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拳八卦掌

八卦掌乃“道法自然”之功

时间:2011-4-20 15:25:58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98  评论:0
八卦掌博大而精深,玄妙而神奇。得其一二者,便可登堂入室。但练其功难,得其功亦更难,难于上青天。有人穷毕生之精力研习,仍在门外徘徊。究其根源,乃不谙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之练功大法也。
  自然存乎于自然界和自身之自然运转。人之行为须效法自然,才符合“道”。能将自己融于、陶醉于大自然中,就会获得大自然赋予的真东西。八卦掌基本步法的起、落、摆、扣,运动特点的走、视、坐、翻,劲法的滚、钻、争、裹之,须于拧旋走转练功中顺应自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也就是人体运动的主观努力要符合技法原理之要求,循着技法准绳自然而然地运动,“神气意力”方能“合一集中”,功夫才能自然而然地不断提高。
  《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八卦掌人将其作为得高功夫之大目标去追求、去探索、去实践。凡八卦掌功夫有成者,皆得益于“道法自然”。将练功之技法原理与“道”相结合,功久,达先后天合一、天人合一,得天气之清与地气之灵,成就神化之功。
  《周易·系辞传下》曰:“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周易·说卦传》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练功中,人与天道合,阴与阳之功方能上身;与地道合,掌法之刚柔变化才能自如;与人道合,才能懂得做人的大道理。这里的“广大悉备”指八卦的博大精深,包括天、地、人,即宇宙万物变化运行的规律和法则。规律和法则就是“道”,“道”便是自然。八卦掌人练功中必须与天道、地道、人道相结合,方能步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炼虚合道之自然而然的规律和法则。不然,舍其道,别无正途所行。
  
