时机、战术等等东西,形意拳、八卦掌、大成、少林难道可以不练吗?

  我们的诱导还没完,从另一个角度讲,假如他的拳头总被对方轻松躲过,我想不用多说,小伙子就知道“速度”的重要性。再假如,他打着了对方却跟挠痒痒似的,这时,难道还需要你掰开揉碎地讲,他才会意识到武术要练“力量”?还有,倘若对方打来的拳脚,他想躲而躲不开,想截而截不住,那“神经反应”和“灵敏”的问题,不也不请自来地摆到了桌面上?

  既然格斗要求你练力量(尤其是爆发力)、速度、神经反应、灵敏,你就该踏踏实实地在这些功夫上出死力。我跟大家说,当你放弃爆发力、速度、神经反应、灵敏这些训练时,如果你是八极门人,你就不叫练八极拳;如果你是形意门徒,你也不叫练形意……依次类推,不把爆发力、速度、神经反应、灵敏的重要性放到头顶上,就不叫练武术。

  赵道新先生在《道新拳论·谈提高身体运动素质》仲告诉大家:“在拳术练习中,提高身体素质被称作‘练功夫’、 ‘增长功力’。”大家注意,赵先生的这个“提高身体素质就是练功夫”一说,也没有专指那一门派,他指的是所有“拳术”。八极拳、形意拳是“拳术”,八卦掌、大成拳也没出“拳术”的圈,赵先生一网打尽了。

  以实战为火车头拉动训练车厢,“怎么打、就怎么练”,就是我在本系列(续二)中所说“拉动式”训练程序,而“怎么练、就怎么打”的思路,可归入我说的“推动式”程序。如我在(续二)中所说,“推动式”和“拉动式”是企业管理学上的概念,所谓“拉动式”,是市场(实战)决定产品的研发、供应、生产、检验、销售(训练)——这是一种先进的现代管理程序。所谓“推动式”,则是靠“研、供、生、检、销”(训练)推动市场(实战)——乃是一种落后陈旧的管理程序。

  用“对抗”监控调练

  “怎么打、就怎么练”的“拉动式”,不但能让人明白你该练什么,还能检测你练的对不对。由训练到实战的“推动式”,则缺乏对训练的监督。

  监督机制在武术训练中的缺失是普遍的,就八极拳来说,多数人仍在遵从“套路→找劲→拆招说手”的程序,该程序是否合理,完全没有监督。练习者怀着对武术神话的痴迷埋头苦练,以为自己走的是一条通向李书文、吴秀峰之武功境界的康庄大道,直到虚耗十年、八年,自己一无所得,十年时间换来的只是原地踏步,格斗能力一点没见长,他们才恍悟自己练错了。

  这不是坑害人吗?假如每一项的练习都设置监测手段,及时发现错误,发现了就纠正,练习者何以一错再错,一点格斗能力没练出来。

  我说的监测手段就是“对抗的实战中去验证不现实,比如(让大家到力斗歹徒—个练了三年八极拳的人,在跟人动手时——动手就是一种检测,你练过的东西使不出来,首先,检测的结果就表明,你的八极拳从整体上练错了。如果练对了,三年肯定出打人的功夫。

  倘若想具体知道自己哪里练错了,就得找行家帮你分析。八极“小架”你肯定练过,如果你认为“小架”是用来练功夫而不是打人的,那你的“功夫”就应该表现在格斗里,而动手的事实已证明,你的“功夫”在格斗中踪影不见,这就说明,你由“小架”练出的不管是什么“功夫”,反正不是有利于格斗的“功夫”,你在“小架”上纯数瞎耽误工夫。

  还有八极“单打”,你也肯定是练得很熟,“单打”被许多人名之曰:练技法。既然是技法,就应该能打人,怎么你练了三年还打不了人呢?三年都不能使人学以致用的技法,一句话,它就不是技法。

  提到“单打”就不能不说“对打”,在八极拳里,“对打”与“单打”如影随形,“对打”名之曰:熟悉技法。既然你的八极技法在“对打”中已经烂熟于心了,格斗中你为什么还眼花手乱脚绊蒜?这又证实,“对打”让你熟悉的不是八极拳的格斗技法,是表演技法。表演技法当然打不了人。

  如果你说:“我也把”单打“里的式子拿出来单练过,我也练‘金刚八式’(八个单式),我也经常跟师兄弟拆招。”

  唉!练单式的事,我们前面不是已经讲过了吗?至于拆招,本质上跟“对打”有什么区别?

  话说到这,我想已能说明,你前三年的东西全练错了。接下来,继续练得话,我就用“对抗”来监测纠正你,如果你“顶肘”练得很过关,我就让你在“对抗”中发“顶肘”。如果你认为“顶肘”一上来就能肘顶人,你就给我顶个人看。如果你认为“项肘”只能在迎击中使,你就在“对抗”中使一回。

  “对抗”的“进攻”会提供给你一张检测报告,用“顶肘”打人,如同上来就猛发一记“撑捶”,除非对方反应迟钝,否则你实验一百次落空一百次。如此,称明天再练,该放弃用“顶肘”进攻了吧?如果你能转过弯子,我告诉你,想使“顶肘”进攻必须先发一引手——不过这组技法不容易使。

  “对抗”中的“迎击”检测报告说明,你练了三年的“顶肘”无法迎击对方的进攻,但换过来,对方却能用“顶肘”迎你,把你顶得拳脚出不来,把你顶得一趔趄,甚至一肘顶在你胸脯,或者把你顶得两脚离地倒飞出去。

  如果我再告诉你,他只练过一年,你做何感想?三年的顶肘使不出来,一年的顶肘却一顶就有,只说明三年的顶肘练错了。而在错误的练法上再持续三年,仍旧顶不了人,种豆永远得不到西瓜。

  一年的顶肘能用,表明他是用正确的方法训练的,尽管他也可能在训练中出现偏差,但肯定得到了及时纠正,不然,他的顶肘照样会沿错误的方向滑下去。

  一个人在训练中永远会出现错误,哪怕方法正确也难免,监控纠正的手段就是对抗,离开了对抗,技术、尤其是技术运用上的错误,无从发现。


标签:思维 格斗 训练 八极拳 
上一篇:八极靠桩
下一篇:八极拳哲理与文化内涵探真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