  一、拧旋走转须顺其自然
  
  拧旋走转中,身法之拧与旋、掌法之阴与阳、步法之摆与扣,均须效法自然,以此“借后天有形之身,以行有为变化之道,则能补全先天之气”。以此“练后天补先天”、“练后天返先天”。人未出生之时,禀父母之精血,在母腹内至柔、至顺。呱呱坠地,其柔顺尚具,随着年龄增长,气血日刚,拙劲日强,柔顺渐失。要通过八卦掌技法与自然相结合的修炼之法,除掉后天气血之拘,拙劲之捆。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进而返璞归真。
  八卦掌的顺其自然之动是指顺应本身生理活动的规律而进行拧旋走转。应于绕圆走转中呼吸顺其自然,万不可憋气、努气,易炸肺。不可用拙力,也不可挺胸提腹,使气力不畅。不停顿的运动中要达到呼吸和动作相结合,使呼吸顺遂通畅。“气”包括自然界之气和人体内的气。行功中以意识支配呼吸自然界之气和体内运行之气相结合为基础,达到以气助势,以气助力和以意领气之目的。待功深,可进行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和胎息。若使气畅通顺遂,不可执著,不可做力不能及的深呼或深吸、急呼或急吸,力求运动中自然而然的呼或吸,这是内练丹田筑根基,外练筋骨强心意。内以神、意引导呼吸吐纳而求内壮,外以操练筋骨而求外壮。周身关节要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和肌肉能达到的伸缩限度内运转,不能勉强追求达不到的动作幅度。由缓而速,运柔得刚,缓柔而疾,自然而然为正途。拧旋走转中双足心含空,从涌泉穴吸地气之灵人丹田,从头顶百会穴吸天气之清归丹田,达天地交泰。歌诀云:“胸欲空兮气欲沉,背紧肩垂意前伸,气至丹田缩谷道,直拔颠顶贯精神。”
  拧旋走转是八卦掌练功之大法。指采用步法的摆与扣、身法的拧与旋、掌法阴与阳融入走转中。无论逆时针还是顺时针走转,进外足之扣步,身躯和外足之劲力相合,共同朝圆心转去,为旋,掌法上为阴。进里足之摆步,身躯和里足之劲力各朝相反方向使去,为拧,掌法上为刚。八卦掌之拧与旋,乃是身躯的拧或旋,柔身、背身、返身、磨身等身法均由拧或旋衍化而生。拧旋走转中,双脚在圆圈上行走,身躯、头项、两手臂均向圆心拧旋,直至里掌与外足跟和圆心在一个垂直面内,使整个身体形成拧绳状。走转中,两脚不断交换地里摆外扣,身躯不停地拧与旋,两手臂在“滚、钻、争、裹”四种劲力相互转换的支配下,形成了一边拧旋走转,一边弧形运动的外形。但必须要控制的是,走转中的双脚不可急摆或急扣,身躯亦不可急拧或急旋,双手臂也不可往上或往下、往左或往右摆动,换句话说,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得使出一点劲力而参与走转,要“全凭膝下两相交”。初时,周身处处不使劲,功久,周身处处都是劲,拧旋走转练的就是这种功夫。须缓慢、柔和、轻盈地走出柔韧之劲力。由此可见,摆扣之步法,拧旋之身法,阴阳之掌法,须在“飘而不浮,柔中见骨”状态下整齐如一,内外相合,配合一致,方为得自然之法。拧旋走转中不得停滞,歌诀云:“浑圆一气走天涯,八卦真理是我家,招招不离脚变化,站住即成落地花。”
  “走”是八卦掌练功之大法,如何“走”?八卦掌的步法要诀为“蹬、踢、摩、探、踩”五个字。也是五种劲法,指双足从抬脚起步直至前行落步的整个过程,包括了趟泥步法全过程的技法要领。蹬:支撑腿要有一种柔韧的“蹬劲”,用这种蹬劲轻慢柔和地将前行之足送出去。蹬劲愈柔韧,前行之足愈轻愈远。要求整个脚掌于自然踏实基础上产生蹬劲,主要劲力作用在前脚掌,脚后跟也参与用力。如此,使前行之足轻松自然、顺利柔和地平行离地前移,不可人为地猛蹬急起快移,须顺其自然地配合身躯之拧和旋、手掌的阴阳变化,如行云流水一般。踢:前行之足前行过程中,前行脚的脚背和小腿胫骨夹处要有向前的“踢劲”,如此,使足之劲力饱满,踢劲不但可促足前行,而且利于足趾抓地。运行踢劲时,不可着力,有踢的意思即可。摩:前行之足前行时,必须缓柔轻迈,脚的内侧靠近支撑脚内踝部时要摩胫而过,又叫“摩劲”。行功中,不能将脚提得过高或过宽,否则,难以达到摩胫之目的。“摩劲”对很好掌握身体平衡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轻视。探:后行脚经过“摩胫”前行,将要落地时,须以“探劲”促使脚掌继续向前贴地探进,距离后足越远越好,蹬劲足则探得远。踩:前行脚全脚掌平平踩踏落地后,要落出个“踩劲”,如同踩死毒蛇一般,落地生根。“五劲”要自然交融于摆扣步法中,双足平起平落。拧旋走转中吸纳天地之气聚于丹田。但内气上身并不等于内劲,用于技击,非得内劲,内劲如何上身,必须警起四梢,警非惊,“乃为警惕、警起之意。警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遇强敌”。四梢:舌为肉梢,齿为骨梢,手足指甲为筋梢;周身毛发为血梢。“走”中须“步弯脚直向前伸,行如推磨一般真,屈膝随胯腰扭足,眼到三面不摇身”。
  练功久之,达“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之境。“天”,指含天地万物的宇宙(自然界),天地万物乃阴阳二气化生而成。“人在气中,气在人 中。”练功中,从大宇宙的运动规律“天道”中,寻找小宇宙的运动法则“人道”。要自然而然的通过主观(内)顺应客观(外),也就是说主观能动性主动与客观规律相结合,更好的求得天与人、内与外的和谐统一。
  
  二、身随步翻、步随掌转、掌随身变
  
  身法、步法、掌法之运用须按八卦掌合乎自然的技法规律进行训练,不能妄动。概括地说,八卦掌技法原理的有效实施,就是动作的自然有序之规律。适合于技法的身法、步法、掌法的动作,必然是合乎自然的。原因是,人出生后,先天的自然行为逐渐丧失,违背自然规律的后天行为不断增加,表现在八卦掌的训练中,导致意、气、劲、形的配合无序,甚至不知自然之配合,以至习练多年而功夫长进不快,往往还不知弊端在哪里。
  
  (一)身随步翻
  步法莫测之变化,导引身躯如灵猿之拧旋,如游龙、似飞凤,幽身飘荡。八卦掌套路训练中要展现出闪展腾挪、虎啸龙吟、翻江倒海之势,须以神帅气,以气帅形。运动中周身不出力为蓄神,气力缩向丹田为聚气。如习练“叶底藏花”之式,面朝西自然站立,双臂垂于身侧,神意相依,足人地头顶天。右足向体前迈进一步,足尖内扣,两腿下蹲,上身右拧朝向北方,右掌同时臂内旋使小指外侧向上,拇指外侧向下,掌心向前,屈肘环抱于胸前。同时进左足,左掌随之向右腋下平穿,掌心向上,屈肘环抱。此式的完成须轻灵敏捷,一气呵成。以神意气贯穿始终,右掌臂内旋时以身带之,左足踏住劲,劲由足底至膝、胯、腰、肩、肘、手,整体动作促使身躯微左旋,瞬间又右拧带动右掌右拧屈肘环抱于胸前。同时进左步身右旋穿左掌,使整个身体“活”了起来,身随步翻完成。要练出身如游龙,又不使劲。
  八卦掌人经过长期刻苦修炼于自然中磨砺出转身:返身、拧身、旋身、柔身、背身、磨身、回身等身法。法之灵步主宰,步之活方能身如游龙。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动,击其腹则首尾俱动。身随步翻有如鸢飞鱼跃,忽而在天,忽而在渊,时隐时现,忽左忽右,令对方难以捉摸。就是欲上不能高,欲下而不能深之时,应于肩、腰、步上找。以求得机得势。至于前后、左右、上下、反正之道,亦莫不如是。故进则沉腰以踏其足,使腰部之压力坠于胯膝、足踝、足趾,动则能高则高随,低则低就,疾则疾动,徐则徐随,浑如不倒翁。
  身随步翻腰为主。亦为掌法、身法、步法出发之关键。而腰之窍要,即在于沉、在于活,沉腰之中身躯始终为拧为旋,或拧或旋,或拧中带旋,或旋中带拧,活而用之方能活龙活现。八卦掌身法千般之变,万般之玄,全凭步法莫测之变而变,在步法作用下,身躯之拧旋以腰为轴。
  身随步翻,力不求重,气不可滞,其状如猛虎下山,虽无声、无形,然自有气势雄壮之威。
  
  (二)步随掌转
  施展步法追上敌人容易,追上自己的双掌就难了。步不活则掌乱,步不快则掌慢,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练掌容易走步难,难就难在一个“活”字。
  步随掌转之用,远以步取,近以腰成。步法随掌之变而变。或正、或倒、或合、或摆、或扣、或冲、或跨,虽无定式,却始终围绕双掌走转。故掌之变,以步求之,但须腰膝如轴,而肩、肘、腕、掌转环如辘轳,达“手似轮行”之功。求得此功须两臂形成抻拉之状,成两臂如弓之劲力。构成一个蓄势待发的整体,或者左臂作弓背,右臂作弓弦、或者右臂作弓背,左臂作弓弦,抻拉互易,劲力互易,变化无端。两臂如弓的结合点在两肩中央的两节脊椎上,要刺激此两节脊椎活起来,方能产生“手似轮行”之效。还须足如蛇行,身躯随形,气沉丹田,精神贯注。在掌法之阴阳变化中,可明用、可暗用,可打破、化开彼招而用,可刚进而用、可柔进而用,或进或退而用,可先诱而后用,可指上而用下,或指下而用上,或指左而打右、指前而打后,指此而打彼,或彼刚而我柔,或彼柔而我刚。可用“高欲摘星斗,低欲击九泉,推出十万里,动转总相连”来形容。
  步随掌转、掌随步换乃为阴阳不测之理。《周易·系辞传下》日:“阴阳不测之谓道。”掌法之推托带领、搬扣劈进、穿闪截拦、粘黏连随中,阴阳、动静、刚柔、屈伸、显藏,无时不是变化莫测而又合乎自然。于自然变化中“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掌法阴阳互易于拧旋走转中,前掌可变后掌,后掌亦可变前掌。前步可做后步,后步亦可做前步。此为步随掌转的变易之理。走转左旋右拧、右旋左拧,单掌前掩为后,后掌前穿为前,惟步法千换,则掌法万变。
  掌法在步法严密配合下,生成势法相连、相衍之变易之理。掌法之阴阳变易促使步法不停顿的连环纵横。八卦掌之八掌,每掌衍生八掌,合六十四掌式。合于《周易》中六十四卦之数。六十四掌每一掌复变六掌,衍变为三百八十四掌,合于《周易》中三百八十四爻,此为变易之道。究其玄妙而动静、方向、卦象、卦形,各有至理,各有其变,又各有其实用。
  掌随步换、步随掌转之变在于足。而步法之纵横者,发于静而动于足。故掌之发出其根在足,收纵于腰膀。所以,动静之变快如掣电。用时可重如山岳,可轻如荷珠。人重我轻,人快我走,人刚我柔,人柔我刚。遇击则步之摆扣、身之拧旋而圆走之。反击则步之突进,身之拧旋而击之。有羽毛不能加,飞虫不能遏之势。
  步随掌转之运用亦存复元之理。步则直行而横搏,掌则直穿而横塌。究其理,无论掌如何穿,步如何转,终应复其圆,乃为循八卦之道、阴阳转换之理。前掌为阳,后掌为阴,伸为阳而屈为阴。阳则刚、阴则柔。刚则易柔,柔则变刚。刚则易折,阴则易萎。八卦掌之运用,阳以出之者,阴以成之,阴以柔之者,刚以强之。此为复元之至理。足之劲力发于双掌,身之拧旋施展之,就会形成走中打、打中走、走中防、防中打、打中化、化中变、变则莫测之功。
  练功中,须掌法、步法协调一致,步到掌到身到,刚柔相济为正途。如一切放任,动作僵死,一刚到底,则是违背自然之规律,拙劲、笨力发展下去,便会误入练功歧途。必须按着技法原理来习练。抑制和逐渐消除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如此,调节呼吸,规范动作。在神气意力作用下,手足顺其自然向前伸,气与力从双肩双胯缩回丹田,掌随步开。
  
  (三)掌随身变
  掌法之动静、阴阳、伸缩、转换、随身法之变而变。掌为己之动静,其根在腿,而动于身躯,机关在腰际,变形于手指。掌随身变实为双掌运用“滚、钻、争、裹”四种劲力相互转化,随身躯或拧或旋而施展之。在身躯作用下,双掌一伸一叠如太极图中之阴阳鱼状,为静。但无论如何拆变,终不离左右换掌,是为动中求静。身躯的拧或旋如辘轳转动不停,为动,但无论如何拧旋,终不离前后左右之变,是为静中求动。故身不拧掌不发,身不旋掌不变。引伸言之,换掌变式过程中,手、肘、肩、腰、胯、膝、足,互变动静。身躯与双掌动作协调,动则静之,静则动之,使对手莫测动静之变化。
  掌随身变,身随掌换,如钢珠旋转。身躯拧与旋是否灵、活,直接影响双掌劲力的刚柔变化,影响“滚钻争裹”劲力的相互转化及运用。应身不动掌不随,掌不换身不变。
  “滚钻争裹,奇正相生”,指八卦掌之劲法。“滚钻争裹”指双掌运化中内含的四种基本劲法。“奇正相生”指上述四种劲力的相互关系。滚劲:是躯干左右拧旋。四肢内旋、外旋的劲力。钻劲:是肢体螺旋舒伸之劲力,以其使动作向前、向后穿钻。争劲:是肢体由内向外、向前撑开之劲力。裹劲:是肢体由外向内合拢的劲力,形如包裹东西状。“奇正相生”,指八卦掌的基本劲力虽然只有四种,但它们是即对立又统一。其劲力相互转化是循环无端的,变化也是无穷尽的。如滚劲与钻劲相合,谓之滚中带钻,则体现为肢体旋转出击;滚劲与争劲相合,谓之滚中带争,则体现为肢体旋转外开;滚劲与裹劲相合,谓之滚中带裹,体现出肢体旋转内合。在这种圆转无滞,如环无端,变化灵活的运功中,四种劲力相互转换,衍化出无穷无尽的劲力之变。
  掌随身变贯穿八卦掌整个技法中。双掌或推或托,或带或领,或搬或扣,或穿或闪,或劈或进,或截或拦,都将紧密依靠身躯之或拧或旋。运动中或右拧左旋,或左拧右旋,或拧中带旋,或旋中带拧,或前拧而后旋,或后拧而前旋。无一定式、无一定形,然总是刚柔之变化,活而用之。
  
  三、“龙形猴相,虎坐鹰翻”要自然而然
  
  八卦掌功夫练至自然而然之境界,乃为高级阶段。套路在顺其自然、合乎自然的长期磨炼中,逐渐克服了违背自然规律的因素,从而形成动作技能的条件反射,进入动作自动化阶段。这时,无须着意于技法原理,因为“神气意力”已经“合一集中”。举手投足,便能自然做出符合技法原理的动作。即所谓不讲规矩而合于规矩,遵于成法而不拘于成法。见招打招,击人如行路。这就是“自然而然”。拳经述此为“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龙形猴相,虎坐鹰翻”,是八卦掌之功对外形的具体要求。“在天成相,在地成形”,有天相地形之说。龙形:喻八卦掌之身法、步法、掌法所独具的特点。取滔滔不绝走转中如龙遨游太空,矫捷悠然之形。运动中不能有丝毫的停滞和漂浮,犹如“只见物行,不见水流”之状。掌诀谓之“行走如龙”。猴相:为猿猴轻灵善变,穿闪敏捷之相。此为八卦掌的身法特点,连环纵横要圆活自如,式式行圆而不能僵硬。掌诀谓之“回转若猴”。虎坐:取虎踞威猛、勇力内含之势,喻八卦掌桩步特点和臀、胯姿势。说明拧旋走转要敛臀缩胯,转身换掌要屈腿抱膝,十趾抓地,使动作即轻灵又沉稳有力。“虎坐”并非站住不动,而是动中一步一桩,是不停顿之活步桩。掌诀谓:“沉若虎坐。”鹰翻:取鹰疾鹗视,起钻落翻之态。喻八卦掌之掌法、眼法运用之特点。每换式运掌都须将手臂像螺旋一样边旋转边屈伸,体现出“滚钻争裹”的劲力和起钻落翻的外形。双目要像雄鹰寻兔般机警有神,而且不断地随着动作的变化而运转。掌诀谓:“换式如鹰。”
  若练出八卦掌“龙形猴相,虎坐鹰翻”之功,除掌握其他练功之法外,须得足下之“蹬劲”上身不可。“蹬劲”要含坚韧之劲力。即有落地生根之扎实稳定劲力,又有轻灵敏捷之飘荡劲力。行功中,大腿、小腿弯处的委中穴和委阳穴之间的大筋要得到足够的抻拉和舒展,从而保证下肢含有很强之韧劲和饱满的弹簧力,促使行步桩每一步都体现出虎踞龙盘之相,使踢、摩、探、踩具有轻灵敏捷、伸缩自如的能力。同时对运动中的身体的平衡起到保证作用,亦可减轻因膝盖负重承载而产生的疼痛。走转中“蹬劲”输送到膝、胯、腰、躯、肩、肘、腕、手,形成“腰如轴立”之动态,身躯形成螺旋状拧或旋,运动中周身运转如球。似龙遨游,如猿伸缩,似虎雄踞,如鹰旋空,进退灵通,豪无阻滞。达“以动为本,以变为法”之形态。至此,“龙形猴相,虎坐鹰翻”之功出矣。
  劲由根发,足之“蹬劲”不可着力,只可着意。着力便拙、便僵,导致步法呆板,身躯僵硬而动转不灵。一是身、心不着力,二是大腿弯处的委中穴和委阳穴中间的大筋得到抻拉即可。须通过经年累月,日日不断,朝夕不辍的运用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之功,方得自然之坚韧、沉稳、落地生根之“蹬劲”。无论势法瞬变,还是步法纵横,“蹬劲”亦不可过快、过猛,亦不可过慢、过柔,如此,易导致精神涣散与动作衔接出现断续。过快则身体易忽高忽低而失去平衡,过猛则身体易左摇右摆身心不合。过慢易滞,过柔无力。要练出稳中有速,沉中有轻,动转自然而然,能轻能重的功夫。沉中有浮,浮中有沉,沉浮互易。上借下势,下借上势,上下转换。故劲由足发,法由身变,掌随步开。步法始终围绕双掌穿闪截拦,双掌始终在拧旋走转中左拦右击,勇往迅疾,绝无顾盼迟疑之势。进则如弩箭在弦,一发中的。退则如飞鸟归巢,飘然而返。
  行功中,心中空空洞洞,无念无想,其动作虽万般变化,然却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此谓之从容中道者也。静为体,动为用;动为本,变为法。心中空虚而灵不昧,便有功夫增长,便有大彻大悟之顿开。循着自然之法习去。四肢不着力;关节不着力;肌肉不着力。手足顺其自然往前伸,随意而行之。身躯自然、和顺的拧与旋,蹬、踢、摩、探、踩自然而然。然身体并非全不用力,其劲不过极力往回缩去,意在蓄神,外形、身体、手足俱以意运用之,练之日久,“身体气力化之似觉有若无,实若虚之意,每逢静中动时,身子移出而不知己之动,则不知有己也。每与他人比较时,伸缩往来,飞腾变化,如入无人之境,而身体气力自觉无动,是不知己之动而静,则不知有彼也。夫若是,则能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掌法之阴阳变化须在自然而然中获得,功夫乃求整体发展。不能下蛮功夫单求某一技之成,故求力则为力所拘,求轻则为轻所困。
  八卦掌的“龙形猴相,虎坐鹰翻”之功,着重体现出八卦掌之动的循环无端,周而复始,往返无间和幽身飘荡。如惊涛骇浪,似巨浪掀天。八卦掌之变高深莫测,像电闪雷鸣,似翻江倒海。但须得到真传,又下得苦功,方能成就。
  练出“龙形猴相,虎坐鹰翻”之真功,须行“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之法。身法之拧旋;步法之摆扣;掌法之阴阳,实为简易,但简易之中却又深藏不易和变易,这便是《周易》赋予八卦掌的深奥而又浅显之哲理。大道至简,八卦掌练功之大法就是“走”。八卦掌以“走”为能;以“走”为法;以“走”为功;“走”为百练之祖;百练不如一“走”;“走”为上;“走”出神意人丹田,灵气贯脑海;“走”出形神兼备;“走”出金刚之体;“走”出先天无极之体;“走”是八卦掌功夫之本,是功用之大法,更是妙用之根本。

标签:八卦 八卦掌 道法 自然 之功 
上一篇:董海川八卦掌技击歌诀释义
下一篇:八卦掌的“寸劲”与“暗劲”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